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丨昔日繁荣江北嘴 八道城门藏诗中

13.06.2017  14:25

题渝北新筑八门

——(清)黄勋

朗朗文星照九重,

问津那许白云封。

镇安永远资神护,

保定于今际世雍。

沿岸金沙随浪涌,

汇川火井衬波浓。

觐阳红日东升处,

恰对涂山第一峰。

保定门已被复原在重庆大剧院旁。

作为重庆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区,如今的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是重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然而,你知道吗?早在清道光年间,就曾有一位诗人通过一首《题渝北新筑八门》来描绘当时江北嘴的繁荣景象。

这位诗人是谁?《题渝北新筑八门》描绘了当年江北嘴的哪些景致?这些景致如今怎样?

近四万两白银筑起江北八门石城

这首七言律诗是清道光年间的文人黄勋写的。黄勋何许人也,有怎样的出身背景,在地方志史中没有详细记载,只知道黄勋字懋轩,仅此而已。”江北区文联副主席、区作协主席姜孝德说。

姜孝德认为,黄勋写的这首七律很巧妙地将当时江北城的八道城门:文星、问津、镇安、保定、金沙、汇川、觐阳、东升都纳入诗内。也正因为如此,此诗曾引起满城争睹,确也风行一时。不过,诗中的“渝北城”,并非原来的江北县,也非今日的渝北区,而是指与朝天门隔江而望的江北老城,再具体一点就是如今的江北嘴。

如今的江北嘴。

渝中区的九开八闭十七门,是老重庆城的标志性建筑。而在清代,江北嘴一带也曾有八个石门拱卫,而且城门间都筑有坚实高大的城墙,这些石门均修建于清道光年间。”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秘书长吴涛介绍说。

据史料记载,清嘉庆年间,白莲教在川渝一带很是活跃,曾兵临鸳鸯桥,而鸳鸯桥距当时的江北城不过三十里,吓得城中富人心神不安。

于是,清道光年间,重庆府江北同知(同知是清代官名,为知府副职)福珠朗阿,召集本地绅耆、阁属、粮户捐资三万八千五百两白银,历时19个月,于1835年建成了江北八门石城,抵御白莲教。

史料记载,这座石城城墙正南濒水,还设有4座炮台。八门石城建成后,城内修筑了20多条主要街巷。

江北城就从那时开始逐渐繁华,江北嘴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经济中心,是货物进出陕川的集散地,其繁荣程度比肩朝天门。”姜孝德告诉记者。

金沙火井”曾闻名于世

黄勋在诗中提到,‘沿岸金沙随浪涌,汇川火井射波浓’,从这句诗中足以展现出明清时期江北嘴的繁荣景象。”姜孝德说。

金沙”指的是什么?

据记载,明朝时,江北隶属于巴县江北镇,故称“北镇”。江北镇嘉陵江边冬季水涸,河滩多有河沙铺于岸边,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闪闪金光,故称“北镇金沙”,远近闻名。

到了清代中叶,古人们将北镇金沙、八门石城等江北城的十处景致并称为“渝北十景”,其中最有名的要属“金沙火井”。

火井”即天然气矿苗。姜孝德介绍,当时在嘉陵江北岸沙滩上有天然气露头,人们在沙壁上凿孔为灶,即可点燃,供炊饮之用。夜间望去,火光闪烁,辉映江波,煞是壮观,也因此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到此题咏。

清代诗人宋煊曾在其创作的《金沙火井》中这样写道:“平沙浅浅水中舟,掘井争传火气融。乙夜光分黎杖绿,丁帘影射晚灯红,焚兰不借吹嘘力,煮海应推造化功,乞得余辉燃绛烛,丹铅可许聚书丛。

当时,江北嘴地处两江交汇处,是重庆府重要的水陆交通口岸,进出重庆的船只与货运量的大幅度增加,加速了河岸贸易的繁荣,这也成为“金沙火井”这一奇妙景观形成的重要原因。

旧貌新景相映红

1860年,重庆府江北同知符葆到任后,考虑到石城西北依山一面位扼险要,再次筹款,增建了嘉陵、永平两道城门,时称江北‘新城’。”吴涛说,新建的两道城门与之前的八道城门,被合称为“咸丰十门石城”。

可惜的是,随着公路货运的兴起,水路运输逐渐没落,清末至上个世纪60年代初,江北城已先后垮塌或拆除了7道城门和绝大部分城墙,只剩下了残存的保定门、东升门和问津门三道城门。

如今,保定门已被复原在重庆大剧院旁,东升门和问津门也将在江北选址重建。

近日,记者跟随古代诗人们的脚步前往江北嘴探寻当年江北嘴的繁荣印记。顺着重庆大剧院旁阶梯下行,在靠近河岸的地方,就能看到绿树掩映中的一段老城墙。这段城墙高不过六七米,城墙上枝繁叶茂的黄葛树新发出来的绿叶苍翠欲滴,城墙下的花草在春风中摇曳,城墙中间位置是保定门的门洞,从门洞往外望去,就是高楼林立、车辆川流不息的朝天门。

原标题:昔日繁荣江北嘴 八道城门藏诗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