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权益、提升能力、搭建平台 市城乡建委三项措施着力重塑勘察工人队伍

16.02.2016  12:15
  工程勘察外业工作是取得地下地质实物和原位试验数据的过程,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直接决定了勘察的质量,影响着工程的效益。由于事业单位改制和用工制度转型,成建制的勘察工人队伍逐渐解体,基本演化为“一个工头、几台钻机、三两个熟手”,有任务再临时拉人的现状,队伍老龄化、水平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现行机制下构建年龄结构梯次合理、技术水平级配科学的工人队伍,成为保证勘察质量的当务之急。近年来,市城乡建委通过“保障权益”、“提升能力”、“搭建平台”三项措施,让工人“留得住”、“能提高”、“有奔头”,久久为功,一支进出有序、发展可期的工人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一、用政策保障工人合法权益
  据《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我国当年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为16.7%,建筑行业的参保率为3.9%”,而同期我市勘察工人参保率仅为2.3%,40岁以上工人占比高达53%。法定用工合同、社会保险等保障措施的缺乏,使工人们选择“用脚投票”,新进人员少、业内人得过且过,用一般劳动换取基本报酬。因此,重建队伍的第一步,就是用政策保障工人权益,让行业留得住人。
  市城乡建委以住建部《工程勘察资质标准》(建市【2013】9号)施行为契机,配套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程勘察外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称《意见》),并于2015年7月1日与《工程勘察资质标准》同时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勘察劳务企业应保障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应与劳务人员依法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办理社会保险,不得在勘察外业中使用未与本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意见》还要求各级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外业抽查时、施工图审查机构在审查勘察报告时,对到岗工人的用工合同和社保情况进行核查。通过政策推动,勘察劳务企业的认识得到了有效提高。截止2015年底,我市勘察工人参保率提高了3倍,取得初步成效。
  二、用培训提升工人技术能力
  由于勘察工人队伍流动性大,多为老乡、朋友介绍从业,绝大多数工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2014年,市城乡建委组织我市部分骨干勘察企业,就如何提升勘察工人队伍技能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建立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思路。为此,我委组织相关勘察专家研究了现行勘察外业的工作流程,系统梳理了现场各工种的岗位职责和职业能力,并根据我市地质地貌特征和工程勘察外业特点分别编制了“司钻员”、“描述员”、“测量员”和“安全员”等四个工种的培训教材。2015年1月,开展了首次勘察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共2091人参加,同年11月,应广大勘察企业和工人的要求,开展了第二次培训,共1747人参加。两次共计培训工人3838人(次),约占当前从业工人总数的一半。特别是对外业质量影响大、技术要求高的司钻员参培人数达到1790人,基本满足“一人一机”持证上岗的作业要求。市城乡建委还落实了15万元专项培训经费,对参加培训的工人进行补助,这一举措极大的鼓舞了工人们的学习热情。
  三、用平台搭建工人进步阶梯
  勘察工人总量小,技术工人更少。全市仅有勘察技师9名,高级工51名、中级工24名、初级工22名。97名技工中年龄超过40岁占78%。因此,增强勘察外业工作对青年技术工人的吸引力,逐步调整技术工人年龄结构,对今后勘察外业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015年市城乡建委启动了两项工作:一是7月1日起,以“重庆市工程勘察项目信息系统”为平台,实现了全市范围勘察工人“实名制”,每一位工人所做的每一项工程,在每一项工程中的质量行为全部得以实时记录,增强了工人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二是启动了《重庆市工程勘察技术工人配备及职业技能标准》(下称《标准》)编制工作。该《标准》明确了各工种的素质、知识、能力要求,规定了评价内容及权重,提出了等级判定准则。市勘察设计协会岩土分会基于此《标准》,探索收集发布不同工种、不同等级工人工资价格信息的工作机制。通过市场的“优质优价”,进一步增强对高素质、高技能的青年工人的吸引力,提升勘察行业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