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重庆英才故事丨杨智勇:我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更多技能人才
2021年,重庆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人才工作成绩单。
11月21日下午,2021重庆英才大会主会场活动在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圆满落幕。大会共引进紧缺急需人才3319名、项目407个,分别比上届增长82%、52%,引进人才和项目数量均创新高。
重庆如何让人才充分涌流,活力竞相迸发?
答案就在于不断优化完善人才政策,全面落实人才激励措施。同时,通过优秀人才来带动更多的“千里马”汇聚到重庆。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杨智勇就是“重庆英才·名家名师”的一员。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探索高职“精英化”
2020年,杨智勇入选“重庆英才·名家名师”,是当年教育领域入选10人中唯一的高职院校教师。
“课堂是高职院校教师的主战场,我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
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工作16年,杨智勇一直没有离开过课堂。
为了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工作中存在后劲不足的问题,2013年,时任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的杨智勇多番奔走,促成了软件技术专业“数据服务与软件开发”实验班,引入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合作,实行“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探索高职“精英化”。
该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据统计,近年来,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普遍在95%以上,比传统方式提高了20%以上;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岗能力大幅提升,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普遍在90%以上,比传统方式高出约15%。
2019年11月,任职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后,杨智勇开始在全校推广“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卓越班”,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学校社会声誉也随之提升,软件技术专业录取分数比“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前高出200多分。
重庆人才政策激发教育类人才积极性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杨智勇认为与重庆近年来陆续推出的人才政策密不可分。
“教育事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人才活力能否充分释放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
杨智勇说,近年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从管理、激励、引进、评价等多个方面深化教育类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比如制定《加快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措施》《激励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流动促进科学城发展的支持措施》等措施,促进教育类人才提高创新创造能力;健全待遇保障体系,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完善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办法,实施追加单列机制,落实高层次人才激励性报酬,激发教育类人才积极性。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重庆市高校承担授权专利19212项、专利拥有数24189项,获国家科技奖17项,全市90%的基础研究项目由高校人才领衔承担,获批国家各类基金项目、社科项目超过6000项。
以杨智勇领衔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团队为例,近年来,他带领团队主持重庆市重大教改项目1项、重点教改项目2项,出版教材12本,取得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煤炭行业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开发省级一流课程5门。在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杨智勇还带领团队指导学生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省部级技能大赛一等奖20余项。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指路明灯,灯多了,才能把学生的路照得更亮。”谈及未来,杨智勇表示,将不负“名家名师”的称号,为行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技能人才。
上游新闻记者 王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