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程行囊里 装着“我的家乡”

25.02.2015  09:29

姚传河和他带的山东煎饼。

高洁从家乡带回了满满一后备厢土货。

 

姚荣的仙桃藕粉。

周光柱的一大包花生。

张先生回武汉的时候还带了一壶重庆菜油。重庆晨报记者 张旭 摄

重庆晨报记者 卢雨 张旭 报道

昨天,大年初六,又到异乡工作的游子返程的高峰。或许,他们的父母家人不能与他们同行,与他们相伴的,是一个个装满了乡味与亲情的行囊。无论是从外地回重庆,还是从重庆出发前往其他地方,游子们行囊里装载的,实际上是一个个离别与思念的故事……

【从外地带回的乡味】

【从重庆带走的乡味】

家里做的红苕粉最天然最纯正

讲述人:黄先生 行囊里的乡味:自家做的手工红苕粉

来自大足的黄先生,昨天与家人一起,在重庆北站南广场等候开往新疆乌鲁木齐的K542次列车。过年返乡、节后再出行,已经成为黄先生22年以来的一种习惯——从1993年开始,他就在乌鲁木齐工作和生活。

黄先生的行李不多,其中一个编织袋装的东西颇为特别,这个编织袋有三四十斤重,装着他每年必带的红苕粉。“这种红苕粉不是烫火锅的那种条块状的红苕粉,而是类似于芡粉、豆粉那样的白色粉末,主要是在炸酥肉时用。”黄先生解释说。

其实,乌鲁木齐也能买到粉末状的红苕粉,但黄先生发现市场上买来的显得不那么纯正。“每逢过年总要带上一大包,差不多够吃一年,关键是能吃到纯正的家乡味道,比吃啥子山珍海味都要幸福。”黄先生说,家里年前就为他准备好了这包红苕粉,“是自家种的红苕,收割之后再经过捣烂、过滤、晒干等工序手工制作而成,绝对纯天然。

吃霉豆腐能想起家乡的亲人

讲述人:蔡先生 行囊里的乡味:霉豆腐、柚子、张鸭子

蔡先生一行六七人,是从垫江乘长途大巴来的重庆,他们的出行目的地也是乌鲁木齐。蔡先生说,他是1999年与妻子一起去新疆工作的,当时自己还不满20岁,而现在小孩也快10岁了。“每年回老家垫江一次,是为看望家里的亲人,特别是我的老丈人和丈母娘。”蔡先生说。

原来,蔡先生的亲哥哥1997年大学毕业就分配去了新疆,蔡先生正是因紧跟哥哥的步伐才去新疆的,此后不久,两兄弟又把父亲也接到新疆同住。

蔡先生的行囊里,满载着浓浓的家乡味道:丈母娘亲手做的一瓶霉豆腐、舅舅等亲戚送来的20来个柚子……蔡先生拉着一旁有些不好意思的妻子说,每每在新疆吃起这些霉豆腐,他与妻子都能想到远在重庆垫江老家的亲人。

除了这些来自家乡的手工“特产”外,蔡先生还特意去南广场的张鸭子专卖店买了两盒张鸭子。他说,由于哥哥是在新疆成的家,所以哪怕是过年,也很少有机会回重庆,张鸭子正是为哥哥带的礼物,因为那是哥哥最惦记的家乡味道。

爬山时挖的鱼腥草成唯一的行李

讲述人:周光群 行囊里的乡味:自家挖的鱼腥草

北碚的周光群是一位年轻的外婆,夫妻俩不到50岁,但外孙女就已经能够打酱油了,在重庆北站北广场,夫妻俩带着外孙女,还带了一袋自己挖的鱼腥草。

现在大多数东西都是买的,所以,这个自己挖的鱼腥草就成了稀罕物。”采访中,周光群坚持要塞一把给记者,说这是好东西,“叶子可以拌辣椒,根部可以煮着吃。”丈夫笑着“表扬”她,说这些都是她的功劳,春节爬山的时候,她一边爬山一边挖,都是野生的。他们要到成都去,送外孙女到女儿那里上学,轻装简行,这些鱼腥草也是他们唯一的行李。

他喜欢吃重庆菜油炒的菜

讲述人:张先生 行囊里的乡味:一壶重庆菜油

张先生是湖北武汉人,采访时,一家老小正在重庆北站北广场要赶车回武汉。在夫妻俩的大包小包中,最有趣的是红色塑料膜包裹的一壶菜油,这对于年轻时尚的他们来说,看起来难免有些视觉上的落差。

张先生在重庆做生意多年,他已经习惯并爱上了重庆的菜,吃久了就学着烹饪,如此一来便爱上了重庆的菜油,他每次下乡都会买回不少的猪肉、菜油,“几乎每次都是包场”。

张先生的父母亲友在武汉城里,平时很难吃到重庆的菜油,而相比猪肉,菜油储存携带更为方便,于是,他们在坐动车前,在自己的行李箱上加了这么一壶重约10斤的菜油。

定制的土特产塞满车子后备厢

讲述人:高洁 行囊里的乡味:年糕、广式腊肉、红苕粉等

第一个故事来自朋友圈。昨天在重庆渝北工作的80后广西女孩高洁,在朋友圈发了一张从家返渝的照片,并笑称自己“回家变土匪,我是回来搬家的(害羞表情)”,她的银白色越野车后备厢、车后座都塞满了各种“土货”。

高洁的这些土货中,有年糕、广式腊肉、螺丝粉、广式红苕粉、家乡柚、糍粑,甚至还有新棉被,这些东西是不同的亲人给准备的,听说已在重庆安家的她要回家,姑姑叔叔们早早就为她“定制”了礼物,塞满了返程的行囊。

说“定制”的意思是,亲戚们知道高洁要回老家过年,在过年前就到各地去搜集这些东西,用她妈妈的话说就是“有些东西,有钱未必准备得好,必须得有心”。分居在广西不同地方的姑姑和叔叔像是事先商量好了的一样:你带年糕,我带柚子,他带螺丝粉,配合得很好。其实,他们压根就没事先商量过。

高洁说,自己2005年毕业后就一直在重庆发展,对她来说,这些后备厢里带回的土货,就是她常常魂牵梦萦的广西桂林。

煎饼大爷更爱吃家乡机器做的煎饼

讲述人:姚传河 行囊里的乡味:煎饼

在重庆北站南广场等车的间隙,60岁的济南人姚传河展示了他由鲁返渝的特色土货——山东产的煎饼果子,并要跟重庆晨报记者分享。煎饼黄橙橙的,打开包裹的口袋香味扑鼻,有着北方口粮的干、脆。

让人有些小小吃惊的是,姚传河在重庆大学城卖煎饼果子已经有4个年头了,他说自己这次带的煎饼,跟平时做的味道可不一样。而且,他毫不避讳地说,自己带来的这8大袋煎饼是机器做的,比起自己手工做的煎饼,他更爱家乡的机器煎饼。

听完记者对“第二故乡”概念的解释,他说重庆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儿子和女儿在这边工作,还没有结婚,他说希望新年儿女都能找到个好的归宿,如果儿女婚事将近,到时候他的煎饼可对大学生们打折。

藕粉和小卤鸡,让他舌尖舔到了江汉平原

讲述人:姚荣 行囊里的乡味:仙桃藕粉、小卤鸡

湖北仙桃的姚荣,带着妻儿和老父要赶车,听说有采访,不顾妻子的催促还是展示了一下自己家乡湖北仙桃的特产——仙桃藕粉。藕是平原的一种特产,《舌尖上的中国》也曾去湖北拍摄过挖藕的情景。

姚荣是一名80后,在重庆工作,虽然已经举家迁到了重庆,不过胃和味道是迁不走的,何况重庆很少有产藕的地方,跟江汉平原没得比。姚荣说,除了藕粉,他还爱吃自己家乡仙桃毛嘴镇上的卤鸡,因为饮食习惯差异,“重庆还找不到这种小卤鸡。”仙桃离重庆很近,姚荣几乎每次回家都带小卤鸡,而且带的数量不少,“上次带回来的都还没吃完。

他说,有时候,他能够从这些家乡味里感受到在仙桃长大的岁月,“舌尖似乎都舔到了江汉平原”。

儿子带给他以前修表时最爱吃的土花生

讲述人:周光柱 行囊里的乡味:土花生

64岁的周光柱是北碚退休手表工,引起记者注意的是他像大力士一般扛着一个大口袋,一问才知道,这是在成都的儿子给他带的食物——花生。“花生不压秤,我还能行!”周光柱坐动车返渝后,打算先去同在北碚的女儿家,分一些给女儿。

修手表曾是个很时尚的职业,收入也还可以,靠着这手艺,他养活了一对儿女,直到他们各自成家立业。以前周光柱修手表时,在工作间隙就爱吃花生,现在虽然不修了,但吃花生的习惯依然保留。儿子儿媳担心周光柱吃不到好花生,于是专门从乡下亲戚朋友处帮他搞了不少土花生,一带就是满满的一大口袋,这令他想起来都有些口舌生津。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