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 | 李白连夜从峨眉山赶到重庆,最想见的竟然是她

05.06.2017  20:56

重庆府 (节选)

(淸)何明礼

一首清代诗人何明礼的《重庆府》,生动描述了渝中半岛的繁华盛景。

远在周朝时期,今天的渝中区即为巴国国都,属巴国江州地域;后经秦朝、汉、清代,渝中区皆为巴郡和江州、省、县治所所在地。

三千年江州府,八百年重庆城。

作为重庆母城,渝中半岛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积淀,留下过众多文人雅士的足迹。

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系列报道的第一站,就从这里发轫。

据考证

最早歌咏渝中半岛的古诗

是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他为什么会连夜从峨眉山赶往重庆?

思君下渝州

君又是何人?

……

古诗里的渝中区

有着太多悬疑等待解答

 

最早描写渝中的古诗是哪一首?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即便渝中半岛被称为巴渝文化的发源地,但要真正梳理清楚以渝中为题材的古诗数量,却仍然是个难题。目前,也没有一本《渝中古诗选集》之类的书籍。

这,给我们的探寻增添了很大的难度。

经过多方查找,我们在汗牛充栋的史料中发现,从唐代开始,不少文人的诗作中开始提及今天的渝中区。

唐代以前的诗词中,却几乎不见其踪迹。

那么,描写母城的第一首诗歌究竟是哪一首呢?

根据我研究的史料表明,李白是有明确记载的吟咏渝中的第一位诗人,《峨眉山月歌》是吟咏渝中的第一首诗。”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表示。

周勇称,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有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作写于唐开元十三年李白出蜀途中,这里所提到的“渝州”,即今天重庆主城的渝中区。

而在此之前是否还有描写渝中的诗歌?周勇称,他暂未发现。  

对此,也有学者认为,现在还无法证明唐代以前就没有文人写过渝中,李白是否为吟咏渝中第一人,尚需进一步考证。 

老人歌”里藏着一段筑城历史

渝州老人歌 (节选)

(宋)袁桷

忆昔彭太守,晚得一州大如斗。

征西将军华表柱,白鹤不来猿狖守。

小儿舞槊红离离,大儿挽车上栈迟。

渴饮古涧之层冰,暮宿古松之危枝。

重庆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的筑城。

其中,南宋重庆知府彭大雅为抗击元兵,组织军民弃泥墙改用砖石砌墙,并扩大了重庆城的规模,延伸到了通远门、临江门一带,重庆母城格局基本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五朝翰林袁桷在《渝州老人歌》中,书写了这段历史。

巴县历代诗歌选注》主编之一林永蔚认为,修筑重庆城是重大事件,史料中多有记载,但以诗歌的形式来反映的却不多见。

诗歌详细描写了渝城军民修筑城池的情景:小孩扛着红缨枪,枪上的红缨“离离”飘动,大人推着装石头的车,行走迟缓,十分费力。修筑的人们,口渴了就喝山涧中的冰水,晚上就住在古树枝桠上。

这是袁桷对彭大雅及重庆军民筑城精神和艰辛劳动的生动描述,也是颂扬彭大雅筑城事迹最动人的诗篇。”林永蔚说。

 

(清代重庆母城地图)

重庆古城最高处在哪里?

金碧流香

(淸)王尔鉴

巴山耸秀处,金碧有高台。

何处天香至,疑从月窟来。

江环千嶂合,云度九门开。

每一凭栏眺,清芬拂草莱。

五福宫

(明)刘道开

山从城内起,殿倚堞边开。

万井须眉列,双流衣带回。

红云擎北帝,紫气郁东台。

不有题诗客,谁当载酒来。

重庆古城的最高处在哪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一说是金碧山。

金碧山在何处?据考证,就在今天新华路、人民公园一带。金碧山上原有座寺庙叫“崇因寺”,此寺建于北宋,山门外有一座石牌坊,上书“第一山”三个大字。

王尔鉴曾著文称,站在金碧山上可“俯瞰江城,饮虹览翠”。

在 “巴渝十二景”中,排名首位的就是“金碧流香”。 王尔鉴曾言,金碧山上,“每轻风徐过,馥馥然袭袂香流,寻之并无花木,岂心清闻妙香耶?

既然没有花木哪里来的妙香呢?这飘了几百年的“”究竟从何而来?

有趣的是,王尔鉴、周开丰、姜会照三位清代诗人各自以《金碧流香》为题,用诗歌写出心中的答案。

王尔鉴在诗中写道:“何处天香至,疑从月窟来。”意思是金碧山的香味是从月宫里飘来的。

周开丰觉得:“轻飏何处至,虚谷异花香。”即:金碧山的香味来自“异花香”。

姜会照则认为:“心清自有妙香来。”在他看来,这金碧山的“”,其实是来自于自己的心香。

直到今天,仍然没人知道这奇妙的香味从何而来,这似乎已经成了一宗“悬案”。

说到重庆古城最高处,还有一地不得不提,那就是位于通远门内的金汤街。

此处也是古时重庆城的制高点,曾建有五福宫,是观山望景的好去处。

五福宫建于何时不详。明朝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王应熊在《五福宫殿铭》中写道:“五福宫乃城中最高处,俯窥阛闠,坐带江流。

明末清初,五福宫毁于兵火。如今,五福宫早不见踪影,用于抵御兵火的通远门已成公园,每日三三两两喝茶的人们闲坐其间,聊着老城的故事。

 

最著名的《夜雨寄北》为何最具争议?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众多描述渝中区的古诗中,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恐怕是最著名的,但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

相传,这首《夜雨寄北》是诗人旅居巴蜀之地、夜宿佛图关时有感而作。

然而,李商隐究竟是否到过重庆,在学术界有不同说法。

他笔下描写的“巴山夜雨”真的是佛图关的景致吗?诗文中提到的“秋池”又在哪里?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鲜于煌表示,在袁行霈著的《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一书中,对《夜雨寄北》中“巴山”的校注是“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夜雨、秋池极有可能是诗人笔下的意象,而没有具体的所指。

尽管无法证明李商隐曾来过渝中,但鹅岭公园(佛图关公园属鹅岭公园园区)园长任财国告诉同茂君,佛图关顶部海拔最高的地方确实曾有一座夜雨寺,夜雨寺外还有一块夜雨石。而秋池,应该就在夜雨寺附近。

重庆文物总目》上也有关于夜雨寺的记载:夜雨寺复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坐北朝南,悬山式屋顶,中为抬梁式结构,两旁为穿斗式结构。

据任财国介绍,夜雨寺的位置就在现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内。然而,2009年这里修建工程时,夜雨寺的残留就被全部拆掉。

曾有具体的实物依托,我认为佛图关是能够承载人们对《夜雨寄北》中描绘的‘巴山夜雨’的美好想象的。” 重庆市政府文史馆馆员凌承纬说。

(区县头条)

原标题:李白连夜从峨眉山赶到重庆,最想见的竟然是她……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