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从有梦想开始 重庆“乡村咖啡师”的逆转人生
重庆市武隆区荆竹村53岁的“乡村咖啡师”冉光芳。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新华网重庆3月21日电(李元元 李海岚)对于53岁的冉光芳而言,幸福是从有职业和有梦想开始的。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冉光芳从小学毕业起便接过父母手里的活儿,靠种烤烟维持生计。“本来以为一辈子就这样了,做梦都没想到会成为一个咖啡师。”站在村里图书馆的落地窗前,这位新晋乡村咖啡师一边欣赏着风景,一边憧憬着未来。
冉光芳是重庆市武隆区荆竹村人。很多人知晓荆竹村,是因为其在2022年底获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村子曾是“户户都贫困,家家无余粮”的贫困村,而冉光芳就是贫困中的一员。
3月3日一早,冉光芳在家梳洗。比起以往的种地岁月,现在她有了更多时间打扮自己。新华网 耿骏宇 摄
3月3日早上,冉光芳为家人准备水煮蛋作早餐。不用赶时间种地,悠闲享受早餐成为她的生活常态。新华网 耿骏宇 摄
与大多数村里人一样,冉光芳的命运与荆竹村牢牢绑在一起。村里的路不通,他们就在这闭塞的大山里踱步;村里有了烤烟产业,他们便在早出晚归的耕耘岁月中慢慢向前走……没有改变生活的想法与能力,也没有对未来的想象和憧憬,一切按部就班,随遇而安。
“那些年种烤烟是真的苦。”冉光芳说。小学一毕业,她便扛着锄头跟着父母走在了种烤烟的路上。早出晚归、披星戴月。那些岁月里,小姑娘身上总是一身泥土与汗水,一晃就是三十余年。
3月3日早上,冉光芳忙完家务,骑着电动三轮车前往归原小镇上班。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冉光芳上班的地方——重庆市武隆区荆竹村归原小镇无有图书馆。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只是,冉光芳原本以为的“一辈子种烤烟”并没有成为现实,随着荆竹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冉光芳的人生驶向了新的方向,她从一位种烤烟的农民成为了一名“乡村咖啡师”。
2015年,凭借自身珍贵的自然资源,以及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金字招牌,荆竹村引进了归原小镇文旅项目,开启了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村里从前不被欣赏的天坑、峡谷、林海成为游客青睐的风景。破旧的猪圈、烤烟房等老房子经过艺术改造成为网红茶铺、图书馆,靠种烤烟维持生计的村民们在归原小镇里有了工作,过上了朝九晚五领工资的生活。
3月3日,冉光芳在无有图书馆做清洁。新华网 耿骏宇 摄
3月3日,冉光芳正在研磨咖啡。如今,磨粉、冲泡、拉花,她都不在话下。新华网 耿骏宇 摄
起初,冉光芳与很多村民一样在归原小镇的民宿里做服务员,后来无有图书馆里缺人手,冉光芳被调过来负责这边的清洁工作。在这里,冉光芳再次接触了咖啡,也开启了与咖啡的故事。
之所以说再次,是因为在冉光芳的记忆里,第一次接触咖啡是在火车上,“那时根本不知道咖啡是啥子,就想尝一尝是啥子味道,苦得很。”冉光芳笑呵呵地回忆与咖啡的初相识。
在无有图书馆上班的一年多时间里,冉光芳学会了泡咖啡,成了村里有名的“咖啡师”。“最开始啥子都不懂,学起来很费劲,大概学了两个多月才上手。”冉光芳说。如今,磨粉、冲泡、拉花,她都不在话下。
3月3日,冉光芳正在咖啡上拉花。新华网 耿骏宇 摄
3月3日,冉光芳为图书馆中的顾客端上咖啡。新华网 耿骏宇 摄
谈起生活的变化,冉光芳总是笑呵呵地说“现在日子轻松咧”。每天早上,冉光芳在家吃完早饭,便骑着自己的电动三轮车去上班,不似以往只是埋头种地,现在几分钟的上班路也能让她发现家乡的美,路边的野花是她的最爱。
无有图书馆里的大小桌子上,摆放着的一束一束鲜花就是冉光芳的作品。“本来店里没有花瓶,但是装咖啡的这些瓶子用完扔了可惜,我就想到用来插花,这些花都是我空暇时间采的,没想到还很好看。”从冉光芳笑颜如花的脸上,可以窥见“幸福”的模样。
三月,荆竹村的春意渐渐升起,但1000多米海拔仍让这里偏冷,游客也偏少,冉光芳空闲时间相对较多。闲暇时候,冉光芳会端一杯咖啡,站在落地窗前看看风景,感受着家乡的变化,以及生活的乐趣。“现在喝咖啡是甜的,每天上班进图书馆也能闻到一股咖啡的香味儿。”冉光芳说。
3月3日的闲暇时间,冉光芳在归原小镇采花。新华网 耿骏宇 摄
3月3日,冉光芳将采到的鲜花摆放在图书馆的茶几上。新华网 耿骏宇 摄
2022年底,荆竹村获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在家乡发展潜力大的背景下,冉光芳与咖啡的故事,不再只是从“苦”到“甜”的转变,也是从“对未来没有想法”到“想开一家咖啡店”的转变。
冉光芳说,现在家人也都在村里上班,每月按时领工资花销又少,等存款足够了也想在村里开一家咖啡店。这是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民的第一个梦想,在新的人生道路上,她与家乡同进步,她与幸福正相拥。
编辑: 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