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观察丨解局!渝东南“这个群”怎样建
两江观察消息,加快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努力建设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昨日召开的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工作座谈会,描绘出渝东南发展的新蓝图。
这是重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市域“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大背景下,继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工作座谈会之后,就如何加快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发展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明确新定位,提出了目标任务和发展路径,引发广泛关注。
▲石柱县中益乡新貌。万难 龙帆 摄/视觉重庆
渝东南区位优势突出、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总量偏小,产业能级偏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还存在较大短板。在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走深走实高质量发展之路中,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作用突出,既面临重大挑战,也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最紧迫的任务
两江君观察到,此次会议强调指出,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发展要把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位于渝黔湘鄂的交界地区,由黔江、秀山、武隆、石柱、酉阳、彭水等6个区县构成,总面积1.98万平方公里,2019年经济总量约占全市6%,属于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任务异常艰巨。近几年,渝东南各区县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6个区县均实现整体摘帽,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44.2万人减少到目前的7949人。但贫困人口占全市未脱贫人口的32.9%,剩余脱贫任务不轻。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渝东南地区任务紧迫而繁重。因此,必须更加注重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抓重点,就是要统筹抓好“战疫”与“战贫”,统筹攻克贫困堡垒与巩固脱贫成果,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有机衔接。要克服疫情影响,加强产销对接,深化消费扶贫,发展农村电商,让农产品卖得掉卖得好。要攻克贫困堡垒,巩固脱贫成果。渝东南还有8个乡镇,33个乡村脱贫基础薄弱,要“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精准定点攻坚,确保一个不掉队,打好深度贫困攻坚战,提高脱贫质量。
脱贫攻坚要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有机衔接。目前该地区城镇化率只有43.3%,各区县城镇人口在10到20万之间。目前武隆区和8个深度贫困乡镇承担了全市的试点任务,要把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融入到乡村振兴具体行动中,做强扶贫主导产业;把推进乡村振兴与推动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构建“一心、一堡、四节点”的城镇空间格局,力争2035年渝东南地区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
▲酉阳叠石花谷。图源酉阳在线
补短板,交通是制约渝东南发展最突出的瓶颈,要补齐交通等基础设施短板,提高互联互通水平。要拓展对外通道,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运、机场等项目建设,当前最紧要的是解决北向通道短缺、南向通道能力不足的问题,加快建设黔石高速公路,力争年底通车,加快渝湘高铁建设。要织密内部路网,增强区域内通畅度,完善微循环,建设一批便民路、产业路、旅游路。要提升枢纽节点,解决客运节点能力较弱,货运节点集散能力不强的问题。
锻长板,就是要聚焦特色产业锻长板。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最突出的特点是“山区”,最大的优势是“生态”,要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打造“武陵山”绿色生态农业品牌,做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围绕“小特优鲜”,如石柱的黄连、武隆的高山蔬菜、秀山的茶业等,打造武陵山区特色生态经济走廊。
做强山地旅游。渝东南山地景观资源丰富,发展山地旅游条件得天独厚,很多地方交通问题一旦解决,昔日穷乡僻壤就变成“人间仙境”。如武隆仙女山被誉为“东方的阿尔卑斯山”,石柱有避暑胜地“天上黄水”等。要把山地旅游作为渝东南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定位,切实将渝东南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
做深特色工业。渝东南生态屏障功能突出,在工业的布局和选择上,要打好“生态牌”,瞄准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环境质量好的绿色产业,积极培育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打造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做优商贸物流业。渝东南区位独特,要整合利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综合交通网络和商贸发展优势,依托黔江、秀山等物流枢纽,做亮“点”,促进商贸物流集聚,做长“线”,畅通供产销全链条,做大“面”,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打造商文旅融合消费目的地。
筑底板,就是要聚焦公共服务筑底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提高就业就学就医水平,重点抓好农民工就业,让农民工留得下、待得住、过得好;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发展职业教育上再加把劲,深化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快养老服务发展,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土家十三寨,游客和村民一起跳土家摆手舞。杨敏 摄/视觉重庆
三项新定位
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发展,关键是进一步提高站位、找准方位、把握定位,瞄准战略重点精准发力。具体来说,就是在加快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努力建设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上发力。
一是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文旅深度融合将是渝东南未来发展主线,渝东南武陵山区民族风情浓郁、山水风光绮丽、区位优势明显,具有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先天优势,如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和武隆仙女山、石柱大风堡、黔江小南海、秀山川河盖、彭水摩围山、酉阳桃花源等,推进文旅融合优势明显。数据显示,2019年,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接待游客1.1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16亿元,同比增长16.2%、38.9%,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渝东南要紧扣建设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定位,用好生态和人文两个宝贝,以文旅融合引领区域发展,扎实推进自然和文化生态保护,全力打造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点,打通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特别是发挥文旅带动效应,着力建设乌江画廊精品景区,打造民族风情精品景区,做大做强生态康养精品项目,创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化旅游创意培育工程,联合整体营销打造精品线路,强化文旅品牌,健全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机制,赋能山地效益农业,促进山地农业“接二连三”;赋能绿色加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中医药等新产业;赋能商贸服务产业,带动文旅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立好发展新标杆。
二是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具有生态环境良好,生态资源丰富的显著优势。森林覆盖率达56.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市第一,发挥着区域“绿肺”、流域“水塔”的生态功能,是重庆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的重要载体。
渝东南要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统筹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加强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共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游客正在武隆懒坝度假区游玩。(资料图片)龙帆 摄/视觉重庆
首先是营山。以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为核心,重点保护武陵山、大娄山等山体生态屏障,以及方斗山、仙女山等自然山体,推进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综合整治,加快矿山生态修复。其次是护水。保护好乌江干流,阿蓬江等 12 条主要河流,黔江河、细沙河等重要支流共同组成的流域生态廊道,点缀小南海等重要水库,形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流域生态系统。再者是守绿。形成由白马山等11个自然保护区、桃花源等26个自然公园组成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自然栖息地就地保护,开展森林、河流、湿地、草甸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大生态保护、生态补偿支持力度。要做到生态惠民。发展生态经济,把空气变财气、青山变金山、绿水变富水、林地变宝地,让生态资源变“现钱”。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按照相关规划,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立足自身特点,综合考虑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发展实际,定位为加快建设富有旅游、人文、山水等魅力的山地城市,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统筹抓好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优化城镇布局,打造山地城市,培育绿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形成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山地特色城镇群。
渝东南地区城市大多依山而建,要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好园区、城区、景区三大形态,做好山地文章,让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构建“一心、一堡、四节点”的城镇空间格局,推动黔江成为渝东南中心城市,秀山发挥渝东南桥头堡城市作用;推动武隆、石柱、酉阳、彭水4个区县城特色化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城市、人文城市、山水城市、公园城市。渝东南有1240个行政村,大多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打造特色村寨,建设美丽乡村。
提高了站位、找准了方位、把握了定位,就要坚持走生态优先型高质量发展路子、城乡互动型高质量发展路子、文旅融合型高质量发展路子、区域协同型高质量发展路子,继续发扬干事创业、真抓实干,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这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机制化、政策化、项目化、事项化抓好落实,做大做强“一区”,做特做优“两群”,走深走实高质量发展之路。
原标题:解局!渝东南“这个群”怎样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