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渔民黄达明的新“江湖”
新华网消息,加入长江重庆江津段护鱼志愿队后 ,黄达明从渔民变成一名保护生态的护鱼队员,有了新“江湖”。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清晨,黄达明来到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珞璜镇的石梁坝码头,他今天的工作是巡查珞璜镇沿江一带,查看这些地方是否有人非法捕捞。因为刚下过雨,江里的水还泛着浑浊。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走上护鱼船,给船加满汽油,他准备开始今天的巡逻。“护鱼六年多了,虽然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但是只要一有线报,不管是深更半夜还是正午时分,我和队友都会第一时间出发。”黄达明说。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黄达明今年57岁,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他,10多岁时就随父亲上船打鱼。六年前,黄达明还在以打鱼为生。当时,他发现这些年非法电鱼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不分白天和黑夜,这拨走了那拨又来。于是,他加入了刚刚成立的长江重庆江津段护鱼志愿队,从渔民变成了一名保护生态的护鱼队员。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小时候,每次出船都有几十斤的渔获,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打上来200多斤鱼。但是,最近几年,打鱼却越来越难,能打三五斤都算不错,很多时候甚至一无所获。”黄达明说。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眼看着江里的鱼快被电光了,黄达明心里很着急。两年前,他上岸后,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护渔中。位于江津珞璜长江大桥以上的115公里自然江段,氧气充足,水流湍急,是长江鲟、娃娃鱼等珍稀水生动物的家园。黄达明的家就在这个范围内,这一带也是他们每天巡护的地方。看到有人将鱼网埋入江边,他拿着刀立马靠岸下船,“我去把绳子给他割了,看他还怎么打。”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在黄达明看来,当了护鱼队员后,作息时间和之前不一样了。但更大的不同是,从以前老想着怎么捕鱼,变成了开始思考如何保护鱼。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说话间,黄达明发现岸边有一张地笼网。他迅速将船靠岸,下船收网。“这两年护鱼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因为我们的巡护,现在非法捕鱼的人越来越少了。以前出去收一次网,有时候两个船都装不下,但是,我们今天巡查了一个多小时,只发现了一张地笼网。”黄达明说。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收网的时候,黄达明看见网里有几只小鱼,他赶紧把鱼儿放生了。再转头,还有一只小虾,黄达明也把它放入了江中。“别看我现在顺利地就把网收走了,还有很多时候我们是要和非法捕鱼者斗智斗勇的。有一年禁渔期,我们在巡护拦截非法捕鱼船时,被偷捕者叫来十多人围攻,队长的头被鹅卵石砸破,鲜血直流。至于警告、恐吓、威逼、利诱,那就更是家常便饭了。”黄达明说。 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每次查收非法渔具时,黄达明都要用手机记录下现场,并把这些信息发送至护鱼队的负责人汇总。这些记录,既方便护鱼队的其他队员了解情况,又方便接下来进行复查。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做完这一切,黄达明准备下船回家。“要去地里看看,帮着老婆一起干农活。每年种地有些收入,加上之前退捕上岸的补贴,现在日子过得还不错。”黄达明说。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人家偷鱼,他们护鱼,相当于断了偷鱼者的财路,难免招来报复。所以,黄达明的老婆最初并不同意他做护鱼人。但是,拗不过黄达明的坚持,她慢慢就接受了。现在每次出门前,她都会给黄达明准备好衣服和食物。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我为什么要坚持?因为我是看着鱼儿长大的,看着它们遭罪,我心里难受。”黄达明说。今年4月1日,重庆市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与护鱼队签订购买服务合同,护鱼队利用这笔资金,给队员们购买了五险,另外还给每人每月发放500元补贴。这让他们护鱼时,腰杆更直了、底气更足了、也更有安全感了。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我现在想的是把护鱼这个工作一直做下去,把它做好。我希望看到鱼儿一天比一天多,生态环境一天比一天好,我们的家园一天比一天美。”说话的间隙,黄达明又开动了船,新的巡查又开始了。 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