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优质发廊”
第1眼-重庆广电消息,76岁的熊俸云,是弹子石老街的原住民,这两年老街拆迁,他也搬走了,但是有家理发店,不管他搬到哪儿,都是一定会去的。
今年82岁的徐广珍,是熊俸云的小学同班同学,也是老街的老邻居。老街拆迁以前,熊俸云每天雷打不动地去茶馆喝茶,路过徐广珍开的理发店就进去叙旧聊天,偶尔蹭顿饭,消磨时间。
除了找老朋友摆老龙门阵,熊俸云和这里的老顾客们一样,舍不得的还是徐广珍一家人理发的手艺。
一辈子就开了这么一家理发店,八十二岁的徐广珍早就把门面传给了儿媳妇魏良书主理,忙不过来的时候徐广珍也会来帮帮忙。孙女徐菁大学毕业之后工作不怎么如意,索性也就跟着妈妈学起了美发手艺。一家三代的理发店就这样存在了三十五年。
说起自己干了一辈子的理发行业,徐广珍就停不下来。1957年,十九岁的徐广珍正式拜师学艺。尽管当时理发行业并不被人们看好,但是徐广珍坚信,天干水旱,饿不死手艺人,更何况理发师是让人焕然一新的职业。师傅手下的二十多个学徒,最终学成的只有她一个。
从旧社会的一个佣人,到解放后国营饮食服务公司的理发师,直到1985年退休,在弹子石这个片区,徐广珍可以说是相当的有名了。娴熟的手艺和耿直的为人,也让她留住了一大批老顾客。
如今徐婆婆已经把店交给了她的传人:儿媳妇魏良书。当年,儿媳妇从江北农村嫁过来,徐广珍看上的就是儿媳妇形象好,又踏实肯干,于是就一心一意教她手艺。
今年是优质发廊的第三十五个年头,店里的工具还保留了好些老行头:染发用的牙刷,无声的铁皮电吹风,塑料的卷发果,甚至连小店的收费也那么的“老式”:剪头十块,洗吹做发型二十块,染发焗油不出一百搞定,仅限现金交易。店里的老顾客们跟着一家人搬来搬去,做着做着头发,岁月也过去了大半。
时代和时尚都在变,然而说起理发手艺,徐广珍觉得万变不离其宗。
儿媳妇魏良书今年也快五十五岁了,就像当年婆婆把老店交给自己一样,魏良书也想着把小店以后就交给女儿打理了。
两个重孙一个9岁,一个一岁三个月,都是徐广珍的宝贝。尽管老伴去世得早,能在有生之年四世同堂,徐广珍也是心满意足的。“优质发廊”的理发手艺,如今正式传到孙女手上。
孙女徐菁常常出去学习新的技术,为小店添置了新的烫染设备,也开始扩展新的客人,而内在的手艺和对手艺的专注,却从来没有变过,“优质发廊”继续提供着它优质的技术和服务。
对于徐广珍来说,如今的优质发廊,倒成了自己人生的一个缩影。她乐于和来来去去的老顾客和老朋友聊聊家常,回忆过往。偶尔精神头足的时候,她会去拆迁的老街走走看看。老房子如今只剩下砖瓦,但当年自己亲手种下的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时间就这么过了。
一辈子的理发人,三代人的理发店,不知还会不会有第四代传人呢?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袁梦 朱波
原标题:故事人生 | 三代人的“优质发廊”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