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观察|科技成果转化,重庆如何发力?

21.05.2021  17:14

让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动力。

5月17日召开的重庆市委全会提出, 推动创新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应有之义,要在科技服务上下功夫,加快构建全链条全流程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当前,重庆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还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现象仍较突出。

就此,两江观察邀请到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黄庆华,璧山区科技局副局长周世俊,重庆允成科技创始人及董事长尹云峰,展开对话、建言献策。

▲两江协同创新区创新小镇提供校企对接等服务。      两江新区供图 对接市场需求

目前,重庆正在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链上的“最后一公里”,既是关键性问题,也是个老大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黄庆华:现在,一些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与市场脱节是主要原因。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

首先,从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端起,就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对研发方向、要素价格、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例如,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面向市场需求展开科研攻关;在转化应用过程中,让科技创新成果成为一种自由流通要素,尽量降低交易成本、加速交易成功。

同时,要健全科技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探索地方、行业平台与国家级平台对接,形成统一共享的平台门户,重视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提升产业与技术的融合程度。

周世俊:确实,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供给端与需求端的联结。这里所说的需求端,既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也包括产业发展需求和市场需求。

近年来,璧山持续完善“1+3+N”科技创新体系,目的就是打通“科研与产业”“成果与金融”的通道,汇集创新资源发生“化学反应”“链式反应”,不断探索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路径。

探索推行“研究院+产业园+基金”方式,以康佳、比亚迪、青山等龙头企业为牵引,培育壮大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

强化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企业科技创新联盟,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

持续推进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完善政策支撑保障,营造良好的研发、人才、金融等创新生态,引导更多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

尹云峰: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更加注重市场导向。科技创新要“接地气”,企业离市场最近,更应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针对市场需求作出更迅捷的反应,潜心研究具有独创性的技术,才能获取最大化的价值。

我们长期致力于工业互联网研发,最近这10年还对2000多家中小企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工业互联网在广大中小企业中推广运用成本高、难度大,技术成果难以转化。

为此,我们推出了国内首个具有低成本、跨行业、可定制、见效快等几个关键性特点的全域性普惠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900家企业在使用这个平台,上云设备超过35万台,大多数中小企业客户一个月仅需花费数百元至数千元即可使用。

▲鸟瞰垫江工业园区。近年来,垫江积极探索创新引领发展之路。    向晓秋 摄/视觉重庆

产学研协同

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最优途径。请问在协同上,重庆该如何发力?

黄庆华:首先要有力有效的制度为保障。具体包括:

深化科技成果权属、转化收益分配等制度改革,健全以价值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激发成果转化主体的活力。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建立产学研协同推进的研发攻关机制,在关键环节开展合作,从基础研究发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周世俊: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我同样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明确联合攻关方向、广泛征集企业技术需求。

举例来说,目前,我们已建成重庆大学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成果优先孵化机制,靶向推动原始创新并产业化,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搬上“货架”。

同时,要创新人才引育方式,与高校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为企业定向输送紧缺技能型人才。

还有,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双龙科技创新小镇、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大学城西区)等载体,加速打造低成本、全要素、开放式创新创业空间。

尹云峰: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首先要做一家有远见的企业,要盯准目标,潜心研发具有市场前景、具备独创性的技术,不断强化自身实力。

同时也要认识到,企业只是市场中的一份子,尤其在创新领域,单打独斗是不够的,需要引入“外脑”“外力”。为此,我们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为首席技术顾问,目前,还在与一家国家级科研院所洽谈合作事宜,进一步提升允成科技的研发实力。

▲位于璧山区的重庆凯成科技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忙碌。    崔力 摄/视觉重庆

完善服务体系

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重庆需要构建怎样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黄庆华:服务上,我特别强调平台的作用。要以构建科技转化平台为抓手,进一步破除成果转化阻碍,加强创新链条中的中介平台建设,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比如,按照政府引导、产学研共建、市场化运作机制,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主平台和分支平台;再如,加快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构建全市统一、覆盖区县、联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技术转移服务网络。还有,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建设新型研发平台等。

周世俊: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要依靠价值链、利益链、科技链、金融链、人才链“五大链条”有机耦合,立足“金点子”“金蛋”“小鸡”“母鸡”“金鸡”等不同阶段,实行“科研+孵化+推广+迭代”全生命周期培育转化服务。

截至目前,璧山成功孵化13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孵项目达40个。全程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资源匹配、综合收益,将股份分配贯穿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使科技成果转化参与方结成利益共同体。

搭建金融服务链,组建3亿元规模高新技术股权投资基金,化解成果转化中资金难的问题。还有,构建从产品研发设计端到制造端的良性循环,形成科技成果转化闭合回路。

尹云峰:站在企业层面,要将创新研发成果应用于市场,需要得到各方扶持。

首先是面向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垫江在推进各类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全面开放市场,助力允成科技在全县打造“全产业领域+全行政区域”数字产业综合体。

还有就是政策支持。在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上,垫江采取“部署免费、上云租金”的方式,建立“平台让一点、政府补一点、企业出一点”联合激励机制,创新“云惠券”激励措施、鼓励企业体验工业互联网服务……这些都激发了企业创新创造的活力。可以说,允成科技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独角兽”,离不开这片科技创新的沃土。

原标题:访谈|科技成果转化,重庆如何发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