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重庆妹儿把故宫编成“剧” 孩子们超喜欢

16.02.2019  21:33

  从故宫口红到“紫禁城里过大年”、一场大雪也能让故宫刷屏朋友圈……近600岁的故宫,把自己捧成“流量王”。

  作为一所闻名天下的博物院,围绕故宫,能做的文章其实很多。这不,一位重庆妹儿和小伙伴一起开发线上课程《探秘故宫四季》,把故宫编成了“”,通过有趣的探秘故事,让孩子们“探秘”故宫。

  不仅仅是网红

  故宫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课堂

  王方芳是个地道的重庆妹子,做事很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说,在工作4年后辞职,去哈佛商学院读书。

  2018年,王方芳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后,放弃了美国的高薪工作,回国做了教育。“我对教育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好的教育能最大程度创造社会价值。

  王方芳说,因为自己从四岁开始练习书法和国画,非常受益于传统文化教育,“我认为故宫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是孩子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课堂。”可惜的是,现在大部分家长带孩子去故宫,还是走马观花,拍照打卡。王方芳希望找到一个方式,让孩子喜欢上故宫,快乐学习传统文化。而现在的合作方御鉴文化,推出的《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绘本,让王方芳眼前一亮。

  “我们决定在绘本基础上,推出线上课程《探秘故宫四季》,一共24季,每季有集数和播放时间的限定,一季15集,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结合,通过有趣的探秘故事,爱上故宫,学习传统文化。

  坚持严谨创作

  他们因错用一个字重做配音字幕

  王方芳说,以故宫为主题的创作,又是传统文化的教育课程,从内容的设计、宣传都需要非常严谨。团队对于严谨的要求,也是让王方芳印象深刻。

  王方芳记得,在《探秘故宫四季》有一节课是讲“嘉量”这个文物。“它的一项功能是称重五谷杂粮。在之前的版本里,我们说的是用来称麦子,配音、动画都做出来了。”但在终审会上,我们发现,“对麦子描述是不准确的,不应该是麦子而应该是麦粒,是一颗一颗的麦粒。

  就一个字的差别,改还是不改?如果改,所有的配音都要重新配,配完还得剪辑,字幕也要一处一处地改。

  “为了更准确,我们还是将麦子改为了麦粒。这种对细节的严苛常常让我们在过程中很痛苦,但最终能将最专业的作品呈现给孩子,又让人感到欣慰!

  讲述探秘故宫

  他们选择从孩子的视角去创作

  要把故宫从孩子的视角写出来,是前所未有的尝试。要兼具专业性、趣味性和教育意义。“这需要一个既专业又敢于尝试的团队。负责故事创作的姑娘王淼和罗莹就是这样的两位年轻人。王淼之前一直做文学创作,当她说听到这个点子的时候,眼前一亮,没想到传统文化课程还可以这么玩!从心底就想去写这个故事,通过故事与孩子对话。

  团队在构思故事之前,需要阅读大量参考文献。然而,阅读这些资料就够了吗?王淼说:“只阅读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自己吸收只是第一步,我还要从中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他们需要了解的知识。”每一次把写完的稿子呈现出来,都做好了推翻重来的准备。

  除了对细节的严谨和孩子视角的把握,怎么吸引孩子持续学习,了解拥有近六百年历史的故宫呢?“我们就想到,能不能做成像探秘故事,像哈里波特闯关一样,一集一集的,每一集植入知识点。

  “之前我自己去故宫,也是看看建筑的宏伟。但这次自己参与进来,深度了解故宫后,再一次看故宫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太和殿门前的青铜狮,头上有45个螺旋,那这45个螺旋又有何含义呢?

  “以前皇帝是九五之尊,五九四十五,这45个螺旋就是这个含义。再去看故宫,就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了。”王方芳说。

  王方芳说,通过这种“刷剧”的模式,提起孩子们的兴趣,“然后一天只准看5集,就像追剧一样,到固定时间会上下一季。

  记者 罗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