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代人守护出一座青山
郑隆明说:我才护林时,这树只有大拇指粗。
重庆日报消息,9月15日,天刚刚亮,潼南区塘坝镇封坝村在细雨中一片宁静。64岁的郑隆明走出家门,经过屋后那条走了50多年的山路,去往马鞍山巡山。
老郑拿着一把扫帚,见到山路上有落叶就清扫干净。“今天是周末,城里有游客来。树叶扫干净后,路好走一些。”他说。
上山的路呈环形,从山脚到山顶再下山共有4公里。两个多小时后,老郑巡完山回到山脚下的家。此时,老伴已把早饭做好。他匆忙地喝了两碗稀饭,又来到设在房屋边的森林防火守卡站。
这时,游客陆续来到山中游玩。老郑不断地叮嘱游客:把身上的打火机等拿出来,放在这竹篮里,下山时再来取。
“这是为了杜绝火源进山。”他对重庆日报记者说道。
52年巡山所走的路能绕地球5圈多
快到中午时,郑隆明穿上巡山的“制服”——印有护林字样的黄马褂,拿着一只小喇叭,又沿着巡山的路上山了。
与早上不同的是,中午巡山他主要是用小喇叭提醒山上森林中的游客,注意防火和安全。
像这样的巡山,在傍晚之前,老郑还要“重复”一遍。“这是为了检查一遍山上还留下火灾隐患没有。不然,不放心。”他说。
52年前,郑隆明高小刚毕业就回到村里,跟着爷爷郑吉山守护这片山林。“那时是农村大集体做工分,我人小,巡一天山,只能记2分,10分才一个劳动日;那时每个劳动日值3角钱,所以,我巡一天山只有几分钱。”
每天巡山3次,一天下来要走12公里路,一个月是360公里,一年就是4320公里。老郑除了大雨天和生病起不了床时不巡山,已坚持在马鞍山“走”了52年。巡山所走的路有2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圈多。
马鞍山的森林以柏木、麻栎、香樟为主,集天然次生林、人工林为一体,森林面积有1200多亩。
“这山上每棵树的位置,我都很熟悉。哪里少了棵树,我一眼就能看出来。”老郑一边巡山,一边向记者讲起他与山的故事。
上个世纪70年代,马鞍山上的树木,成了一些人眼中的“肥肉”。为了防止盗伐,老郑的爷爷把农村当年放鸭子用的鸭棚子搬上山“安营扎寨”。晚上,爷孙俩睡在鸭棚子里,每晚要起来查看几次,常把正要盗伐树木的人“轰”走。
“盗伐树木的人没能砍到树便放出话来,如果在街上赶场时碰到,要把我和爷爷打个半死。”他说,“为了不与这些人发生正面冲突,那时,我和爷爷几乎不到塘坝街上赶场。”
上个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偷砍树木的人少了,山林长得更加茂盛。守山护林的重点也从防止盗伐树木,转到了防范森林火灾上来。“这责任更重,如果遇上山火,我们几代人守护的青山,就会毁于一旦。”他说。
村民颜亨禄家的承包地就在山边,前些年他家喜欢烧秸杆和草灰来做肥料。老郑多次上门宣传防火知识,讲清道理,直到颜亨禄家再也不烧秸杆了。
春节和清明节期间,上坟烧纸和燃放鞭炮,是引发山火的源头。为堵住这一源头,老郑到森林内有坟的村民家中,一户户地作宣传工作,防止他们上坟烧纸和燃放鞭炮。
巡山时,眼光还得看“远”点。今年春节期间,老郑在马鞍山上,看到距山林不远的祖狮庙出现山火,立即向森林防火指挥部报告。指挥部迅速组织人力,将山火扑灭。
守护这片山林,老郑所获的报酬并不多。刚开始没有工资,只能记工分,后来才慢慢有了点补贴。他说:“50元一年我干了2年,80元一年我干了5年,100元一年我干了10年,200元一年我干了10年,500元一年干了5年。1999年,才涨到了3000元一年。”虽然老郑没有多少文化,但有力气,如果外出打工,工资收入总会多些。20年前,他的兄妹在云南承包工程,多次要他去做工,但他谢绝说:“我这辈子就守这青山,不为挣好多钱。”
记者问他为啥一辈子守着青山,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小时候看到爷爷守护山林,得了不少的奖状和喜报,感到守山很光荣!”
一家四辈人守出一座青山
郑隆明把记者引到一片大树林下,用手指着一株直径有40余公分的大树说:“我10多岁守护这山时,这树只有大拇指粗。你看,50多年后,它已长到这样粗了。”
这片1200多亩的森林里,到处是参天大树,最大的已有两个人合抱粗。塘坝镇宣传委员说:“这是潼南区唯一的一片树木最大、最茂盛的原始森林。”
这也是郑隆明一家四代人默默无闻守护出来的青山。老郑的爷爷郑吉才守护了几十年,再也爬不上山时,把守护的责任交给了老郑的父亲郑德川;郑德川守护了几十年,又把“接力棒”交给了郑隆明。如今,老郑的儿子郑林已是封坝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担起护林防火的责任,每到春节、清明节和高温酷暑期间,便同父亲一起到上山的路口守卡。
“就连在读大学的孙子假期回来,也经常与我一道巡山哩!”郑隆明言语中透着一些骄傲。
原标题:四代人守护出一座青山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