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 | 莺花渡:淹没在历史烟云中的美丽传说

13.06.2017  15:57

北滨路边这块露出水面的坝子就是当年的莺花碛,莺花渡就在这里。

重庆日报消息,“倚栏频北望,雄镇拥金沙。江隔襄樊界,星繁博望槎。笙歌虽自沸,风气不为奢。尤羨神明宰,城中放早衙。

古代的江北城是什么模样?这首清代诗人傅峤的《江北镇》给出了答案:雄伟的城镇被金色的沙包围,嘉陵江把渝中半岛和江北城隔开,透过树杈就能看见天上繁星点点……

奔腾的嘉陵江从重庆川流而过汇入长江,嘉陵江的两岸分别是渝中半岛和江北城。相传,商周时期便有巴人在江北城定居。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江北城曾被设置为北府城,此后一段时期无城垣记载,直至清代,才有关于道光八门石城、咸丰十门石城的记载。

因此,江北城与渝中半岛一样,历来就是重庆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留宿或驻足之地,并留下了不少诗作。

郡治江州巴水北 诗作多依水而兴

江北城地处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处,自古就有巴人在此定居。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有甘橘宫,今北府城是也,后乃还南城。

汉代时的江州即现在的渝中区,而巴水指的是嘉陵江,北府城应该就在如今江北区江北嘴至刘家台一带,是巴郡郡治所在地。”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秘书长吴涛介绍。

另一方面,江北城历来是重庆江山形胜之地。据《江北厅志》记载,江北城“左观音梁绵亘江中,右岸石壁陡立,迤俪江岸,夹束江水,宛然迥然”。

行政中心的优势,独特的地理位置,天然的旖旎风光,让江北城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创作诗词歌赋的“乐土”。那么,描写江北城的古诗有多少呢?

江北区文联副主席、区作协主席姜孝德告诉记者,2011年,当时的江北区文广新局、区文化馆曾策划、编辑并出版了一本《重庆江北历代文学作品选》,然而,其中涉及辛亥革命以前创作的反映重庆的诗歌仅有50余首。

根据《重庆江北历代文学作品选》记录,描写江北最早的诗歌是汉代的《刺巴郡守诗》:“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姜孝德介绍,这首诗出自《华阳国志·巴志》。主要描述的是,东汉桓帝时期,河南李盛仲为当时的巴郡太守。李盛仲贪财,实行繁重的赋税,人民苦不堪言,便有诗人写下这一首讥讽他的诗。

但姜孝德表示,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在此之前是否还有描写江北的诗歌?由于史料不足,这些问题已无从考证。

记者在寻访过程中还发现,在江北区如今仅存的这一部分古诗词中,大部分与长江、嘉陵江等水脉有关。例如,明代诗人王廷相在《大洪江》中写道:“大江日东注,客兴凌苍茫。沿回层峤底,出入白云乡……”清代诗人余德中在《过明月峡》中吟诵:“花影照江流,春风香满舟。轻帆悬急峡,明月认高秋……

明清时期,大量移民进入巴渝地区,促进了重庆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人墨客多是从水路进入重庆,描写视角往往是站在船上远眺江北城,抑或从渝中半岛瞭望。因此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出现了一个高潮,可以说是依水而兴。”姜孝德介绍。

香国寺内有乾坤 文人题咏诗作丰

在明清时期的诗歌中,香国寺是文人墨客们最重要的创作源泉。”姜孝德说。

记者也发现,在江北区仅存的几十首诗歌中,以香国寺为创作对象的诗歌就多达14首,这些诗歌几乎全集中在清代。例如,王清远的《上元日游香国寺》、罗守仁的《再游香国寺》、宋煊的《香国长春》、张宗蔚的《春日游香国寺》等等。

香国寺在哪儿?可能很多人都答不上来。它就在今江北区华新街附近。”姜孝德介绍说,香国寺建于明万历年间,位于今嘉陵江大桥下游北岸500米处,华新街西侧,曾是明清时期重庆近郊的一大名寺,文人题咏甚多,尤其在清代,关于香国寺的诗文创作达到了顶峰。

香国寺究竟有何魅力,让如此多的文人“竞折腰”?

据《江北厅志》记载,“寺中林木茂密,梵宇清幽,花黄竹翠,四时皆春,为览胜者必至之区。”可以想象,当时香国寺景色醉人,环境清幽。

清乾隆年间,时任巴县知县的王尔鉴听闻香国寺是江北镇的名胜,慕名游览。时值八月,桂花正开,寺僧取出刚写的桂花诗请王尔鉴指教。两人一边品茶,一边谈诗论文,很是投缘。

事后,王尔鉴写下了《八月二日香国寺僧恒送桂花诗以眎之》一诗,来记述这次香国寺之行。诗中说:“传闻香国寺,岩桂早花开。欲遣吴刚去,相将老纳来……

香国寺的夜景在当时也堪称一绝。清康熙年间,诗人龙为霖在《宿香国寺》一诗中就曾这样写道:“把炬寻山寺,江干一线通,高楼停月小,疏竹倚天空。香篆浮金鸭,灯花缀玉虫。坐谈清净理,茗饮听松风。

跟随古代诗人们的脚步,记者近日前往嘉陵江大桥下寻找香国寺。然而,诗中所描绘的秀丽风光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即将拔地而起的高楼。

寺庙早就不在咯!”在华新街住了近30年的陈敏得告诉记者,他曾听父亲说过,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香国寺一名还标注在重庆市区地图上。上个世纪60年代,重钢三厂扩建时香国寺被完全拆除。如今,重钢三厂已拆迁,厂址已用作民、商建筑。

莺花碛上莺花渡 文人墨客斗诗乐

清代莺花渡古地图。

从清乾隆到同治年间,几经改版的《巴县志》城图和县辖区图内,很多地名发生过变化,唯独嘉陵江北岸一个叫“莺花渡”的地名始终没变。

莺花渡之名,从字面上看,在重庆众多刚性、直白的地名中确实与众不同,清雅脱俗,很有点江南水乡的韵味。

莺花渡,顾名思义是嘉陵江岸的一个渡口、码头,其历史记载可追溯到明朝,所以又叫‘莺花古渡’。”姜孝德介绍,莺花渡位于嘉陵江北岸,其位置大致在今天的金沙打铁街至刘家台一带。

清道光《江北厅志》对莺花渡的描述为:“厅岸金沙门过巴县临江门。”可见莺花渡在以前是出重庆城前往江北北部腹地的必经之路。

莺花渡有何过人之处?有一种说法是,莺花渡口有一块碛坝,所谓碛坝,就是浅水中的沙洲。每年春末到秋初的涨水季节,这块碛坝就被淹没于水下;秋末到第二年仲春枯水期,它便露出水面。

碛坝露出来时,长满了花草,各种鸟儿飞行其间,颇多情趣。明清时期,文人墨客喜欢到碛坝上饮酒斗诗,久而久之便为其取了一个雅名“莺花碛”,莺花渡之名也因此而来。

这种说法也得到了王尔鉴、姜会照两位清代诗人的印证,他们都曾以《莺花渡》为题,描绘了当时的场景。

王尔鉴在诗中写道:“春日渡莺花,花香逐浪奢……”意思是春天到莺花渡坐渡船,那里的花香如波浪一般扑鼻而来。

姜会照这样写道:“花发媚游客,莺啼欢酒家。春城环二水,野渡艳三巴……”意思是春天莺花渡的鲜花开得娇媚,游人如织,商贾云集,飞鸟纵情歌唱,这里两江环绕,虽是郊外渡口,但却艳绝三巴(指古时的巴郡、巴东郡、巴西郡)。

随着城市的变迁,莺花渡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渐渐被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抗战时期,重庆大量修建公路,毗邻莺花渡的刘家台修建了车渡,莺花渡便逐步被取代。”姜孝德说。

如今,莺花渡那曾经美丽的碛坝只剩下一片乱石滩,平日里除去三五个钓鱼人以外,很难见到其他人影。而“莺花渡”这个充满诗意的地名,也再无人提起。

重庆日报记者 刘蓟奕

原标题: 倚栏频北望 雄镇拥金沙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