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扶贫攻坚打出三张“特色牌” 百姓脱贫致富

02.09.2015  10:42

   云阳县城依山傍水

   一个状元改写一家命运

  上北大凑不起学费

  前段时间虽然还在暑假中,云阳县双江中学校长谭仁坤依然忙得不行:大到研究新学期教改方案,小到关心应届毕业生偏科问题,他都会向教务处和学生处过问。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谭仁坤今年5月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这是荣誉,也是压力。”谭仁坤说。

  高2006级学生冉宏林,是谭仁坤任双江中学校长第一年时的应届毕业生,也是该校走出的第一个北大学子和县文科第一名。

  “冉宏林是农村娃,父母搞种植和打零工,家庭年收入不到4000元。当年,我给冉宏林送录取通知书,走了近两小时山路才到他家。”谭仁坤回忆,当时冉家简直不忍直视——房子是纯泥土房,屋里除了一个旧电视再无其他家电,家里甚至拿不出他读书的学费和生活费。

   毕业后家里变了样

  “好在各种补助奖励纷至沓来,圆了冉宏林的求学梦。”谭仁坤说,今年初,他和同事再次路过冉家时,发现冉家的房子早已修葺一新,家电添置不少,父母也不再天天下地辛苦,顿顿有肉吃。

  冉宏林的父亲冉崇明告诉谭仁坤,儿子大学期间就给家里寄钱补贴,毕业后在四川省上班,每月收入万元以上,一家人的生活水平彻底变了。

  村干部们更是感谢谭仁坤和冉崇明培养出了全村的骄傲,现在村里人教育孩子读书,都指着冉宏林和冉家的新房当榜样。“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扶贫功不可没。”谭仁坤感叹。

   最好房子是学校

  在谭仁坤的努力下,一系列针对教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升的教育改革,让双江中学的高考成绩逐年攀升:2006年本科47人,2009年本科104人,2012年本科214人,今年本科421人,浙大、复旦都榜上有名。

  双江中学取得的成绩,只是云阳县教育扶贫的一个缩影:财政拨款补贴建房,最好的绝对是学校;教师的待遇福利,开始逐年提升。教育扶贫理念与经费投入落地的结合,既让乡村教师安心教书,不折腾跳槽进城,也让农村学生家长看到希望,不必离乡背井被掐尖去主城上学。

  县委书记张学锋表示:“教育扶贫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至少要尽快把城乡建设好,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学成后,能有三五成回到云阳、回到乡镇,带动乡亲发展创业,大家脱贫致富才更快。

   一口龙缸滋润一方乡亲

  年收入曾不到两千元

  云阳县龙缸景区如今尽人皆知。这片曾经隐没深闺的绝世美景,成了清水乡群众改变命运的依靠。当地人开起农家乐,每年赚个三五万元;有的在景区上班,每月拿2000元以上的工资。然而在3年前,龙缸景区所在的清水乡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各村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剩下老人孩子种点田地补贴家用,年收入不到2000元。

  “对于旅游产业,云阳县正加大各方力度促进发展。云阳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全能够为人们打造出一片旅游胜地。”县委书记张学峰说。

  龙缸景区的发展带动了村民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

   开铲车不如开农家乐

  今年22岁的陈全奎去年8月职高毕业,在景区附近一处工地开铲车,工资虽可观,但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赚的都是血汗钱。陈全奎和家人商量后,决定让在北京打工的父母回家,在龙缸景区附近开一家农家乐。

  这一想法并非心血来潮。陈全奎已预料到这里会热闹繁华起来。早在2012年,为更好地打造龙缸这一旅游胜地,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当地政府把生活在高山深处的7户人家整体搬迁下来,补助村民建造了民族天街,鼓励大家开办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

  7个住宿房间,加上餐饮消费,陈全奎的龙园酒家每年能赚三四万元。如今,他让妻子和父母照看农家乐,自己到龙缸景区管理观光车,每月还能收入2000多元。陈全奎感叹,当初父母都务农,一年收入也就几千元。现在全家人生活提档升级,今年初还添置了一辆长城哈佛H6轿车,平时用来接送游客,也作为家庭出行使用。

   每月游客超过10万人

  陈全奎的幸福生活只是清水乡村民的生活缩影。在清水乡政府干了10年的工作人员陈群根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有了奔头,大家积极性更高。得知留在家乡的邻居赚了钱,很多在外打工的都回来了。

  龙缸变化究竟有多大?清水乡统计数据显示:星期一到星期五,龙缸景区的平均游客量保持在3000人左右,周末翻一翻,甚至达到上万人。从近一年来看,龙缸景区的总游客量高达120万人次,每月游客超过10万人,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上亿元。如今龙缸旅游本身及带动的相关产业发展,已占到清水乡GDP一半以上,未来这一比重会进一步加大。

  陈群根介绍,为让龙缸景区知名度和接待能力进一步提升,清水乡正在全力加大配套,明年内还将规范新增200余家农家乐,建成5家大型酒店宾馆。

   一朵晚菊艳丽一村姐妹

  下岗妇女种菊花创业

  菊花枕头菊花酒,白菊护膝黄菊粥……在云阳县,冉菊花的名字家喻户晓。

  冉菊花真名叫冉秀清,一个曾因工厂倒闭下岗的44岁农村妇女,如今却是带动300户农家经营1100余亩菊花地、人均增收7000多元的菊花娘子。“现在我们的晚艳牌菊花已远销浙江、广东、山东等地,明年还要卖到国外去。”冉秀清豪气地说,中年创业不算晚,人生意义才开始。

  冉秀清是云阳县堰坪乡高新村人,村妇女主任。2009年冉秀清从一家厂里下岗,在家开了一间杂货铺解决温饱。为了脱贫,她决定发展菊花产业,一来村里继承着种植金银花、菊花、茴香的经验,有产业基础,二来种植菊花劳动强度不大、投资少、风险小,适宜妇女老人参与。

  利用闲暇,冉秀清四处学习种花技术,并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地承包了十几亩地,借钱买了一批花苗,运用所学栽种菊花,一年后,成片的白菊成功存活。2010年,冉秀清的白菊面世,100克卖到20元。2011年,在政府帮助下,她申请到注册商标。2012年,县农委给予她第一笔扶持金,缓解了贷款欠账、机器购买、交纳房租等困难。

   家人成为事业左右手

  如今,冉秀清的菊花打响了名号,成为当地有名的随手礼。在政府扶持和产业规划下,冉秀清的菊花枕每个80元,精装胎菊每盒最高近300元。去年与她合作的300余农户人均增收7000元以上。

  后来,冉秀清看到菊花根枝丢掉太浪费,想着玉米、黄豆的梗可作饲料,菊花根枝为何不可?她花了5000元检测费把根枝送往重庆中药研究院检验,结果如她所愿。今年,冉秀清卖出8吨菊花根枝,每吨1500元,巫山县一位做牛、羊、兔生意的老板是她第一批菊花饲料的买主,明年已向她预定了两倍货量。

  “我现在还在研究开设官方微信,主城顾客很快能搜索到晚艳白菊的名字。”冉秀清的侄子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变成她的左右手,为她打开电商销售的新路子。在他乡做超市生意的表妹也回来了,给她当管理员。

   云阳菊花明年卖出国

  现在,冉秀清的欧式独栋厂房让人眼前一亮。一楼展厅,二楼包装车间、冷却室、烤箱室,三楼会议室、董事长办公室,四楼冷藏室……冉秀清说,加上机器和装修费,支出约300万元左右。

  冉秀清充满自信地说,计划今年推出菊花蛋糕、菊花宴等送礼产品。她正向海关部门递交手续,计划明年内把云阳造菊花系列产品远销国外。“争取今年底,让农户在原有年收入基础上再增加1000元。”冉秀清信心满满地说。记者 朱昕勤 熊志翔李琅 刘润 摄影报道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