吴华:划船出诊的“十块钱村医”
吴华划船出诊。 通讯员 蒋鹏 摄
吴华在配药。记者 汤艳娟 摄
在碧波荡漾的大足区宝顶镇化龙湖库区深处,有一个住着3000多村民的东岳村,村里有位划着铁皮船出诊的残疾村医吴华。
在化龙湖库区行医近40年来,吴华坚持每天24小时应诊,不收诊疗费,通常只开10块钱左右的“包包药”,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十块钱村医”。
12月13日一大早,62岁的吴华在薄雾中摇着铁皮船走了一大截水路,满头大汗赶到村卫生室。几位远道而来的患者急忙迎上前去:“你就是‘十块钱村医’吧?”
说起“十块钱村医”这个外号,吴华有些腼腆地对重庆日报记者说:“治病救人,是我当医生的初心。不论病人有钱无钱,都应开价格合理的良心药,这是我作为医生应尽的职责。”
划着小船去出诊
吴华走上乡村行医的道路,还得从小时被毒蛇咬伤说起。
11岁那年的一个夜晚,睡梦中的吴华被一条毒蛇咬伤。因当时家庭贫困,缺乏急救知识,村里又没有正式的医生,吴华当时只是吃了几副“草草药”,导致右手掌及手指严重溃烂、萎缩,最后仅剩下变形的无名指和小指。
因无法面对他人异样的眼光,吴华初中毕业便辍学在家,不愿出门见人。后来,在当医生的三叔吴全胜鼓励下,他开始跟着三叔学中医。
“三叔除了教我医术,还再三要我谨记:‘无论何时,都要做到医者仁心。’”吴华克回忆。
他克服右手残疾带来的种种不便努力学医,更强迫自己练成了“左撇子”。为了提高左手注射时手腕的灵活性,他用红薯和萝卜反复练习了一个月。
三年后,吴华被招录为大足第一批乡村医生,并考取乡村医生资格证书,办起了东岳村第一所村卫生室,每天24小时应诊。
地处库区深处的东岳村交通不便,吴华步行出诊,有时需要在水库边的山路上绕行一两个小时。
为了尽快上门给病人看病,吴华买来一条二手木船用于出诊,一划就是好多年。直到3年前木船实在过于破旧无法维修了,他才又花3000元买回材料,请人造了一艘铁皮船。
因为经常划船,吴华的双手长满了老茧。“右手有残疾,双手不能很好协作,学划船有点难。”吴华回忆,“刚开始时右臂使不上力,木船一直在岸边打转。我练了3个多月,才算是可以划船前行了。”
常开十元“包包药”
从医近40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吴华的村卫生室先后换了近十处地方,去年又搬到了水库边的集镇边上。但找他看病的村民从未减少,反而多了好些慕名而来的外村人。
“看病、开药便宜,医术也不错。”大足龙岗中心卫生院负责人吴智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吴华坚持不收诊疗费、开“包包药”,被当地村民称为“十块钱村医”。
42岁的村民陈善国肚子痛、浑身无力好几天了,老父亲喊他去找吴华看病:“集镇上有4家卫生室,但我们最信任吴医生,他不仅医术好,开的药还便宜。”
“你这是上呼吸道感染。生病了就要及时看医生,不要拖严重了哟!”一番望闻问切后,吴华熟练地开出了处方,并将一颗颗药片倒在6张小纸片上包起来,“两天六次药,一共9.67元。”
34岁的铁马村村民杨文珍因头痛来找吴华看病。“你这是脑血管痉挛发作了。”吴华仔细询问杨文珍的病情后诊断,随即配好三包药递给她,“你们年轻人也要保重身体,平时要多注意休息。”
杨文珍接过药后感慨地对重庆日报记者说:“三天的药只要15.8元,这点钱,还不够有些医院的挂号费!”
“我们这里少不了他这个‘十块钱村医’。农村不少人收入低,吴医生的低价药很多时候能解决大问题。”家住荷叶村的72岁村民黄万民接过话茬说道。
吴华朝黄万民摆摆手:“你千万莫这么说!我就是因为小时候医疗条件差,才变成了残疾人。如今能尽一己之力给病人减轻痛苦,也算弥补了当年的遗憾。”
难舍自己的岗位
“十块钱村医”吴华出了名,每月找他看病的人都在300人次以上。可是,他开的药一般都在10元钱左右,有时遇到贫困户还不收费,那他每月收入有多少呢?
“我开的西药都是零差率销售,只有中药有一点点利润。不过,加上政府给我发的补助,每月2000元收入还是有的,够我日常开支了。”吴华说。
他给重庆日报记者算了三笔账:政府每月发放的乡村医生补助、基药补助等,有1200元左右;从事村里的公共卫生服务,到年底有几千元考核奖励;他擅长中医治疗胃病,每月销售中药的收入有三四百元。
“吴医生收入不高,但负责的工作不少。”大足龙岗中心卫生院负责人吴智介绍,除了看病,吴华还要承担村里的健康教育、老年人管理、慢病随访等公共卫生任务。13日当天,吴智给吴华带来了好消息:“明年,我们计划出资3万元,帮你添置一些医疗设备。“
吴华的儿子已在主城工作、安家,老伴也在城里帮忙带孙子,家人担心他划船出诊危险,多次要他进城安享晚年。
不过,吴华目前还没有退休的计划:“这里的村民离不开我,我也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