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档案文化社会传播的最美和声

23.05.2015  11:02
       

      由北京市档案局、北京市社科联和中国档案学会主办,北京市档案学会和东城区图书馆承办的“档案见证北京”文化讲堂,自2010年3月创办迄今已满5年。市档案学会日前召开了“档案见证北京”文化讲堂创办5周年座谈会,总结和回顾了文化讲堂5年来的发展历程。

文化讲堂5年总体情况

        2010年,市档案学会充分利用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文化资源优势和首都档案历史专业人才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始定期举办以“打开尘封记忆,解读史实真相”为宗旨的“档案见证北京”文化讲堂。

        5年间,有39位专家学者和档案工作者走上文化讲堂,其中19人来自档案部门,20人来自历史研究、文博高校、媒体等行业,共举办讲座146场,听众达2.3万余人。文化讲堂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已成为北京市富有鲜明档案文化特色的学习品牌。

文化讲堂工作突显3个特点

        突显档案文化特性。通过挖掘档案资源和宣传档案历史文化,形成具有鲜明档案文化特色的讲堂。例如《清宫档案解读:雍正皇帝》《解密外交档案与新中国外交》等讲座,都是通过珍贵档案文献诠释历史话题。尤其针对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掺杂戏说,给观众造成误导的情况,讲座通过“用档案说话”指误匡谬,还原了历史真相。

        突显北京地域特色。主讲人紧紧围绕与北京地域有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化遗存、民俗文化等内容进行讲解。例如《毛泽东与新中国定都北平的重要决策》《文化沃土琉璃厂》《首钢足迹:老北京工业遗迹的缩影》等讲座,都体现了浓郁的北京地域文化特色。

        突显考察体验特点。5年来,陆续组织了6次听众实地考察活动,参加人数达300余人。例如2012年结合《清陆军部(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历史与建筑特色》一讲,组织近百名听众到张自忠路旧址实地缅怀“三一八惨案”先烈等。

文化讲堂工作注重3个环节

        精心策划是办好文化讲堂的关键。在研究策划时,抓住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捕捉社会关注点、热点进行策划。围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推出了《民国海军上校刘乃沂的贪腐人生》一讲;围绕中央和市委有关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贯工作,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志的诞生》等讲座;为纪念抗战胜利,推出《抗日英雄白乙化传奇》等讲座;围绕社会关注热点,邀请清史专家解读《清宫八大疑案》等。

        做好宣传是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手段。5年来,《中国档案报》每年底预告次年的精彩讲座内容,文化版选登部分讲座文章;《北京档案》杂志开辟“原声讲堂”栏目刊登讲座精彩内容;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邀请主讲人走进直播间;北京电视台专题节目组现场录制节目;中国档案资讯网为讲座开设了视频窗口等,满足了不能到现场的听众需求。

        领导支持、专家参与是重要保障。5年来,在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档案局、中国档案学会的领导和指导下,在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讲堂得以成为档案工作服务社会的一个新载体。主讲人认真备课,倾情演讲,5年来从未出现过漏讲、临时换人换题等现象,确保了每年讲堂计划顺利实施。

        市档案学会理事长陈乐人表示,举办文化讲堂就是要唤醒尘封的档案,让它活起来、醒过来,就是利用档案资源服务文化建设,拓展档案文化社会传播,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合唱中,唱好档案声部的创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