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成“木耳大王”
27.02.2019 09:31
本文来源: 重庆新闻网
被村里人称为“木耳大王”的姚成正在地里查看木耳长势,准备今年大干一场。
15岁外出打工
曾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
1982出生的姚成,15岁就出门打工。广西、四川、广东、浙江,卖家具、当工人、修房子,不怕苦不怕累的姚成走南闯北,干过许多职业,曾是村里有名的“打工大王”。
最让他自豪的是,曾参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那是我参与过的最大的工程。”姚成回忆,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砂石填海。经老乡介绍,姚成买了一辆工程车,也加入到拉砂石的大军里。
这一干,就是三年。“虽然没有干到港珠澳大桥建成的那天,但这段经历永生难忘。”姚成说。
2012年,姚成接手了一个石门乡濒临倒闭的小砖厂,随着农村建设的加快,各种用砖需求旺盛,姚成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有一定积蓄了,就还是想回来。”姚成说,一是家里的老人年纪大了,需要回来尽孝道;二是一想到自己的家乡还是贫困村,村里还有七八十户邻居没有脱贫,心里不是滋味。
“现在的政策好,政府对我们回乡创业非常支持。”姚成说,第一书记是县市场监管局的干部,多次与他沟通,表示全力配合,并详细讲解了他可以享受的各种政策。
2017年,姚成决定回乡创业,把村里的闲置土地集中起来种木耳。
信心满满投入全部积蓄
却连续两年遭受打击
为什么是种木耳?
姚成说,因为木耳是一种健康食品,随着人们对养生的重视,需求越来越大,“我有个亲戚在广东种木耳,我专门去实习了几个月,他们那边用的是荔枝树枝,天气又热,木耳的口感并不太好,但市场销售依然很好。”
石门乡遍布青杠树,青杠木耳在木耳中属于上品。如果在这里种木耳,一定大有可为。而且木耳种植,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妇女、老人都可以采摘。
2017年,姚成以每亩250元的价格,流转了村里300亩土地。3台大型挖机开进村里,这个偏远的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村里剩下的劳动力都参与到木耳基地的建设中。
姚成还从浙江高薪请来技术员教村民如何种木耳,并建起厂房1.3万平方米。
姚成指着公司门口的公路说,这条宽4米、长1公里的路,还有一条宽2.5米、长2公里多的机耕道,都是政府出钱修的,包括灌溉用的水池,“政府一共为我这个项目投了100多万元”。
此外,县市场监管局和石门乡政府还共同出资30万元,入股姚成新成立的农业公司,企业、集体、贫困户、流转土地的农户分红资金按照5∶1∶2∶2的比例分配。
信心满满的姚成,2017年当年就种植了60万个菌袋。10月,菌丝培育成熟后,菌袋从厂房移到地里。谁料,之后下了两个月的雨,菌丝感染,烂在地里。
2018年2月,石门社区又遭遇大雪,姚成为厂里买的三轮车、汽车被大雪压坏,厂房被压垮,无法生产。
此时,姚成已经投进去400多万元,积蓄也花得差不多了。接连两次打击,让他垂头丧气,再次萌发了外出打工的念头。
在村民的帮助下重拾信心
今年准备大干一场
令姚成感动的是,出事后,社区干部和第一书记立即来到现场,并组织村民一起除雪抢险,维修工厂。
“困难的时候,大家没有抛弃我,我也不能抛弃大家。”姚成说,在大家的帮助下,工厂很快恢复生产。2018年4月,气温起来后,保留下来的菌袋,木耳长势喜人,一天一个样。当年6月,姚成和村民们又陆续种植了100万个菌袋,并精心呵护。
今年春节前,姚成将已经收获的2000斤干木耳运到万州,结果一抢而空。买家们都反映:品质好,有多少收多少。姚成重拾信心,“今年一定要大干一场”。
记者在石门社区看到,过去闲置的土地被重新开垦出来,变成一块块整齐的梯田。地里,用钢管和铁丝搭的架子上,呈人字形排列着一个个圆柱形的菌包,菌包约40厘米长,漫山遍野,十分壮观。
“这些菌包都经过高温杀菌,菌丝培育、生长,在大棚里放了约两个月后,才移到地里的。”姚成告诉记者,它们在地里经过阳光照射、雨水沐浴,一般情况下,50天左右木耳就成熟可以采摘了。
记者看到,绝大多数的菌包已经长出黑色的木耳“宝宝”,它们冲破菌袋,顽强地生长着。
“再过20天左右,就可以大规模采摘了。如果顺利的话,今年的产量可达15万斤。”姚成说。
工资+分红
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姚成没有忘记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的初心。
“姚成是个好娃,我一个腿脚不利索的人,只能干点数人数、收料这些轻松活儿,他每月都给我开1500元的工资。”今年79岁的吴富阳说。
吴富阳的三个孩子都在外面打工,家里只有他一个人,因为腿不好无法种地,现在家里4亩地流转给姚成种木耳,一年可以收租金1000多元,加上工资,生活没有问题。
今年75岁的吴富汉是吴富阳的弟弟,也在木耳基地打零工。“家里还有个老伴,69岁,支气管炎,不能劳动,长期在家休息。”和哥哥吴富阳一样,吴富汉也把地流转给了木耳基地,每年收租金1000多元。
“我也只能干点除草、烧锅炉、打扫清洁这些事儿,去年领了8000多元工钱。”吴富汉告诉记者,两年来,姚成给乡亲们开的工钱一直高于市场价。
吴富汉说,那些搬菌包、摘木耳的,也多是五六十岁的人,出门打工找不到工作,现在在这里务工,按天数计酬,每天开的工钱是女工80元,男工100元,而市场价普遍是五六十元/天。
2018年,姚成给乡亲们开的工钱就有50多万元;2017年因为还有平整土地等施工,开出的工钱接近100万元。许多村民仅务工一项,每人每年便可增收1万多元。
此外,木耳基地每年还要分红。“每年保底分红2.4万元给贫困户,如果效益好,还会更多。”姚成说,“村里的老人们都是看着我长大的。我相信,今年大家的日子会更加红火!”(记者 曾立)
本文来源: 重庆新闻网
27.02.2019 09:31
重庆市规划委员会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召开会议
原标题:市规划委员会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重庆新闻网
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潘岳发表新春贺词
中新社北京1月25日电 在中国农历虎年春节即将重庆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