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礼堂20年前拆除围墙 老百姓共捐款800多万元
口述人:邹诚 时任重庆晚报要闻部记者
口述时间:2017年3月28日上午
人民大礼堂是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建筑物之一,这栋历经了64年的建筑,伴随着重庆的风风雨雨,走过了历史,也看过了繁华。这60多年中,人民大礼堂也经过了几多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作为我市的重要文化符号,成为市民心中屹立不倒的精神丰碑。
在人民大礼堂的几次变化中,最为重要的是在1997年重庆直辖的那次变化。市委市政府采纳民意,决定拆除大礼堂围墙,建设了人民广场,成为重庆市的市政、文化、休闲广场,与人民大礼堂融为一体,成为重庆市旅游和接待外宾的重要场所。
时任重庆晚报重庆要闻部记者的邹诚,见证了这一决定从开始一直到拆除围墙的整个过程。
政协委员提议
政府高度重视
这一事件的开始,其实是因为政协委员的提议。1996年,我在负责采访市政府、建委、规划等口岸,当时市政协第十四次会议召开,政协委员李晞曚提出了“拆除大礼堂围墙,建成人民广场”的建议,这个建议当即也得到了民建重庆市委全体委员附议,形成了集体提案,提交市政府决策。
当时的山城,平地寸土寸金,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广场。这一提案提交之后,得到了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1996年12月,市府办公厅复函称:拆除人民大礼堂围墙、建人民广场一事,政府已责成规划部门作方案。市规划局联合当时建委、旅游局、文化局等多个部门,加上当时我市的众多专家,一起会审,制定了最终的方案。待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市政府将组织有力班子,集中资金实施这项工程。
这项工程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也开始了进一步的行动。同时,市规划局也发出了《通知》,人民大礼堂内民工简易住房及临时车库,自行拆除,否则予以强拆;由大礼堂管理处牵头清除林阴路上的废旧汽车,取消停车场、洗车场,还地恢复绿化。
这些措施,都是市政府重视民意的见证,也标志着为了人民大礼堂40多年的围墙,开始被拆除。
正在拆除
设计草案亮相
报纸开辟市民讨论专栏
市府办公厅复函后没多久,1997年1月,由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设计人员,设计的初步草案也亮相了。同时为了让老百姓的意见得到体现,市规划局决定将草案公布于众,希望抛砖引玉,广泛征求市民意见。
当时的草案拆围墙的基本思路是保留大礼堂原有风格,以对称中轴线为中心,向两侧扩展,纵向延伸最后形成广场烘托大礼堂。这也是人工建筑和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开放性人民广场。
当时的草案建议分3步实施,前期拆围墙,搬迁部分与广场无关的建筑物,保护古树和排放。中期扩大演出平台规模,将广场与规划建设中的“市人大活动中心连为一体,增加旅游观光、休闲设施,包括喷泉、叠水、灯光效果。远期,还将跨越人民路,沿大礼堂中轴线西延。包括现在的三峡博物馆月亮形状的整体造型,也属于远期的规划。
为了让市民广泛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本报还开辟了市民讨论专栏,当时的讨论题目就是“我心中的市民广场。”第一期就有市民发表了看法,认为人民广场人民建,非常具有意义。整个专栏历时一个月 刊登了近百篇市民的讨论 。
围墙拆除后
重庆直辖后的第一项重点工程
市民共集资800多万元
1997年3月,市政府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要求3月中旬完成施工单位招投标,5月底前完成人民广场第一阶段建设,也就是拆除围墙,绿化环境,同时对中心礼堂完成一次维修和翻新。由此之后,我每天都要跑一趟人民大礼堂,关注最新的动态。
正在拆除的围墙
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3月15日,时任重庆市代市长蒲海清还到现场督促施工。而之后这项工程更是被市委、市政府定为重庆直辖市的第一项重点工程。
同时,因为广大群众对这项工程相当热情,于是在大礼堂门前设立了捐赠点,集中捐赠时间为3月22日——3月25日。在这几天里,人民大礼堂前更是万人空巷,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学生还是企业主都为建设人民广场献上了自己的心意。真正地体现了人民广场人民建,现场在《春天的故事》歌曲声中,让人尤为感动。
因为老百姓的热情,原定于3天的集体捐赠时间被延长到3月29日,在这8天的捐赠时间里,共收到捐款700多万元。其间,一位72岁的老人专程从石桥铺赶来,替患脑溢血瘫痪在床的老伴捐赠了1000元钱,最让人感动。当时的1000元,不亚于现在的一万元。最终一期工程完工共收到了800。在人民大礼堂前还树立了光荣墙,记载了企业和个人的名字。
1997年5月25日,拆除围墙后的人民广场对外开放,举行了剪彩仪式,老百姓载歌载舞,欢迎自己建设的人民广场。
现在的大礼堂广场
原标题:人民大礼堂20年前拆除围墙 老百姓共捐款8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