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你知道吗?丰都“幽冥鬼都”原本是道家洞天福地,名山另有其名

22.08.2017  09:03

名山景区。

丰都历史悠久,曾为“巴子别都”,自古就有“壮涪关之左卫,控临江之上游”的美誉。名山景区蜚声中外,“丰都鬼城”誉满天下,苏洵、苏轼、苏辙、王元翰、郎承诜……历代骚人名士、羽流迁客纷至沓来,他们或来年览胜抒怀,或吟诗作赋,留下了层层足迹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可是你知道吗?丰都“幽冥鬼都”原本是道家洞天福地,名山另有其名。那么,千年丰都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历代诗人笔下的丰都有着怎样风采?8月,记者前往当地,追寻历代名流雅士的足迹,试图从他们写下的传世佳句中,揭开丰都这座千年古城隐藏的文化密码。

名山得名于东坡诗句

8月10日,丰都名山风景区大门口,游客密密麻麻排起了长龙。沿石梯而上,道路两旁郁郁葱葱,楼台亭阁依山而立。登临名山最高点,万里长江浩浩汤汤,奔流而过,对面群山起伏,层峦叠翠。

丰都名山原本叫平都山。”丰都县民俗学者郑瑞舜说。据《丰都县志》记载,平都山“治东北一里。石径萦纡,林木幽秀,梵宇层出。旧志谓平都福地,紫府真仙之居”。

公元198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之孙张鲁,在丰都设立道教“平都治”,道家将其列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民间传言,汉朝方士阴长生、王方平曾在平都山上修炼成仙。从此,平都山的仙山之名远扬。

史料记载,极盛时期,平都山上的大型道观寺庙达75座,塑像、殿宇、亭阁和牌坊数以千计。四方文人墨客对平都山仰慕备至,纷至沓来。

吟咏丰都最早的诗句便与平都山有关。

据当地文史部门不完全统计,历代描写丰都的古诗有近100首。民间传言,最早描写丰都的古诗是唐朝青城道士所写的《平都山》:

万仞峰峦插太清,

麻姑曾此会方平。

一从宴罢乘云去,

玉殿珠楼空月明。

青城道士的生平已无从考证,但他这句“万仞峰峦插太清”将平都山的险、秀、奇描绘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作为仙山福地的平都山一直备受历代诗人青睐。这其中,便有苏轼父子。

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北宋文豪苏轼偕父苏洵、弟苏辙从家乡去汴京,路经丰都,登游平都山,意气风发,写下《题平都山》二首:

(一)

足蹑平都古洞天,

此身不觉到云间。

抬眸四顾乾坤阔,

日月星辰任我攀。

(二)

平都天下古名山,

自信山中岁月闲。

午梦任随鸠唤觉,

早朝又听鹿催班。

苏轼在诗中描述出平都山地势高旷,与天为邻,抒发了自己登临平都山山顶时,心旷神怡的感受,将平都山称为“天下古名山”。“自那以后,人们便将丰都平都山改为‘名山’,沿用至今。”郑瑞舜说。

进出巴蜀的必经之地曾经群星闪耀

在丰都建县1900多年时间里,唐代李商隐、杜光庭,宋代苏洵、苏轼、苏辙、范成大等人,均写下与丰都有关的动人诗篇。

和杜牧合称“小李杜”的李商隐在《送丰都李尉》诗中,用一句“万古商於地,凭君泣路岐”抒发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心情。

同样游览了平都山的南宋名臣范成大,在《平都观》一诗中,用“峡山逼仄岷江潆,洞宫福地古所铭”的诗句,展现了平都山洞天福地、险峻奇美的景象。

南宋宗匠、素有“小李白”之称的陆游当年奉命到前线抗金救国,他逆水而上,过丰都时留下《平都山》一诗(另一说是清代张豫章所写),诗中“名山近江步,蜡屐得闲行”一句与苏东坡的“平都天下古名山”遥相呼应,两者算是“英雄所见略同”,同时也表达了陆游对前辈的尊崇之心。

丰都为何吸引了这么多文人墨客?

除了壮美的山川外,更重要的是其地理位置。”原丰都县作协副主席张学其称,自古出入四川盆地有两条重要通道,一条是从成都向北,经广元出川翻越大巴山的金牛道;另一条是沿长江而下,穿三峡向东的水路。与李白感叹“蜀道难”的陆路相比,长江水路相对高效便捷,当时的长江,便如同一条水上高速公路。丰都,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恰好是进出巴蜀的必经地。

所以,唐宋直至明清,丰都可谓群星闪耀,一大批文人在此反复吟诵,华章绝句题咏不断。

洞天福地为何变成“幽冥鬼都”?

炼丹福地此嵯峨,下界无如上界何。若论神仙官府事,韩擒袛愿作阎罗。荒唐谈鬼笑灵巫,剑树刀山果有无。莫是世途机太险,反将地狱号平都。”这首针砭时事的诗是清代诗人贝青乔所写的《酆都县戏题》。

有关这位贝青乔,当地的史料并无过多记载,“只知道他是一位晚清诗人,诗词风格冷隽、辛辣。”丰都县文史专家甘希凡称,“该诗讽刺了世人在丰都平都山‘装神弄鬼’的做法,这说明在清代,丰都‘鬼城’的说法已经流行。

可早在汉朝,平都山是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为什么历经千年,平都山却变成了“幽冥鬼都”?

民间传言,汉朝方士阴长生、王方平曾在平都山上修炼成仙,人们将两人的姓氏‘阴、王’连读为‘阴王’,久而久之,便误为‘阴间之王’,故将丰都作为鬼都。”丰都当地人这样说。

然而,“丰都鬼城”真是人们的一个口误吗?

清道光重臣陶澍,在《酆都望阴王山》一诗中提出不同意见:

官府真人事渺茫,

传讹谁与问阴王。

扁舟此日山前过,

惟见疏林挂夕阳。

一句“传讹谁与问阴王”,说明“丰都鬼城”的来历另有原因。

事实上,‘丰都鬼城’文化是以平都山为载体,围绕着民间信仰的建构与传承而展开的民俗文化。”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陈世松说,历史上丰都县曾多次更名,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丰都被称为“平都县”。隋恭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其从临江县(今忠县)分出单独置县,人们取平都山下豐民州的“”字与平都山的“”字,将“平都县”更名为“豐都县”。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下诏将“豐都县”改为“酆都县”。1958年,“酆都县”更名为“丰都县”至今。

明朝改名是重要转折。”陈世松称,首先,长江三峡地区的巫鬼信仰和阴、王两人修道成仙的传说,为丰都鬼城信仰体系铺砌了基石。第二,“罗鄷山”“北罗酆”“北酆”“酆都”均是道教传说中地狱、冥府的称呼,当时人们可能下意识地将“豐都”理解为“酆都”。第三,朱元璋出于教化民心、巩固政权的需要,将“豐都县”改为“酆都县”,助推了“丰都鬼城”民俗文化形成。再加上,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西游记》《喻世明言》《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把“丰都鬼城”描绘得具体生动,“丰都鬼城”便深入人心。

“‘丰都鬼城’文化是一种民间信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发挥了规范道德、维系人心、传承文化的作用。”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西南大学教授周勇说,近年来,丰都县委县政府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涵义,在鬼城文化中提出了“扬善、惩恶、公正、和美”的时代价值。

如今,漫步丰都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当代书法家李半黎先生手书的“唯善呈和”组字碑刻,四个字共有一个“”部,意在倡导世人和睦向善。

目前,我们正着力创建名山国家5A级景区。”丰都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称,“丰都将大力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时代价值,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宣传、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成果。

原标题:平都天下古名山 自信山中岁月闲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