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烈士回家”系列主题活动暨红岩精神走进重庆理工大学 向革命先烈校友致敬

26.11.2019  07:30

余祖胜烈士。记者 龙帆 翻拍

重庆日报消息,11月25日,由市委宣传部、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重庆理工大学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让烈士回家’系列主题活动暨红岩精神走进重庆理工大学”在该校举行。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与重庆理工大学签署了“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共建合作协议等。

据了解,余祖胜是著名红色小说《红岩》中主要人物余新江的原型。他于1944年秋考入21兵工厂附属第十一技工学校(今重庆理工大学)半工半读,是“11·27”大屠杀中牺牲在渣滓洞的数百名红岩英烈之一。

重庆理工大学与红岩渊源深厚。”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首任校长李承干是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发展的秘密党员,不仅领导兵工厂为抗战做出了卓越贡献,还在解放战争时期保护了大批地下共产党人。

活动现场,重庆理工大学学生深情朗诵了余祖胜的诗歌,向革命先烈致敬。“从2012年起,我们在早年余祖胜就读机械专业的车辆工程学院,成立了余祖胜团支部,以革命先烈的精神引导大学生成长。”重庆理工大学校团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还会排演关于余祖胜的系列话剧等。

当天,重庆理工大学“红岩精神展览室暨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开馆,该馆也是该校与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合作共建的红色教育基地。展览室采取多媒体方式,讲述了王朴、刘国鋕等多位红岩英烈的故事以及余祖胜的事迹。

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与重庆理工大学签署了“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共建合作协议,双方将从协同开展科学研究、共建红色文化教育创新师资队伍、组建重庆理工大学红岩党校和红岩团校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先烈故事>>

余祖胜 用诗歌作檄文

11月27日,是重庆“11·27”烈士殉难70周年纪念日。11月25日,重庆日报记者通过采访余祖胜烈士的侄女余和平及整理重庆理工大学“红岩精神展览室暨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的部分历史资料,还原这位红岩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余祖胜祖籍江西,出生于1927年。他1938年随父亲到重庆。“余祖胜是我的二叔。”余和平告诉记者,1939年余祖胜到重庆21兵工厂做童工,同时进夜校补习,也是那时,他开始阅读《新华日报》等报纸。

由于从小耳濡目染自己父亲在工厂的生活遭遇,加上接受进步的思想,余祖胜渐渐成熟起来。余和平之父、余祖胜的哥哥余祖德曾在一篇文章《为有牺牲多壮志》中回忆:“那时看《新华日报》等进步报纸,小则丢饭碗,大则坐牢或砍头。”余祖胜是《新华日报》老订户,但报童不能将报纸送到宿舍,只好放在徐家花园的树杈或洞中,“二弟取到报后,便直奔姐姐祖珍家,请姐姐在门外放哨,二弟放下蚊帐,在帐中读报。

1944年秋,余祖胜考入21兵工厂附设第十一技工学校(今重庆理工大学)半工半读。1946年,余祖胜便以“苍扉”笔名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丐童》一诗,此后,又写了大量的诗歌,揭露国民党统治的黑暗。

1947年,余祖胜与几位进步青年组成“读书会”,出版《火焰》半月墙报,并与中共地下党组织接触,于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叔还在工厂进步青工中发展‘青年读书会’。”余和平说,但1948年4月,《挺进报》事件发生,余祖胜因叛徒出卖被捕,囚于渣滓洞监狱。

余祖胜在狱中坚贞不屈,并勤奋学习革命理论和外语,在狱中坚持斗争了19个月,还与大家一起创建了《铁窗诗社》。

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消息传来后,二叔利用废牙刷柄刻出一百多颗五星等小工艺品,还镌刻了‘革命到底’‘不自由毋宁死’‘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激励狱友们的革命斗志。”余和平说。

1949年11月27日,余祖胜与200多名狱友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集体屠杀于渣滓

重庆日报记者 李星婷

原标题:“让烈士回家”系列主题活动暨红岩精神走进重庆理工大学  向革命先烈校友致敬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