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一位丹麦设计师的重庆情缘

03.03.2020  08:55

在北碚近代史上,有一位外国人携全家在北碚生活工作了近十年时间。他为修筑四川第一条铁路和规划北碚建设贡献了心血、汗水和智慧,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就是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丹麦人守尔慈。

△守尔慈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碚除了嘉陵江水运相对具有基础,陆上运输则欠发达,缺乏现代化运输方式,建设事业中所需的煤炭等能源的运送更多以人力,比如文星一带十多个煤厂,年产原煤近10万吨,全靠肩挑背负,即便有一支万人运煤队伍,也难将所产之煤运到嘉陵江岸,导致此地虽产煤却堆积如山。

卢作孚为解决这个问题,早有修建铁路以便利运输的意向,乡村建设事业推进后,他于1927年8月邀集江北、合川两县士绅,在民生公司商讨组成“北川民业铁路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投入20余万元,随即派专人李云根购置机车及铁路器材,并延聘工程人员,开展路线勘测工作。

1928年1月,李云根在山东请来曾任胶济铁路总工程师的丹麦专家以主持北川铁路工程,这位专家不是别人,正是守尔慈。

守尔慈,1863年生,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他初到北碚即与副工程师吴福林等开展调查工作,他们忍饥挨饿,跋山涉水勘测路线,晚上则在微弱的油灯下整理分析。历时九个月后测绘完毕,守尔慈制作出从戴家沟直抵嘉陵江观音峡白庙子一带的施工方案,第一期工程修建土地垭至水岚垭路段,不日破土动工。

△施工中的北川铁路

动工这天,卢作孚率领峡防局全体官兵,由北碚跑步到文星场祝贺。虽年逾六旬但精神健旺的守尔慈,工作负责,勘测时期无房居住也不叫苦,栖息在储煤坪旁一间又小又窄的木棚内既住宿又办公;施工期间更日夜蹲守工地指挥,全程参与建设。

经过整整一年的艰苦努力,北川铁路一期工程于1929年10月建成,随即又在白庙子山间建筑了两级下河绞车,连通水运。

1933年铁路从戴家沟延修至大田坎,1934年4月1日北川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沿途分设白庙子、水岚垭、文星场、后丰岩、大田坎等11个车站,有火车头5台、5吨自动御煤车厢118辆、水车厢1辆、客车厢4辆等设备,铁路员工2260名,日运煤400吨,相当于8000人力挑运的日运量。

北川铁路建成,开创了四川铁路史的新纪元,也为嘉陵江三峡风光增添了一景,吸引着各地名人前往参观。

△通车后的北川铁路

随后,卢作孚趁热打铁,又将铁路沿线的同兴、福利、又新、天泰和泰等6个煤厂联合组成天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

1938年,河南中福煤矿公司迁来北碚,同天府煤矿公司、北川铁路公司合并,对矿山进行了全面开发。煤炭产量成倍增长,北川铁路实力也大增,自制成功了3台火车头,日运煤量超过了2000吨以上,有诗赞曰:

自铸火车惯运煤,

山中十里走轻雷。

专家心血工人汗,

此是渝郊第一回。

在修筑北川铁路同时,守尔慈还应卢作孚之邀考察了北碚城区。发现这座小城依山傍水,风光秀美,但城市的格局十分落后,他和北川铁路副工程师唐瑞五一道,带领测量人员,对北碚街道、城市公园、江边码头、西部科学院、北温泉、缙云山到黛湖等进行了实地规划勘测。

这些地方的后续建设,几乎全是按照他和唐瑞五共同绘制的规划设计图进行修建和改造的,其中自然凝结着这位洋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值得一提的是在建造中国西部科学院时,因资金不敷,难以完工,守尔慈知道后还慷慨解囊,捐献近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整齐清洁的北碚街道

守尔慈初到中国时正当青年,几十度春秋后,他深深爱上了中国,到北碚时虽已满头银霜,但他更愿安家于此,入北川铁路公司不久,他便派人将家属接来了,让子子孙孙在北碚这块山川秀丽的土地上生活。

守尔慈夫人来自日本,育有两男三女,大儿约翰,出生山东,继承父业,大女儿雪心、小儿子雪伦等也都在中国出生。由于长期生活在中国,守尔慈受东方文化影响极深,家庭东西合璧,家具中外并用,一家人说的是东西混合语言,用的是东西混合礼节,十分有趣。1936年,守尔慈同雪心乘船至长江中时突然心脏病发作,不幸逝世,时年八旬。

△守尔慈全家合影

守尔慈不仅是北碚城市、交通发展中的功臣,更是中丹友谊的象征。

△《守尔慈在渝事迹展》开幕式

2015年是中国和丹麦建交65周年,又恰逢丹麦王国驻重庆总领事馆成立10周年,“双重喜庆”下的丹麦王国驻重庆总领事馆特别在重庆白象街策划并举行了《守尔慈在渝事迹展》,以回顾守尔慈在川渝一带的生活和工作的经历,其中与卢作孚的合作更是北碚乡村建设时期对外交流的重要事例和中外合作的典范。

原标题:北碚历史丨守尔慈——北碚不能忘记的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