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税收征管新格局 全面提升税收征管效能

11.01.2016  15:55

  《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的公布,标志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税收征管新格局基本形成,确立税收征管新路径,构建税收征管新机制,推动由信息管税向信息治税转变,优化征管资源配置

  《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的公布,确立了面向未来新的税收征管格局。《方案》提出“以税收风险为导向,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转变税收征管方式,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加快税收征管的科学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实施对纳税人的分类分级差别化管理”,标志着新型税收征管模式的构建基本完成。

  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税收征管新格局基本形成。近几年,各级税务机关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国家税务总局对规范税收风险管理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催生了“以税收风险为导向”的税收征管格局的建立。风险管理-税收征管改革的核心点已经取得共识并确立下来,税收征管改革的方向已经清晰,目标取向更加明确,标志着税收征管改革的大幕将全面拉开,并将逐步引向深入。

  确立了分类分级差别化税收管理的税收征管新路径。对企业或法人按规模和行业,对自然人按收入和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各级税务机关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纳税人实施差别化应对,对跨区域、跨国经营的大企业,以及高收入的自然人,由国家税务总局和各省国税局、地税局集中开展税收风险等级分析和确认,并将结果推送相关税务机关应对。这样,可以有效解决税收征管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也便于税收征管资源的有效配置,实施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降低征纳成本。

  构建税收征管新机制。税务机关一直在推进大企业税收管理创新的探索,并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方案》为创新大企业税收管理机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基础涉税事项实行属地管理及不改变入库级次的前提下,提升复杂事项的管理层级,强化个性化服务、团队式作业,由目前的分散式管理向税源专业化统筹服务和管理转变。顺应“提高直接税比重”的改革诉求,积极构建面向自然人的税收服务管理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实现法人、非盈利组织、自然人之间税收征管的均衡布局,为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等改革提供征管层面的法律保障。

  实施信息治税方略,强化信息化支撑,推动实现由信息管税向信息治税的转变。《方案》对加快税收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实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要求加强数据增值应用,推进税收数据标准化。应当抢抓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难得机遇,建立稳固强大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加强税收大数据及第三方涉税信息的开发、分析和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引领税收理念和制度创新。着力探索信息治税的新路径,强化涉税信息整合和价值挖掘,为提高税收征管质效奠定坚实基础。近期应着力建成覆盖国税、地税所有税种和税收工作各环节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实现国税、地税各层级税务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从长远发展来看,应当围绕保障征管改革和税制改革,完成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优化升级,建成居国际先进行列的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同时力争实现税收征管数据等的标准化管理和数据向国家税务总局集中,从而为实现税收治理能力质的飞跃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征管资源配置。与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收征管格局相适应,应当进一步优化税务组织体系,切实解决机构、职责上下一样粗,与税源状况不匹配问题。优化各层级人力资源配置,理顺各层级税务机关的征管职责,强化国家税务总局在税收征管的顶层设计、税收征管标准化建设、大企业及国际税收管理、信息平台及数据集中处理应用、税收风险集中分析等方面的职责,增强省级税务局区域性数据管理应用、风险识别推送等资源管理职责,具体征管重心下移,“人力资源配置要向征管一线倾斜”。积极探索建立跨区域税务稽查机构及督查内审机构。

  总之,《方案》为我国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描绘了愿景规划,提出了诸多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机制改革发展的新命题,破解了现行税收征管体制中存在的深层次突出问题。《方案》的逐步实施,必将为全面推进税收征管现代化,提升税收征管效能,增强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中国税务报)

  版权声明:

  凡在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中所涉及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