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携手重报集团都市传媒 “蓝鲸计划”三下乡,新闻学子聚焦乡村农业发展

16.07.2018  16:12

△“蓝鲸计划”采风团在黄瓜山村采访

红苕打破砂锅,有女不嫁上坡”,这是永川区黄瓜山村当地延续了几十年的老说法,因为山上没有资源,当地穷得被人瞧不起,如今却因为有山,村民把旅游经念得头头是道。

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关系到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也是让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返回老家创业的一个主要因素。关注民生就是关注发展。

由西南政法大学携手重报集团都市传媒组成的“蓝鲸计划”新闻采风团三下乡活动于7月8日-12日来到永川区黄瓜山村和八角寺村,对这两个乡村的旅游发展、农业发展进行深入采访。

希望丰产更能“丰收” 

在外人看来,黄瓜山村的经济发展,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想象——这个村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重庆市绿色村庄以及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等各项殊荣。永川区连续20年举办黄瓜山梨花节,依此为平台带动农民种植梨、生姜等特色农作物,走出一条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如今,黄瓜山村已经面貌一新,村民开办农家乐,交通旅游设施一应俱全,成为四季花果飘香的热门旅游胜地,农民也过上家家有车、户户有楼的小康生活。

然而,这样一个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山村,也有自己的烦恼。

孙希泉是村党委书记,今年村里的梨子又丰收了,但是“丰产”与“丰收”不完全对等,是一个令他十分困扰的问题。

孙希泉说,如今梨子依然主要销售给水果贩子。“如果我的梨子可以直接卖给更多的顾客,果农的售价会高一点,顾客买梨子的价格也会低一些。”孙希泉说,今年梨子的零售价为1元1斤,相比之下,歉收的年份单价反而更高一些。“除了卖成品梨子,我们只能做成梨膏糖,但这些都没办法彻底改变丰收后收入不丰的局面。”孙希泉向采风团成员提问,“如果请你们来帮我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好办法?

创业就是要善于学习

廖氏农家乐的负责人叫廖昌华,今年不到40岁。

他的农家乐是目前黄瓜山村最好的一家,“Z”字形的大楼一边住人一边待客,农家乐的院子很大很舒服,一棵足以让人沉醉的黄桷兰树不断随风飘落几片花瓣,知了在树头叫得不可开交。

这个农家乐我开了20年,可以说是我们家的全部心血。”廖昌华向采风团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从只会做农家菜到专门出去学做菜,从让游客住自己的卧室到打造出整齐干净的标准间。廖昌华说,自己是在学习中进步,而游客用回头率作报答。

请问您的农家乐还有没有更长远的规划呢?”采风团成员胡梦发问,廖昌华想了一下说:“我要扩容,但是怎么扩没想好,你们能不能给我一点建议?

△采访十里荷香的工作人员

带动村民们共同致富

永川区八角寺村的村民谭柳一家也在经营农家乐,而他所依附的是当地的一个景点——十里荷香。

事实上,这里以前并没有观赏性的荷塘,以种藕为生的村民们把莲藕种得如火如荼,不过经济收益没办法和旅游相比。

既要发展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当地村民张优华开始寻思着如何利用莲藕致富:既然当地人会种藕,那么把藕换成开花的观赏性荷花,肯定会有卖点。光看花也不行,于是长达几公里的瓜果长廊也诞生了,葡萄、南瓜、丝瓜、蛇瓜、鲍鱼瓜等几十个品种就像接力赛一样,接力扮靓着长廊,将37摄氏度的高温隔绝在长廊之外,走上去显得非常凉爽惬意。

张优华利用土地流转,投资办起了十里荷香、瓜果长廊,参与了土地流转的村民利用自己种藕、养瓜的技能在这里上班,能获得两份收入。一是土地流转的费用,二是上班的工资。还有一些村民像谭柳一样,依托十里荷香开起了农家乐,一起走上了致富道路。谭柳家以前比较贫困,自从开办了农家乐,家里经济情况迅速好转。

活动最后,张优华向学生们发出了邀请:“我的十里荷香还需要大家建言建策,你们年轻学生的观点,或许对我的企业发展很有用。

摄影师很辛苦

△讨论采访方案

他们实现自我突破

重报集团都市传媒与西南政法大学共建媒介融合研究及实习实践“蓝鲸计划”项目。“蓝鲸计划”中,重庆晚报提供实践平台,实习生培养时间为每年寒暑假,报社委派具有丰富经验的记者进行一对一导师辅导,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部门轮换。

这一次,专门选择永川区作为培训基地,通过重报集团都市传媒资深记者的带领,教会同学们如何进行采访、如何把握采访的主动性、如何写稿,并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

来到黄瓜山的第一天,采风团一行9人几乎不提问,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最后成了当地的智囊团,纷纷对梨子销售给出意见和建议:农村淘宝或者请人来直播采摘梨子,产业化深加工,寻求更直接的渠道合作……最终,学生们纷纷建言献策,将这次实践与所学所用相结合,既顺利完成了此次研究学习,又获得了自身突破。

部分采风团记者稿件

以梨犁路

西南政法大学“蓝鲸计划”采风团:何丹

△与老村长座谈

黄瓜山乌龟石是陈景田家的所在。在他家后面,种有豇豆、红薯,空心菜、西瓜等,不过种得最多的还是梨树。

陈景田老人说,今年梨子长得好,是丰收的一年。陈景田是黄瓜山最早一批种植梨树的村民,作为专门工作小组的一员,起着带头作用。他介绍,黄瓜山从1994年便已经开始种植梨树,但由于刚开始许多村民不相信种梨树能赚钱,抱着观望的态度,梨树种植规模并不大。直到1998年,梨树种植面积才逐步扩大。至2000年,全村一半土地都种上了梨树。而如今,黄瓜村梨树种植面积达到了四千多亩。

陈景田说,最初开始种梨时,种的是黄花梨,但是由于黄花梨不能很好适应市场需求,且采摘后只能够存放两星期,于是又引进了翠冠梨和黄冠梨。这两个新品种口感更好,存放时间更长。现在,陈景田继续在自己的地里进行试验,希望可以做出“精品果”。

梨子生长到一定程度后,要用双面纸将梨子包上,黑色在内,黄色在外。老人说,这样做可以遮挡阳光,阻止梨子无限制长大,控制梨子的大小。一来看起来更美观,二来方便消费者。有纸的包裹,可以减少鸟雀啄食。在梨树林里,他指着一个被鸟啄食过的梨说,“那个梨子因为在角落里,没有套上纸袋,就被鸟给吃了。”虫鸟是有灵性的,它们知道哪个梨更甜,被鸟啄过或被虫蛀过的梨往往是最甜的。

黄瓜山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环境的保护,鼓励支持环保农业。在梨树地里,我们能够看到一些黄色粘板和一些装了水的人工剪切过的瓶子挂在树上,老人解释,这些都是防止病虫害的措施。他每年只在开花时打一次农药,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杀灭害虫。

如今陈景田已年近八旬,虽然身体看起来仍然健朗,但体力终究大不如前,他种植的梨树亦减少了许多。也因此,他每年采摘的梨多提供给老客户。老人有两个儿子,四个女儿。他说,他想将梨树种植这件事交给子女去做,但孩子们更喜欢呆在城市干点别的。虽然子女们想将他接去城里生活,但他不习惯没去。老人笑着说出了三个不习惯的理由:城里进出房屋要关门、空气不如农村好、食物没有农村健康好吃。

五年树木 廿年树业

西南政法大学“蓝鲸计划”采风团:何志君

种下一棵梨树苗到待它收获第一批果子,需要四到五年的光景;一个梨树产业到待它发展壮大日趋成熟,却需要20多年。拥有“中华梨之乡”美誉的永川黄瓜山村从上世纪90年代正式推行种植梨树,到今日以梨子为其重要产业,其中历程,又何止是一棵树苗的成熟那么简单?

为什么在众多农产品中选择种植梨树呢?穷则思变,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也同样适用于黄瓜山村。黄瓜山村便民服务中心刘主任为我们解释,黄瓜山上世纪90年代村民生活并不富裕,且十年九旱,土壤偏酸,不管是种水稻或是玉米,经济效益都不好。他们一开始种植的是黄花梨,后又改进引入了皇冠梨和脆冠梨,反响良好。

最初推行全村种梨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最开始我们希望老百姓把自己田里的水放干种梨树,他们不得干哦。”刘主任向前微倾着身子,手指敲着桌面说,“都是我们这些干部啊,先开荒地种梨树,然后他们看到你种得好,才愿意跟着……

刘主任介绍,现阶段梨子销售主要靠协会与商贩的合作联系。但是未来将考虑从深度加工、电商销售渠道等入手,加强与生产配套的销售产链。对于未来,刘主任表示,研发梨子新品种,是近年来的一个发展目标。黄瓜山村多年种植梨树,希望深度发展梨子产业,求新求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目前我们并不想再扩大种植面积,我们想挖掘梨子的品质……我们的口号是:守好一座山,用好一棵树。

△顶着酷暑采访

改变是发展经济必然

西南政法大学“蓝鲸计划”采风团:匡婧

七月,烈日炎炎,永川区黄瓜山村却将迎来梨树成熟丰收的季节。梨树上硕果累累,繁忙的工作让村民们脸上略显疲惫,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因为丰收意味着生活更有盼头。现在有着全国文明村镇称号的黄瓜山村风景秀丽,经济发达。然而谁能想到风光亮丽的黄瓜山村曾是出了名的穷山村,"红薯打破砂锅,有女不嫁上坡"就是过去黄瓜山村的真实写照。是什么让黄瓜山村发生了这样惊天动地的变化?

在黄瓜山村的经济崛起中,水果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黄瓜山村便民服务中心刘意祚主任认为,黄瓜山村十年九干,发展传统的稻谷产业容易因缺水而产生困扰,调整产业结构,转化思路是发展经济的必经之路。在这样的想法下他选择了种植梨树。

但是有些村民思想保守,不愿意去尝试新的东西,产业始终难以形成规模。刘主任意识到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村民过于保守的思想,最后,通过干部们不懈的努力,现在黄瓜山村种植梨树总面积达到了6万亩,人均收入超过2000元。

现在梨树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未来怎么走?刘意祚认为单纯通过扩大面积来推动产业发展是有风险的,他认为不断提高水果品质才最重要,因为高品质的水果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更有利于水果产业的发展。

△与老村长合个影

老人的黄瓜山生活

西南政法大学“蓝鲸计划”采风团:李石苹

80岁高龄的陈景田老村长一直都生活在充满温情的永川区黄瓜山村。

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干净整洁的庭院,陈景田老村长站在门口迎接采风团成员的到来。老村长拿出来一箩筐梨让我们尝鲜,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们吃着梨,感受到的是满满的甜蜜与温情。

陈老村长如今已经80岁高龄,身体却很硬朗,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黄瓜山的梨子产业。这些梨子早年都是从浙江引进的,后来才开始在黄瓜山村普及开来。梨子的第一次种植发展可以追溯到1994年,差不多全县只种植了2000多亩;2010年,黄瓜山村凭借自己独特的水果和旅游优势,成功地向国家申报了地理标志。

如今,陈老村长又在原有的黄花梨基础上进行了品种的更新和改革,力争发展精品果,做成精品产业基地。将曾经的黄花梨发展成皇冠梨、脆冠梨、精品果1号、精品果2号等等。

收益越大的同时,对应的是相等的风险。虽然今年的梨子出现大丰收,但出现滞销的可能性也很大,着实让人担忧。老村长十分急迫地想和大家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在谈及有关梨子的一切之后,我们似乎更能深切地感受到陈老村长对于梨乡的热爱,舍不得脚下的这片土地与身后的这片梨园。身在乡村,活在乡村,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终极幸福。

未来发展自己的电商平台

西南政法大学“蓝鲸计划”采风团:张天鸽

7月9日我们乘车前往了永川区的黄瓜山村。黄瓜山村以地形细长,像黄瓜一样而得名。黄瓜山村历史悠久,现在主要以现代农业和自然生态资源为基础,着力发展百里果乡6万亩梨树。

黄瓜山村缺水,无法大规模种植水稻等喜水农作物。1998年,因梨子销售前景良好,村里开始推广梨子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现在村民的收入水平已由原来的几百元增长至月平均收入2000元。

另据村主任介绍,现在黄瓜山村在发展自己的电商平台,希望进一步提高销量和农民收入。

在推广梨子产业前,黄瓜山村曾尝试过发展其他种植业,比如种茶叶,但最终因为地理位置等原因未能成功。1994年,黄瓜山村第一次发展梨子种植产业,并投入种植2000亩。在梨子产业的带动下,黄瓜山村现已开通87.9公里的公路并已完成移动信号和自来水的全覆盖。梨子已成为黄瓜山村的经济发展支柱,我相信黄瓜山村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王渝凤 文/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