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群阳光学子 | 农家女张丹丹 农家院飞出的理科高考第一名

10.07.2017  14:50

18岁的张丹丹有些婴儿肥的脸上长着一双圆鼓鼓的眼睛,扎起的马尾摇摆,走起路来一蹦一跃的。她倏忽一拐,钻进了柴禾。

柴禾后是她的家,天然气接入厨房两年,母亲杨兴初还是习惯烧柴,觉得饭菜更香,“还能省点钱,供两个女儿读书”,她要靠不到一亩的薄田种出全家人口食,丈夫在外做了十年的工,每月挣的三四千元就是全家仅有的收入。

村里人没有想到,在这样一个四壁被长年的烟火熏黑的家,高考出了学校的理科第一名。

山村里的高考理科第一名

7月6日,张丹丹的爸爸领到了工钱,给女儿买了两套衣服,从大渡口区一路赶车向永川区金龙镇,“码头的工作不让请假,我请了两天,不好意思太长了”,其实,他想待在家更久一些。

这还是在张丹丹高考后,父女俩的第一次见面,张永全按捺不住激动和喜悦的心情,“丹丹考得多好的,给屋头争了气”,他憨厚笑道。今年高考,张丹丹以561的成绩取得重庆文理学院附中的理科第一,成为家里的骄傲。

老屋在金龙村狮子湾,离金龙镇镇上有20多分钟的车程,还要走一段陡峭泥泞的山路,两层高的新房间,是张丹丹读高一那年才修好的,两边是过去住人的篱笆房,现在堆积着杂物,家养的鸡禽,门前大院被一簇一捆的枯枝干柴塞满,每到饭点,干柴燃烧的呛人的气味就从里屋和黑烟一起扑出来。

张丹丹的母亲是个清瘦干练的女人,见人带笑,话却不多,提起女儿也只是笑说:“考得好,考得挺好”,她在不断飘出黑烟的厨房里默不作声,已适应了呛人的气味,院门前所有的柴禾,都是她一人上山拾捡砍回来的。

从张丹丹出生起,杨兴初就一直在家里操劳家务,陪着张丹丹和张丹丹的姐姐做功课与成长,丈夫张永全的工资是唯一的家庭收入,但不稳定,“总是没几天舒心的日子”。

张永全做了十数年的煤矿工人,就在永川区的周边打散工,起初才几百块工钱,还不一定能到手,他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永川老屋四周都是一些小煤窑,工作辛苦,白班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下午6点,夜班更累,从下午6点起,一直到次日凌晨8点。

井下暗无天日,“下到一千米,两千米深,朝上望不见洞口”,这样的环境下挣的钱,大多都用在了张丹丹两姐妹的教育上,张的父母并没有关心这份工作安全性的心思,一心只想如何把两个女儿的前途挣出来。

一对姐妹都是家里的骄傲

在家中,张丹丹两姐妹一直是父母的手心手背,“都是家里的骄傲”。

姐姐张婷婷是抱养来的,这在家里也不是秘密。1993年,张永全和杨兴初两人刚结婚就遇分家,但家里就三间房,不到一亩的田不够谋生,两人前往广东东莞打工,张永全找到一份电子厂的差事,杨兴初在医院做杂工。

5年过去,杨兴初还没有怀上孩子,两人着急了,当时从打工认识的朋友处领养了张婷婷,办了手续,罚款4000多,巧的是,刚领姐姐进门,杨兴初被查处身孕,在次年诞下张丹丹,又交了“二胎”的罚款,一万多元。在东莞5年的储蓄一洗而空,2000年,夫妇只好带着两姐妹回到重庆老家谋生。

自上初中起,张丹丹就在金龙中学名列前茅,那是一所年级内只有200人的镇中学,张丹丹住校,每月回家一次,杨兴初都要拿出刚摘的新鲜菜来张罗;到高中,张丹丹考上文理附中,初入校是排全区第2283名,住校更远了,但她没有辜负母亲的厚望,三年的考试都在年级前五,进步迅猛。

张的父母告诉记者,不论当年还是现在, “两姐妹读到哪儿,我们就挣到哪儿。

如今,姐姐张婷婷已经毕业,在永川区一医院实习;而张丹丹即将上大学,她打算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减轻家里的压力,这让张永全夫妇俩感到很欣慰,女儿终于都长大了。

困境的家庭努力的孩子

两姐妹的成长时期,所有的依托都在父亲身上,他在小煤窑里每月挣的三四千元。

这么好的工作,突然说没就没了”。去年10月底,永川区来苏镇金山沟煤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后,永川区内所有的小煤矿关停,张永全也失业了,此时的张丹丹正在高考冲刺的最后一年。

到今天提到此事,寡言的杨兴初依然叹息:“你说怎么办嘛,屋头要吃饭,她们两姐妹又正是用钱的时候”。当时,姐姐正在读永川卫校的最后一年,预备升专科院校,张丹丹即将高考。

简单的一笔经济账,剥开了这个家庭本身的脆弱。杨兴初说,张丹丹读高中一学期学费和住宿需要千余元,姐姐升大专一年学费就要交4500元,加上生活费等,家里早就捉襟见肘,积蓄见底。

高三全区“二诊”时,班主任江成洪也发现了张丹丹的异常,她的成绩比平时少了30多分,细问下才了解到她家里的变故。张永全失业后,无奈在家闲了下来,年后一直在找工作,但无门路可走,一直到4月,才在大渡口区港口的码头上找到一份搬运钢材、木料的工作。

按张永全的说法,码头工人“日头晒起,下雨淋起”,远比不上在煤窑里打工,更重要的是,这份工的薪水比在煤窑少了千把块。

江成洪记得张丹丹的一次流眼泪,是为她的母亲。今年3月,已近20年没有打工的母亲杨兴初突然去了重庆,做起了砍树的临时工,“一砍15天,每天工作八九个小时,日结工资100块”,杨兴初说,那时张永全还没找到工作,实在等不及要做一点来贴补家用了。

张丹丹坦言,对现在的她而言,最担心的是能否在提前批被录取,虽然她将自己的理想——医生填在了第一批次:重庆医科大学的医学类专业,但是更喜欢自己能被提前批的西南政法大学,“提前批是免学费的师范专业,能给家里减轻不少压力”。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见习记者 向治霖 摄影 许恢毅 

你捐零花钱,助TA上大学

重庆晨报利群阳光微公益助学

利群阳光微公益助学活动与重庆晨报利群阳光助学直通车报道相结合,推出优秀寒门学子,号召社会爱心人士每人捐助10元(可自愿捐助更多),积少成多,通过“利群阳光”社会公益爱心平台,帮助更多需要资助的优秀寒门学子。

一、捐助说明

重庆晨报与重庆市大爱渝商慈善基金会联合设立“重庆晨报爱心基金”,所募集善款将与2017利群阳光助学金一道现场发放给受资助的学子。捐款方式分为两种:

1.“点对点”资助

社会爱心人士可一次性捐款5000元,点对点的捐助直通车报道中任意一位贫困学子。

2.零花钱换助学金

社会爱心人士可捐助10元以上的任意金额,每集齐5000元,重庆晨报将代表捐助人捐献一位贫困学子。

二、捐助渠道

1.微信捐款

扫描二维码,在利群阳光助学行动捐款专区直接微信支付。选择点对点一次性资助学子5000元方式的爱心人士,请提前电话告知重庆晨报工作人员标注,避免同一学子被重复资助。捐助热线:023—63907584。

2.银行汇款

社会爱心人士可通过手机银行转账或银行柜台向以下账户汇款。选择点对点一次性资助学子5000元的爱心人士,请在汇款时标注您所资助的学生姓名。

开 户 名:重庆市大爱渝商慈善基金会

开 户 行: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营业部

开户帐号:310 202 0104 0014 748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