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专题调研 报告
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
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委员和代表先后深入渝碚路、小龙坎、陈家桥、青木关、回龙坝、曾家等12个街镇,调研了重庆七中、凤鸣山中学、树人小学、实验一小、杨公桥小学、康居西城小学等25所中小学校,视察了融汇沙坪坝小学、回龙坝镇小学和大学城第三中学,听取了区教委工作汇报,形成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沙坪坝区是重庆市科教文卫大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6所(城市学校55所、县镇学校21所),其中小学52所,教职工2622人,学生43602人;中学24所(含一贯制学校1所,单办初中14所,高完中9所),初中阶段教职工1762人,学生17051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36人,学生34人。
近年来,在沙坪坝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教育行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大力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2011年5月通过市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县督导评估。2012年12月,又顺利通过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县市级专项督导。2013年10月28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沙坪坝区创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县工作进行了检查,经评估,沙坪坝区达到了国家规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评估认定标准。
1.建立保障机制,依法优先保障教育经费。一是依法落实“三个增长”要求,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2010年投入8.59亿元,同比增长19.47%。2011年,投入9.51亿元,同比增长10.71%。2012年,投入13.52亿元,同比增长42.17%。二是不断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逐步提高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建立校舍维修机制,全面实行基本建设和校舍维修区级“统管统建”,筹集建设性资金19.7亿元,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全面消除C级、D级危房5.1万平方米。三是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绩效工资制度,平均标准为3.8万元,随公务员标准增长而增长。四是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监管。强化教育经费审计监督,教育经费预算及追加均按程序报请区人大常委会审定,并定期向其报告执行情况。
2.加强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是城乡同一编制标准配备教师。2011年实现全区城市和城镇学校教师按照城市学校编制标准统一核定,师生比小学不低于1:20、初中不低于1:14.5。二是全员免费定期轮训。建立师德师风全员建设、教学技能全员提升、校本研修全员参与、教育技术全员培训“四全”工作机制。每年参培人员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55%以上,人均集中培训95学时以上。全区义务教育专任教师学历提高率小学97.6%、初中96.7%,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小学39%、初中54%。三是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按实有编制全面落实教师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纳入财政年初预算。投入2.36亿元优先落实中小学教师住房货币化补贴。实行绩效工资前、后,分别按照每人每月500元、100元标准发放农村教师生活补贴;2013年起按照人均每月400元标准,给予歌乐山、中梁镇等边远地区干部教师交通补贴。四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实施名师培养“5825”计划,深化“导师制”、“导生制”、“名师班”培训工作,抓好师德师风全员建设、教学技能全员提升、校本研修全员参与、教育技术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全区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名,全国模范教师4名,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名,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名,重庆市名师4名,重庆市特级教师31名,重庆市教育终生贡献奖2名,重庆市骨干校长8名,市级骨干教师154名,中学研究员级教师13名,荣获省部级奖励84人次,涌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师德标兵”、“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等先进典型。五是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落实“减负提质”规定,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为100%;巩固率小学超过100%,初中为98.9%;小学、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率、质量监测合格率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3%,联招上线率75.9%,沙区教委连续四年获得重庆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2+2”项目学校全覆盖,机器人等科技活动项目获得国际级竞赛奖项2项、国家级竞赛奖项和国家间交流赛奖项119项、省市级竞赛奖项427项;学生获“重庆市创新市长奖”7人。
3.整合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注重制度设计,保障科学发展。编制发展规划,修订《沙坪坝区中小学优化布局规划(2010~2020年)》,编制沙坪坝区“十一五”、“十二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规划》。出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制定《沙坪坝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试验改革方案》、《沙坪坝区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沙坪坝区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意见》,促进教育规划、办学条件、教育经费、队伍建设、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六个“城乡一体化”。创新发展模式,实施“机制创新,城乡一体”、“科研引领,项目驱动”、“上下共振,校际联动”、“点校试验,整体突破”和“学校自主,多元发展”等五大策略,构建“12455”区域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模式。加大工作督查,主动接受人大对义务教育经费、标准化学校建设、教育公平、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民工子女入学等工作的监督、检查、视察和指导。二是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均衡发展。优化校点布局,将中小学校点布局纳入全区空间规划、土地规划、人口规划、环境规划、产业规划之中,优化中小学空间布局。改善办学条件,中小学标准化率达到91%,塑胶运动场覆盖率100%,生均图书达标率100%,“班班通”建成率100%,“六大功能室”建成率98%、器材配备达标率96%,实验室建成率100%、设备配备达标率98%。加大校际交流,建立和完善区内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任用、聘用制度,采取干部任职教师晋职考核、干部教师评优评先条件、生活交通经费补贴等方式,促进区内干部教师交流。三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优质发展。完善运行机制,健全教育主管部门行政领导、进修学院业务指导、服务中心服务引导、教育督导室教育督导“四导合一”的教育管理格局,形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合力。深化课程改革,强化体育、艺术、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课程,构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实施《“学本式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缩小城乡学校间教育质量差异。创新教育评价,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和《教育教学质量增值性评价方案》,探索建立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制度,促进学校在均衡发展基础上追求办学水平的高质量。四是创新素质教育途径,引导学校特色发展。出台《沙坪坝区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意见》,制定《特色学校建设方案》、《特色学校建设评估标准》,培育有文化的学校,增强学校文化软实力,全区学校步入“一校一规划、一校一章程、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特色发展轨道。
二、存在问题
(一)教育资源总量不足
1.教育资源增长速度与城市扩张、人口集聚不同步。近年来,随着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外来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大量进入城区,义务教育段学生数量迅速增长,中小学校布局和办学规模与经济社会和城市快速发展不相适应问题日益凸显。
城区学校布局来看,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与城区有限教育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中心区域住宅密集、人口密度大、教育资源布点不足问题相当严重,主城中小学校普遍超负荷运转,部分重点中学初中部,重点小学存在大班额现象,形成严重区域和结构失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择校现象,也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形成反差。
沙坪坝区几所优质品牌学校——树人小学、沙坪坝小学、实验一小、重庆七中等高度积聚于中心城区,周边密集的学区房(融汇温泉城、隆鑫天雨方、南方苹果派、煌华新纪元、郁金香国际公寓等楼盘)形成更加密集的人流和要素集聚,“人库”现象(人口密集点)带来不堪重负的生源压力。学校拓展无空间,人口集聚无止境,给本来就容量有限的东部城区教育均衡发展提出新的课题。如位于主城核心区的实验一小,13亩土地承载了50个班、2705名师生,学生密度大,生均面积4.1m 2 ,平均班额48人,最大班额59人,六大功能室平均只有35m 2 ,操场环道不足200米,课间操只能分两批次完成。又如地处主城区边缘的杨公桥小学,现有18个教学班、754名师生,占地面积3600m 2 ,生均面积仅为5.1m 2 ,远低于国家规定的生均面积标准。学校周边进城民工聚居且数量大,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任务繁重(2013年秋季招收农民工子女312人,占学生总人数40%),校舍远不能满足入学需求。初步规划36个班、容纳学生1700人的新校舍改扩建工程,又因拆迁问题拖延处于停滞状态。
按照功能分区要求,西部新城是重庆市6个城市副中心之一、主城未来重点拓展区域,将形成以西永城市副中心为依托的产业与人口集聚区,人口体量预计超过60万。伴随大学城、微电子工业园、物流园、大量新建楼盘以及公租房项目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产城深度融合,近年入驻西部新城高校的教职工、微电子工业园、物流园企业员工和新建楼盘(包括公租房)的入住人口持续增加,流动人口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量集聚,教育保障压力随之增大,西部地区现有学校容量、办学规模与入学需求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如,中渝春华秋实、台北城、廊桥水乡、花千树、龙湖U城等大型楼盘已基本封顶,有的已交房入住,但配套中小学校园建设仍未见行动。康居西城公租房项目规划入住量约为6万余人,现入住3.75万余人。2013年秋季康居西城小学招收公租房业主子女1252人,仅一年级就新增9个班511人。随着该项目配租户的大量入住,学生人数快速增长且增加区域相对集中,势必带来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严重短缺问题。
2.招生新政实施加剧了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一是2013年沙坪坝区认真执行市教委《关于做好2013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渝教基〔2013〕27号)文件精神,坚持划片就近入学及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两为主”原则,全面禁止收取择校费。二是坚决治理择校问题后增加了大量转户户籍学生,且增加学生主要集中在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周围,通过二手房交易和购买小户型新建住宅取得入户资格(即购买所谓的“学区房”)。三是区外户籍学生,特别是进城农民工子女无硬性入学限制条件(凭原籍户口、用工合同、暂住证、预防接种证即可申请入学),致使东部主城中心片区学生数量快速增加。据统计,2013年秋季小学在校学生48959人,较上年新增2512人,学生人数增幅再创历史新高。其中,东部主城核心区域原办学规模较大的小龙坎片区、沙磁片区在上年因严格控制招收择校生比例而减少387名学生基础上,2013年又出现招生规模反弹,共计增加 232人。育英小学一年级新生由6个班增为8个班,较上年增加新生77人;沙坪坝小学由8个班增为9个班,较上年增加新生41人。沙坪坝小学、育英小学、实验一小等学校不得不超限招生,以致出现大班额现象。
此外,随着“单独两孩”人口政策启动实施,一定时期内将引发新一轮生育高峰,义务教育阶段新生招生量有增无减,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
1.城乡校点布局、标准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校点布局规划不均衡。东部各片区均有一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完中、初级中学和小学,布点呈散点式分布,数量较多,占全区高完中总数的83%,适龄学生就近入学相对方便;中西部地区街镇各类型学校分布较为集中,特别是在高完中的分布上,整个西部地区仅有青木关中学和大学城一中两所,只占全区高完中总数的17%。学校服务半径远近不均匀,造成学生就近入学难。中部地区中梁镇小学因地理位置偏远,有的学生往返步行2小时才能上学。
从校园标准化建设看,中西部地区,除占比较少的新建学校外,少数学校校园狭窄,校舍陈旧,建设标准较低,生均占地不足,缺少必要的教学辅助设施、运动场地和规范齐全的“功能室”。如回龙坝镇小学,狭窄的校园面积和落后的设施设备无法满足17个教学班、1044名师生的工作学习需求,建于1996年的教学楼共有9间教室,建筑面积1034m 2 ,每间教室使用面积仅51m 2 ,且经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鉴定为B级危房。由于教室数量和面积不足,一是造成大班额情况,学校平均班额54人,最多班次达64人,远远超过教委规定大班额人数标准。二是教室和功能室设施设备落后,至今仍没有“班班通”教学设备,只有音乐、科学两间功能室,综合学科教学无法得以保证。三是学生活动场地严重不足,操场占地仅985m 2 ,一栋教师宿舍立于跑道内,生均活动面积仅1.2m 2 ,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相对困难。
2.区域师资结构不平衡。教师编制方面,2011年全区统一核定了城市和城镇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如小学师生比不低于1:18.5),依据办学规模、学生人数等确定教师职数,但此项工作难度甚大。一是学科结构差异明显,结构性缺编现象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客观存在。全区办学规模大、学生人数多的学校学科教师配套,专科专任,专业水平较高;办学规模小、学生人数少的边缘薄弱学校兼职任教情况较为普遍。如,陈家桥学区大学城一小,在校学生2086人,核定编制111人,实有教职员工108人,先后有11位教师转岗任教综合学科;西永一小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奇缺,2012年新进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但学校缺数学教师和班主任,不得已将新进教师暂先安排到数学教学岗位并担任班主任;地处青凤工业园区的青木关镇中学生源构成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7人(含物理教师编制4人)。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生源由峰值的700多人锐减为347人。生源萎缩导致物理教师工作量严重不饱和,给学校安排教师工作带来困难。二是教师素质存在差异。在区域办学布局调整中由小龙坎职业中学和小龙坎初级中学合并成立的重庆71中,注册学生1573人,在职教职员工142人。历经多轮合并,特别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整合后,有的职教专业教师转岗后需要加强培训。学校教师基数大,职员、工人比重高,占用编制,形成“超编缺员”。
由于历史原因和区域差别,东部多数学校汇聚大批高素质教育人才,名师、骨干教师、中高级教师占比大。如树人小学现有教职员工165人,其中,区级骨干教师26人,学科带头人3人,中级职称66人,高级职称6人,中高级占比已达44%。中西部地区多数学校教师学历、中高级职称比例低于主城区学校,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比较少。中梁镇小学现有教职员工15人,中级以上职称7人,实聘6人,无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青木关镇小学现有教职员工42人,中高级职称14人,区级骨干教师2人,无学科带头人。中西部地区学校缺乏引进优秀师资优势竞争力,加之激励机制和倾斜政策力度不够,不足以充分调动主城区教职员工轮岗交流积极性,导致东部地区教师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区任教,中西部地区教师进城难。如,小龙坎职业中学转制为重庆71中办初中时尽管教委同意每月每人补助500元交通费,职业教育专职教师无一个人愿意去位于中部地区歌乐山的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
3.校际教师“入口”、培训存在不平衡。人事制度改革以来,除少数名校通过考核招聘选择学校急需教师,可直接从相关大学遴选人才,教师“入口”质量相对较高外,其它学校本身吸引力不够,加之采取公开招聘方式选拔人才,由于公开招聘时间滞后,毕业生经过全国各地考核招聘选拔后,二三类毕业生才进入公开招聘范围,质量相对较弱,优秀大学毕业生往往选择留在主城中心片区学校,客观上对提升城乡师资水平均衡度带来了困难。
从区级教研活动和各级讲座、示范课、观摩课来看,地点多数定在办学质量较强、教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东部地区教师参加进修培训相对便捷;中西部地区教师进修提高相对较难。为参加教研活动及各类培训活动,路途花费大量时间,抑制了参与积极性。中梁镇地区教师因乘车不方便,甚至存在起早贪黑情况。另外,东部地区“优质”学校大多已能将各级各类专家、学者邀请到校内讲学、示教,校内教师受训机会多、便捷度高;西部地区大部分学校邀请各级各类专家、学者到校内讲学、示教的较少,“走出去”学习机会较少。
(三)教师待遇相对较低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已五年有余,目前仍维持2009年确定的水平,未作相应调整。此外,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中级以上职称比例明确为30%,低于2005年标准,且采取“退二进一”模式。由于职称与工资挂钩,因此挫伤了不少教师工作积极性。以树人小学语文学科为例,工作10年以上仍苦无机会评定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的超过15人。又如,流动人口子女定点接收学校——上桥中学现有学生811人,教职员工69人(含中级职称26人,高级职称5人)。由于中级占比达37.7%,年轻教师晋升中级职称机会较小。
三、几点建议
1.深化认识。教育事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为国家创新型示范城市和全市知名教育大区、教育名区,要调整产业结构,打造经济升级版,促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规划合理布局、师资配备、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基本均衡,只能靠创新思维,深化改革加以突破。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要求,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就沙坪坝功能分区提出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科教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目标定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必须从提高认识入手,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精神,把教育作为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放在更加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和落实均衡发展相关政策,将更多教育资源、师资力量配置给中西部地区边远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保持和巩固教育事业发展上的领先地位,把沙坪坝区建成与城市、产业、人口发展相匹配的科教文化名区。
2.强化规划。要进一步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并适当超前谋划,尤其是在城市拆迁、旧城改造、片区开发等过程中,把教育用地、学校建设纳入建设规划通盘考虑,统筹协调,防止建了新城,聚了人气,成了商气,丢了“灵气”。要尽早研究出台措施,严格控制新建学区房楼盘,同时对那些已纳入规划并进入程序的学校建设项目要加快推进,力争尽快解决相关学校的现实问题。
3.扶强助弱。一是政策倾斜,坚持“两手抓”,一手继续抓品牌学校建设,做长“长板”,发挥优势,培育典型;一手继续抓中西部边缘薄弱学校支持力度,补齐“短板”,共同进步,均衡发展;坚持公共教育经费适当向中西部边远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倾斜;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制定激励机制,探索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带动边远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提高;完善教师招录办法,严把“入口关”。二是进修培训,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注重扶持边远薄弱学校师资培训,开展针对中西部和农村中小学校教研活动,实行城乡手拉手,学校结对帮扶等,优化整体师资水平。同时,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要求,创新培训模式,提高中西部地区教师进修培训便捷度。三是对口帮扶,进一步坚持“强带弱”帮扶办法,完善学校捆绑发展、缔结发展联盟,探索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委托管理等形式,发挥优质公办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边远薄弱学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