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建设绿色美丽乡村
27.03.2018 19:02
本文来源: 林业厅
一、基本情况
双龙村位于濯水镇西北部,海拔高度600-900米,距濯水集镇9公里,车程约15分钟。2002年村组建制调整时,由原来的野竹、双龙2个村合并而成,辖5个村民小组,全村580户1886人。全村幅员面积8.2平方公里,耕地2700亩(其中石漠化土地2373亩),林地5980亩。于2014年新确定的贫困村,2015年整村脱贫工作通过了市级验收,现有贫困户5户18人、巩固户50户212人。有党员52人,设党总支1个,下辖党支部3个。全村以蚕桑、烤烟、生猪为主导产业,现有蚕桑2600亩(去冬今春新栽桑1000亩),烤烟500亩,2017年出栏生猪2800头,常年规模种植蔬菜500亩,建成银杏基地300亩。
自2005年以来,该村利用“东桑西移”、退耕还林工程,在区委区政府的政策扶持、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部门的帮扶下,探索发展蚕桑生产,始终坚持“栽管并重、以养促收、以小带大、以点带面”的原则,把蚕桑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抓实抓细抓好。该村蚕桑产业主要分布在1、2、3、4组(4组系今年新发展),现有82户养蚕,桑园2600亩,小蚕共育室6个、养蚕大棚665个。产茧量实现一年一个台阶,2017年,该村养蚕2100张,产茧1635担,实现产值310万元,蚕农户均养蚕收入从2005年的1100元跃升为37800元。培育100担以上大户3户、50担以上大户5户、20担以上大户41户,实现了蚕农持续增产增收,又实现了绿色发展。
二、发挥村支两委“领头雁”作用,蚕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来看一看”。为消除村民栽桑养蚕顾虑,让群众亲眼目睹栽桑养蚕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经历从“先看看”到“我试试”再到“扩规模大发展”的逐步转变。村两委发挥战斗堡垒和主心骨作用,村党总支委员会设立了蚕桑产业发展支部,将支部建在产业上。村两委干部带头示范,创造了蚕桑产业发展的双龙模式。两委成员实行分片包户责任制,从栽桑到养蚕的每个环节,点对点宣传动员,手把手技术指导。村主任谢鹏飞、综治专干杨文生率先在所在的组栽桑50亩。村综合服务专干粟海燕过去家里只种几亩粮食,喂养几头猪,效益不佳,原准备外出打工,由于蚕桑产业的兴旺,让她打消了外出打工的想法,一门心思种桑养蚕,她领办了双龙村桑蚕合作社流转土地260多亩栽桑,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到农户家中指导养蚕技术,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合作社每年收入80多万元,并成为全区的产茧状元户。如今,蚕桑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双龙村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扩规模、三年见成效”的发展思路。2018年,全村按照“土地流转、大户承包、适度规模”的思路,在4组集中连片规划了新栽桑1000亩,改良桑园200亩,新增养蚕户42户、新建大棚300个,并配套耕作路,激发了蚕农养蚕积极性,养蚕户已发展到130户以上,2018年预计产茧达到2500担,产茧收入500万元左右。计划到2020年优质桑园面积突破2600亩,产茧达到5000担左右,蚕农售茧收入突破1000万元左右,建成全市优质高效产茧第一村。
三、完善基础设施,科学栽桑养蚕增效益
双龙村为有效降低栽桑养蚕人力成本,提升养蚕效益,以建设耕作路、山水池、养蚕设施为突破口。仅2017年,全村就新建产业公路5公里、硬化产业公路2公里、维修产业公路7公里,新建耕作路4公里,至目前,全村入组公路已全部硬化,道路通畅率达100%;去年建蚕桑山水池40口,累计70口;新建养蚕大棚23个、共育室1个,累计小蚕共育室6个、养蚕大棚665个。蚕农采摘桑叶难、取水浇灌难、桑叶运输难、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本实现了采摘桑叶不用挑,桑园灌溉水池浇,养蚕设施全配套,户均一年养蚕增收七八万,脱贫致富奔小康,群众养蚕积极性空前高涨。开展蚕业技术培训,从桑树栽植、桑枝修剪、病虫害防治,到共育室、大棚等养蚕设施修建,小蚕共育,大蚕饲养、采茧选茧等各环节培训到位,全村集中开展栽桑养蚕技术现场培训4次,分散开院坝会20余次,蚕农户均2人以上掌握栽桑养蚕基本技能。呈现出比谁家的桑树管理最好、比谁家的蚕儿质量最优、比谁家的收入最多,形成户与户之间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养蚕平均每张产茧38.8㎏,提高了单产效益。
四、生态与经济兼顾,岩隔涝也长金子了
双龙村喀斯特地貌一览无余,岩石之间的贫瘠地过去种玉米,现在种桑树。村农陈继良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栽“岩窝桑”48亩。2017年,陈继良养蚕100张,产茧76担,实现收入15万元,亩平收入达到了3000元,是传统农作物种植收入的3倍。2017年全村蚕农售茧收入达到310万元。村民乐呵呵地说“岩隔涝(石漠化地区)也长金子了”!双龙村利用“岩隔涝”栽种蚕桑,既绿化美化了乡村、有效治理石漠化,又从石缝里培育出大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人民日报》全国摘帽县调查系列以开篇之作,对《黔江 岩隔涝也长金子了》进行了重点报道,引起强烈反响。同时,该村村民普遍爱林护林,注重环境保护,全村有2名天然林保护工程护林员,管护林地5980亩,去冬今春新栽桑1000亩,如今全村已栽“岩窝桑”26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9.8%。到过该村的人由衷地感慨:“真是生态优美、天然氧吧哟!”
五、产业兴旺,吸引劳力就地创业,较好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
双龙村辖5个村民小组,580户1886人,其中农业人口1510人,劳动力1160人,外出务工人员仅260人。全村建立了以蚕桑、烤烟、生猪为主导产业。在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100元,贫困户收入6100元,实现整村脱贫,并通过市级验收;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820元,巩因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860元;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大关。全村“留守儿童”仅4人,“空巢老人”12人,较好地解决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
双龙村蚕桑产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契合了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是要发展持续增收的产业,有辐射带动的产业,有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具有绿色生态的产业。这样既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就业,又能带动千家万户致富奔小康,还能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家庭关爱和温暖。双龙村的发展呈现出了产业兴、生态美、农民富可喜局面,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来源: 林业厅
27.03.2018 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