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城,归来仍是少年!

21.10.2021  13:38

重庆人来说,下半城,是一个 地理名词 ,更是一个 心理名词

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从地形图上看,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脊穿城而过,将母城渝中一分为二,就有了上、下半城之分。从朝天门到储奇门一带,被重庆人称为“下半城”。

△上下半城的城市格局,源自山城重庆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发展历史。新华网 耿骏宇 摄

过去,这里是城市生活的核心区。 因水路交通便利,下半城曾经是重庆城最繁华的地段,拥有湖广会馆、江全泰号、药材公会等会馆商号,领事巷、山城巷、打铜街、棉花街、白象街、中兴路、凯旋路……如今,从这些充满年代感的街巷地名里,你大概就能猜出这条街巷曾经的功能和如烟的往事。

△下半城分布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了解重庆人文的一扇窗口。熠熠生辉的湖广会馆建筑群,为后人了解、研究重庆移民历史和会馆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载体。新华网 耿骏宇 摄

这片区域里,还有 最纯粹 最真实 的山城生活。每天沿着弯弯曲曲的小巷,走过长长的梯坎,在路边的小面馆吃一碗小面,窗台下不时能看到慵懒的野猫,还有一坐就是一天的老人,傍晚的小卖铺里不时传来打牌的吆喝声……这里是最有人间烟火味儿的山地城市居住区。

下半城历史底蕴的沧桑,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然而,繁华总被雨打风吹去,随着渝中半岛数轮的城市更新,这座重庆“母城”呈现出新与旧的交替之景,但时光仿佛在下半城按下了“暂停键”。在很多人印象里,下半城一度成了破旧不堪的“代名词”——房屋老旧、环境脏乱、配套不齐、基础设施落后……

△整体改造前的十八梯街区(拍摄于2015年)。新华网  刘磊 摄

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风貌街区是城市“活着”的记忆,下半城尽管依然承载着那一份浓厚的人文记忆,但迫切需 通过城市的有机更新,让优秀的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一座人文化的现代化大都市,也更应该留住文化底色和乡愁记忆,让商业文明更好地融入城市肌理。

△作为曾经的水路码头,开埠后很长一段时间下半城都是重庆城繁华的所在。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在城市蝶变中留住历史文脉,是城市更新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一场城市更新行动在下半城悄然展开,最早焕新归来的,是悬浮于重庆“母城”半山腰、连接着上下半城的百年老巷——山城巷。

远远的街灯亮了,好像闪烁着无数的明星。”山城巷,这条以山城命名的老街巷,是重庆历史文化和山水特色的缩影。层层攀升的折叠地势,依山而建的悬浮栈道,云街平巷的街巷格局,一条山城巷,缩影百年时光,写满岁月悠长。

△夜色下的山城巷。山城巷内藏着深厚悠长的巴渝文化,是一个小型的建筑历史博物馆。新华网 耿骏宇 摄

这是一场保持街巷肌理、建筑风貌不变的城市 微整形 ,强调 精心绣花 的功夫,保护传统街巷和院坝空间,尽可能保留老街的形制、肌理、空间环境,将山城巷构建成一个 丰富且有温度的历史空间场景 。同时,融入现代创意美学,让富有特色、时尚精致的文创店、餐饮店、展览空间在这里共生。

△在山城巷的临崖栈道上,可以眺望长江两岸的景色。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城市更新,考验的是更新者的匠心和细心 ,能否善用“绣花针”的巧劲,一个点一个点的在用过的布料上编织出一幅崭新的图案。在山城巷内的百年建筑仁爱堂旁,一个名叫“荒野花园”的景点今年意外走红。由上千朵红玫瑰组成的美丽“花瀑”,从一座百年教堂的窗口倾泻而下,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拍照。这里原本是一个废弃多年的垃圾场,通过重新设计和打造,成功变身一处网红城市景观。

△原本废弃多年的垃圾场,经过花卉设计师的巧手,布置出别致的“花瀑”景观,成为年轻人的“拍照圣地”。新华网 耿骏宇 摄

作为重庆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也是下半城城市更新的“代表作”,十八梯传统风貌街区部分区域国庆前夕重新向人们开放。梯坎是重庆特有的风景,十八梯曾是山城人过往的生活小道和岁月之路,是 最具巴渝特色的城市符号 ,这里埋藏着重庆人最深的记忆和乡愁。

△航拍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改造多年后,今年国庆期间,承载着老重庆记忆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部分区域与市民“重逢”。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作为串联渝中半岛上下半城的老街道,十八梯是老重庆的历史文脉,更是从过去通往现在的隧道。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青砖黛瓦、吊脚小楼、绿树红墙、窄巷长梯,长长的青石板……经过一番精心保护提升后的十八梯,保留了“七街六巷”街巷格局,严格保护原有的堡坎、陡坡等,坚持原位置、原高度、原尺度保护修缮老建筑, 在历史人文上保留“原生态”,在建筑风格上还原“原场景 ,老重庆熟悉的老街、老巷、老味道华丽归来。

△图为游客在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拍照留影。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沿着梯坎拾级而上,这是一段光阴的故事。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渝中区在城市更新中,还建设了十八梯山城记忆馆一批集“展陈+体验+研学”为一体的文博展陈馆,用心 珍藏城市记忆 的同时,为市民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场所。在山城记忆馆,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名家画笔下的重庆,还能通过沉浸式的3D体验,让人身临其境地品味山城故事。

△十八梯山城记忆馆中展出陈列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老重庆的地图。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夜幕之下与十八梯的重逢,更加让人惊叹。在错落有致的吊脚裙楼掩映下,十八梯夜景灯饰演绎着万家灯火璀璨的市井生活景象,彩色版乡愁的梦幻之景,犹如一场夜间盛宴。 遇光而生的十八梯,成为打卡山城夜景画卷的一个全新文旅IP

△十八梯亮灯后的璀璨夜景。新华网 发

一条白象街,半部重庆史。”与十八梯一起焕新回归的,还有以开埠遗址建筑群为载体的白象街传统风貌区。这里,曾经是山城的“十里洋场”,是洋行在重庆开设的首选地。这里,见证过重庆太多的“第一次”:重庆第一次开办海关、重庆第一家邮局、重庆第一盏电灯点亮的地方……

△白象街传统风貌区的建筑一角。这里的故事,都被留存的建筑深刻记录。新华网 耿骏宇 摄

这里,分布着9座文物建筑以及太平门至人和门段城垣,每一座建筑都代表着重庆发展的一个缩影。走进白象街,历史的浮沉感扑面而来。江全泰号商号旧址,带有强烈的巴洛克风格,把人拉回遥远的记忆深处,推开门仿佛就是烟火中的红尘,也让人感叹,原来一百多年前的重庆就有这样漂亮的洋楼。到底 重庆是什么、什么是重庆 ,你可能只有在白象街这样经过岁月沉淀的街区里才能找到答案。

△在白象街,这里每一栋建筑,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见证了一段风云。新华网 耿骏宇 摄

但很快,你又会回过神来,因为在白象街, 不仅能窥见历史,更能看见新生 。白象街的身后是高楼林立的摩天建筑群,展示着大城气魄,时尚的商业业态与传统历史风貌交汇融合,让这条白象老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可以说,历史的浓情与现代的温度勾勒了如今的白象街。

△白象街传统风貌区。历史和现代的结合,才是城市理想的样子。新华网 耿骏宇 摄

下半城,不仅有“十里洋场”的繁华,还有老城门与旧城墙的厚重。东水门,是重庆古城门“九开八闭十七门”中保存完好的开门,因地处重庆城正东而得名。除了保存完好的城门门洞,如今还保留了约200米的旧时城墙。

△图为东水门大桥下的老城门。城市轨道交通在气势恢弘的东水门大桥上呼啸而过,桥下却是斑驳的石墙,仿佛历史和现实的交替。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历史上,东水门内商贾云集,各种字号、货栈林立,是昔日重庆最繁荣的地方之一。如今,这条见证了重庆城沧桑巨变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更新中涅槃重生,成为集餐饮、民宿、非遗文化等多种业态的综合商业体。从长滨路拾级而上,沿着城墙和石梯一路向下,用脚步丈量静默的古城门,穿越东水门后再来到东水门老街,坐进街边小店,沉醉在旧日时光里,眺望对岸风景,感受长江索道、与汽车上下穿行的轨道6号线等重庆交通魅力。在这里,你能深切感受到什么是 沧桑与时尚同在

△时尚文艺范的东水门老街,是藏在东水门大桥下的一条“潮古街”。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城市更新,要留下历史文化,也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今年7月,东水门-储奇门示范段滨江步道竣工开放。该步道长约1.4公里,是“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珊瑚公园片区的一部分。通过消落区沿线生态打造、环境综合治理、配套设施更新等改造,滨江步道岸线焕然一新,成为中心城区“美丽山水”风貌特色的重要景观展示带。

△从空中航拍东水门-储奇门示范段滨江步道。两江四岸治理提升优化了下半城的滨江功能和布局,为市民营造出更舒适的亲水空间。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图为一位市民漫步在东水门-储奇门示范段滨江步道上。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重庆依山而建,依江而居,重庆的一条街、一栋建筑、一座电梯都有着令人着迷的魅力。在下半城,一栋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楼高24层却没有电梯的建筑——白象居,因为可以拍摄到长江索道划过奇幻的风景,意外成为青年人争相打卡的魔幻取景地。 一半市井、一半文艺的下半城,藏着重庆这座城市别样的美感。 探寻下半城,品读“母城”故事,这已是当下众多外地游客到重庆的赏玩选择。

△图为游客在白象居内打卡拍照。新华网 耿骏宇 摄

美人在骨不在皮”,城市亦如此。在近期举办的第四届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住建部原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原理事长宋春华表示,新阶段的城市建设,必须保护好传统文化基因,鼓励继承和创新,彰显城市特色,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

在城市更新中守望未来 ,复活的“母城”记忆穿越历史烟云,必将为这座城市建设人文化的现代大都市注入更强劲的基因。

原标题:下半城,归来仍是少年!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