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内搬迁三次 复旦大学才在北碚安家

31.08.2015  10:24

  抗战期间复旦大学旧址(重庆北碚区东阳镇夏坝) 重庆晨报航拍工作室记者 鞠芝勤 苑铁力 摄

    在北碚区东阳镇夏坝峡谷边,一栋崭新的黄色两层楼让人眼前一亮,大门上方一块“国立复旦大学”的牌子更是引人注目,这就是复旦大学重庆旧址。从1938年2月到1946年5月,2000多名复旦师生在这里度过了抗战岁月。

    昨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张荣祥说,复旦大学在北碚期间,聚集了全国众多著名专家来此教书,如陈望道、顾劼刚、孙寒冰、童第周等。“老舍和梁实秋都是复旦大学的客座教授。

   荣耀 一楼一墓见证复旦抗日救亡之路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位于北碚区东阳街道夏坝,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张荣祥说,目前,位于北碚夏坝的复旦大学旧址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登辉堂,它是复旦大学内迁重庆之后新建的第一幢小礼堂,是当时复旦标志性建筑,以复旦大学老校长之名命名。

  这栋明黄色的两层小楼,经过陈列布展,如今已成为复旦大学抗战史的陈列馆。在这个陈列馆内,204张珍贵历史照片,30余件文物和文献资料,30余件文物代用品,详细展现了复旦师生在北碚艰苦治学、爱国抗日的历史。

  旧址的第二部分为寒冰墓,位于登辉堂右后侧,是为纪念1940年5月27日在日机轰炸中不幸罹难的复旦大学教务长、法学院院长孙寒冰教授。

  作为复旦大学内迁重庆之后的见证者,这一楼一墓永远向人们讲述着70多年前复旦大学师生们在这里授课求学、抗日救亡的故事。

   艰困 辗转一年从上海迁到北碚夏坝

  张荣祥说,从“八·一三”抗战起,复旦大学在上海的校舍就在日军的炮火下被击毁了。有着几十年文化历史的复旦不得不和当时绝大多数高校一样,踏上了内迁之路。

  1937年9月,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吴南轩带领百余名学生迁往江西庐山。当时,复旦的重要档案、文件、部分贵重仪器、图书和设备被分装成10个大木箱,从淞沪铁路江湾火车站出发,浩浩荡荡向江西方向进军。在江西停留两个多月后,12月,南京失守,江西吃紧,复旦师生继续内迁到了贵阳。

  在贵阳短暂停留之后,复旦师生们再次开始了迁移之行,这次他们的目的地,是抗战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重庆。

  最终,复旦大学抵达了北碚夏坝,在这个风景秀丽、有着江南苏杭之风的地方正式落脚。在重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复旦以北碚对岸夏坝数百亩土地为校址,开始了它在北碚的8年教学生活。(记者 李晟 报道)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