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08.06.2017  15:16

今天上午,2017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结束后,多位市内高校和中学的名师,对试卷进行了点评。

2017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遵循《考试大纲》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持续深化、拓展了对“一点四面”的考查,并考查考生对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积极引导。

政治:强化学科素养考查

专家:重庆邮电大学教授代金平,求精中学高级教师张必发

试题精心选择反映时代主题,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现实题材和历史文化素材,立足知识和能力考核目标设计提炼问题,突出考查了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试题难度适中,题型、难度保持基本稳定。

试题立足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对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例如:五大发展理念、中国科技与经济成就、长征精神、中俄两国的红色文化等情景材料,注重对学生正面引导。

近几年来,开放性设问作为全国卷试题命制的创新点,今年又做了新的探索,达到了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深入分析并针对性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试题要求考生为“探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关系”的主题班会提出两个观点的设问。

试题素材的选取具有鲜明的政治学科特色,涉及到科技、国际关系等众多领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雄安新区、供给侧改革、科技创新、央企改革、贸易成就等情景材料。

综合题注重不同设问之间的逻辑联系,加强了对学生融会贯通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不同模块知识围绕同一轴线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加强对考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

例如:让学生结合材料背景分析国内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政府、人大和人民的关系及当前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特点;分析科技领航者实现科技创新的主体原因等设问。

文化生活》模块增加一个选择题,《生活与哲学》模块减少一个选择题,主观题大题番号增加一个,但总体对学生答题影响不大。总体而言,今年试题体现了稳字当先、稳中求新的特点。

历史:呼应恢复高考40年

专家: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喻学忠,重庆八中高级教师刘忠骅

试卷坚持“立德树人”为核心,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内涵。如第47题通过考查儒家代表性人物颜回受到后世尊崇的史实,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德才兼备”的人才观。

试卷从不同的角度涉及现实热点问题,注重强调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面引导。如第31题考查了文革结束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呼应了恢复高考40周年这一热点问题。第46题考查了“欧洲联邦”,紧扣当前欧盟的发展实际。这些都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热点,同时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正面引导的积极作用。

试卷坚持能力考查的目标,选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采用概括、比较、简析、简述等史学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意义,评价历史现象,注重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

如第33题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第24题以历史地图的形式巧妙考查了历史时空观念。第25题考查了官修史书的传统,第35题考查了史料的选用,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

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科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试题在这一方面也有所体现。试卷强调对经济史的考查,如第24、26、28、41题。试卷注重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如第42题。试卷突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如29、45题。

试题内容覆盖面广,试题分布合理,注重对历史主干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同时又兼顾公平,对不同地区中学历史教学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要立足《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准确把握《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新变化,明确教学的方向,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要注意加强学生历史主干知识的扎实掌握,注重历史学科能力的训练,强化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养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地理:关注环境保护

专家:西南大学副教授刘敏,树人中学高级教师曾宪源

试卷秉承能力立意的宗旨,强调在正确理解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用地理主干知识分析、探究、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培养考生关注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选择“煤炭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我国南方红壤丘陵水土流失的防治”等素材,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突出地理学科的两大基本特征——区域性和综合性,选择“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和“白令海峡”等素材,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命题思路开阔,设问主线清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引导考生逐步深入探究人地关系,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试题材料图文结合、信息蕴涵丰富、遵循考生认知规律,为考生作答创设了良好的情景。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林祺   实习生 郭俊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