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把扶贫工作做到村民心尖尖上

09.02.2019  09:33

      2月7日,正月初三,清晨的阳光洒落在高阳湖上,湖面闪耀着粼粼波光。

  趁着阳光和煦,云阳高阳镇团堡村十一组村民杨本清收拾妥当,出门“走人户”。

    不曾想,屋前的小山坡上,迎面却走来了云阳报社驻团堡村扶贫第一书记刘兴敏。

   “刘书记,年三十你才来看了我们。今天正月初三,你都不在家里陪娃儿?”见着刘兴敏,杨本清格外高兴,从家里端出小板凳,两人就在小山坡上坐下聊了起来。

    “年三十,是来看看你们年货准备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年?今天是来看看蜂子的过冬情况。”刘兴敏说的“蜂子”,是杨本清养的30余桶中蜂。

    “资源整合,就能让老百姓更好地脱贫致富

     这30余桶中蜂,每年产蜂蜜200多斤,能为杨本清带来两万余元收入。

     然而,两年前,家境贫困的杨本清养了中蜂,产出蜂蜜却找不到销路,“有时候卖出几斤,一斤60块钱,赚不到钱。

   2017年3月,刘兴敏开始到团堡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了解到杨本清的难处后,他充分利用自己“娘家”云阳报社的资源,在云阳报等当地媒体为杨本清推销蜂蜜,《重庆日报农村版》也曾以《蜂蜜是这样酿出来的》为题,对团堡村的蜂蜜产业进行推送。刘兴敏还在云阳“9·28”电商节展台上为高阳农产品站台吆喝,他心里有“”——“资源整合,就能让老百姓更好地脱贫致富”。

    在刘兴敏的努力下,团堡村的蜂蜜如今已是供不应求,售价也从每斤60元上涨到每斤120元。

    “按你说的办法,我在去年入冬前就开始准备蜂子过冬的事情,清理蜂箱、准备蜂子过冬的粮食、注意蜂桶保温……”说着,杨本清把刘兴敏带到一个蜂桶前,揭开盖子,“看嘛,这些蜂子好得很,今年怕比去年还能多收点蜂蜜。

    “今年我准备多整几桶蜂子,再养几头猪和牛,多种点苞谷、红苕……”温暖的阳光下,杨本清边说边比划着,早把“走人户”的事情忘在了脑后。

    “驻村干部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谋福利的

    不知不觉,时间临近中午,婉拒了杨本清吃午饭的邀请后,刘兴敏徒步向村办公室走去,途中偶遇了骑着摩托车的村民张吉成。

    “走走走,屋里吃午饭。”一见面,张吉成就热情地邀请着刘兴敏。

    可在刘兴敏才到团堡村时,张吉成却总是对驻村干部爱理不理。

    “那时候女儿在读大学、儿子在学开塔吊,屋头困难些。”屋头困难的张吉成却对扶贫干部的工作不理解,“觉得他们多半是来走个过场,待不长久。

    让张吉成没想到的是,这些驻村干部不仅待长久了,还实实在在地帮他解决了困难。

    “落雪落雨,都来给我讲政策,还帮我卖鸭子、养牛……”回忆起刘兴敏和驻村干部对自己的帮扶,张吉成有些激动,“刘书记这些驻村干部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谋福利的。

    如今,张吉成女儿毕业后在一家通讯公司上班,儿子开塔吊能挣钱,妻子温定珍在云阳县城一家餐馆里当服务员,“我个人也没闲起,在刘兴敏的帮助下养了15头牛。现在日子好过,还在县城买了房子,早就摘掉穷帽啦!

  “要把适合老百姓发展的产业做实

    “来团堡的第一天,我就在想,怎样才能把扶贫工作做到村民心尖尖上?”告别张吉成,刘兴敏和重庆日报记者闲聊着,“捐款捐物,老百姓只能暂时缓解困难,要想真脱贫,只有真抓实干,把适合老百姓发展的产业做实,才能让贫困户有一个稳定的增收项目。

    刘兴敏介绍,团堡村地处高山槽谷,幅员面积广,750户1904人中有贫困户76户272人。

    经过实地走访,征求贫困户意见,本着“扶贫先扶技,彻底拔穷根”的扶贫思路,刘兴敏和驻村干部根据每户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为他们制订了脱贫规划。如今,全村已发展肉牛200多头、山羊1000余只,种植柑橘200余亩,发展中蜂150余桶。

    实实在在的帮扶,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村民杨学权告诉记者:“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产业。我学会了人工孵化鸡苗技术,今年初就孵化了4000多只鸡苗,毛收入4万元,除去成本有1万元纯收入,加上年底出售肉鸡和其它副业收入,脱贫致富是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