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上半场有太多传奇 他为自己写了本自传

18.01.2015  11:32

导读:不仅写诗是圈内公认的一把好手,就连半路出家的画画也能在微博上卖得风生水起……如今你以为重庆本土诗人王琪博的人生有趣之处仅止于此的话,那只能说你想得太简单了。 昨天,他就又干了一件奇事:以小说的形式,为自己的前半生经历写了一本《我传》。

 

王琪博

 

与会人 员合影。

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 实习生 杜友慧 报道

不仅写诗是圈内公认的一把好手,就连半路出家的画画也能在微博上卖得风生水起(本报2013年8月10日曾作报道)……如今你以为重庆本土诗人王琪博的人生有趣之处仅止于此的话,那只能说你想得太简单了。

昨天,他就又干了一件奇事:以小说的形式,为自己的前半生经历写了一本《我传》。发布会现场,王琪博告诉记者,这本小说算是对自己混过社会、边境赌石、在金三角放过高利贷等生活的总结,以及对自己后半生的警示。

真实生活再现 总结人生上半场

我传》中的主人公名叫王琪,虽说有一字之差,但这就是王琪博自己。他的一生是从一场意外开始的:当时还是重庆大学学生的他,在毕业前3天的一场舞会上为了3分钱门票踢了别人下裆,被开除不说,还进了拘留所。从此,他走上了与正常人迥异的人生之路:参加边境赌石、赌场洗码、英雄救美、动辄上百万的豪赌、借过高利贷又放过高利贷,甚至还一度险遭活埋……

据王琪博介绍,《我传》算是对自己上半生的总结。“其中超过八成是我曾经生活经历的再现,剩余的则是小说写作所需杜撰的”,在王琪博看来,《我传》在完成上半生的总结交代之余,更是对自己往后日子的警示和启示。

我不后悔,人生没有假设……所以我倍加珍惜那些借高利贷、甚至有牢狱之灾的日子。”王琪博说,自己之所以选择在家乡重庆发布新书,更多的是因为“我邀请来的都是与我曾经的生活经历、现在的生活状态和今后生活有关系的人,在座有很多人都是《我传》中的原型。

王琪博说,从内心讲,看见每一张熟悉的面孔就会想起曾经生活过的画面。“无论甜蜜、苦难都是我自己曾经活过的。”在他看来,完成本次《我传》的写作更多是为了增添自己的生活底蕴,为了让自己更加平静,往后的生活更加宁静。

第一次写小说 尽了百分百的力

王琪博告诉记者,他其实写《我传》的想法始于2008年。“最初就是想写成生活总结,也算是对自己过去的告别,和未来生活的一种延续。”至于《我传》这个较为大胆的书名,他表示,更多是出版方的意见,“我也同意用这个名字,其实是想表达这是我自己生活的记录……你要问我,往后的生活还有更精彩的怎么办,我想或许会写进后半部里吧。

虽说谋划已久,但王琪博坦言《我传》在写作的半年中并不顺畅,中间甚至有过中断,“我觉得一方面是记忆缺失导致的,还有就是我对小说的写作技巧确实不是很熟悉,我之前的写作更多是诗歌,也偏杂。”具体到写作中,还有一大困难给他造成了不小困扰:“因为大多是亲身经历,所以情绪控制也很重要。只有控制好了,才能有节制地用语言平静地表达好自己曾经的经历。

不过,即便如此,王琪博还是很诚恳地说,《我传》已是自己写作能力的极限,“这是我第一次写小说,我几乎是尽了百分百的力。

当记者问起接下来是否还有小说创作计划时,他表示,已经有了计划,“比如我和四个矮子的故事,和弟弟妹妹的故事,我都想写写。当然,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写,这是肯定的。到现在为止,我的所有写作都来自我的阅历,而不是阅读。

声音>

金铃子(诗人):我对他的这本书已经期待了好多好多年了。他和他的诗歌、文字一样,是一个奇特的人。如果他曾经是一个病句的话,那这本书也是,书中有一些曾经不足为我们道的秘密。希望我们每个人真诚、真心地去了解他,他在我心里还真的是一个孩子。

刘阳(《红岩》杂志主编):我10分钟前拿到书,才知道这是一本小说。我本以为他是诗人,会一辈子只是写诗,没想到今年一开年就献给我们一本小说。在我印象里,王琪博身上有一种一直没有放松的精神。他受了非常多的苦,也造就了他的上半生。今天我想对他说的是,你不能倒下,倒下了,可能在座各位的生活都会少了一种色彩。这本新书的分享也是分享我们重庆的精神文化生活,它是构成重庆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著名出版人张小波:出书前后耗时超过6年

出版方凤凰联动原本希望《我传》的分享会能在北京举行,但最终还是落户王琪博的家乡重庆。对此,凤凰联动总裁张小波的解释是,“除了这是琪博自己的意思,我们也是想在重庆,在书中故事发生地,来完成一场仪式感十足的、对当年生活的凭吊。

张小波说,出版《我传》是王琪博近8年前开始有的想法。“可能也是因为我和他是同时代的人,所以,我一听说他的这个想法,就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他个人传奇故事的累积、汇集,而是希望展现1980年代那批大学生从大学进入社会后,各种迷茫、甚至穷途末路的一面。”在张小波看来,现在很多人说1980年代是狂奔突进的、是打开了全新局面的一个年代等说法并不准确。

1980年代的一些天然缺失,造就了琪博这种人的典型性经历。他的一生充满了挫败,有太多的内心和社会错位的碰撞,我觉得这是有标本性意义的。”张小波说,《我传》从向王琪博约稿起,前后耗时超过6年。“我们希望他能写好,不仅是写出他了自己而且还写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我’,展现我们这代人的另外一面。至于他有没有做到,读者接下来可以去好好看看。”张小波认为《我传》可以给下一代或是跟王琪博同时代、但生活状态迥异的人提供一个有意义的标本,“可以说他在书中展现的人生是试验性的人生。

当记者问起最终成书和初衷是否有差距时,张小波毫不讳言差距肯定存在:“王琪博的主体意识和我们的肯定是有分歧的,但我们接受他的叙述,就允许这种差距存在。我们甚至还觉得《我传》的语体,还不够描述他的曲折人生,对背景的勾勒也有缺陷。

张小波说,《我传》更大意义在于提供了很多的信息源。“可能今后有更多的人看了这本书,会通过自己的经历和笔来还原那个时代的原貌。

对话>

王琪博:我老了,折腾不起了

重庆晨报:你说《我传》除了是对自己前半生的总结,也是对自己今后生活的警示,这具体是指什么?

王琪博:这种警示包括我曾经的家庭生活,结婚、离婚两三次,给我最直接的启示就是,再组建家庭时一定要慎重了。我现在想的是,人年轻时摔倒了可以爬起来再向前走,但我现在老了折腾不起了,幸福平安才是我现在想要的。我觉得这是自己整个心态变化带来的顺势而为,像在生活上,我现在都很少出门了,没事时基本都在家画画。

重庆晨报:前年你开始在网上卖自己画的画,现在还在继续吗?

王琪博:前年我一共卖出去70多幅画,但去年我就没卖了。主要是我想自己存一些,也希望借不断画画来完成自己在这方面的创作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画我是会一直画下去的,这已经是我的生活方式了。我最小尺幅的画是卖2万元,当有一位网友跟我说自己到年底终于可以存够2万元来买我的画了的时候,我真的很感动。当时,我说就1万元卖给他,他还不同意了。这种陌生人给我的感动我很珍惜。

档案>

王琪博,生于1965年。1983年开始诗歌创作,后停笔经商近20年,因豪赌几次大起大落,倾家荡产。2005年重新开始诗歌创作,2008年起拾起画笔。曾获2010年中国诗书画论坛油画组金奖、2012年中国艺术家奖等奖项。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