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决赛举行 18位选手的故事让评委感动
8月15日下午2点,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重庆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渝北区委宣传部、渝北区广播电视台承办的重庆市第四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决赛在渝北区广播电视台演播厅举行。
讲故事是记者的本职,讲好故事是记者的本事。讲好记者的故事,讲好故事里的新闻。自2014年起,中宣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每年在全国新闻战线举办“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重庆市也先后成功举办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通过记者们深情讲述的一个个亲历、亲见、亲为的鲜活故事,彰显出了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陈洪
在今天的决赛中,每一位记者讲述的他们亲历的故事,都让在场的评委和观众感动。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陈洪表示,听完18位选手的故事,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此时,三个“很”字可以表达我现在的心情。很成功,18位选手娓娓道来他们亲历的故事。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也让我们很受教育。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好记者,讲述了哪些让现场观众和评委感动的故事。
坚守的力量在传承
“衔勺喂母”闪烁着自强不息
来自于万盛经开区新闻中心马成骁为大家讲述了《老杨和他的120摩托车》的故事,老人杨树全是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光明村唯一的乡村医生,68岁开始学摩托车,只为风雨无阻,克服腿脚不灵便的毛病,以更快的速度去救治患者。55年的坚守,3辆摩托车的接力,刻画的是一个老人的真情:两个月坚持为李云春针灸,使他从陷入瘫痪到完全康复;忍受病患的抱怨和无理指责;摔下摩托车,骨折后依旧想坚持为人看病等等事例不胜枚举。
如今,老人的孩子杨昌斌也接替父亲的工作,成为村民新的健康守护者。记者马成骁也更加意识到坚守的力量十分重要,要用自己的声音,讲述更动人的中国故事。
丰都县广播电视台的吴银为大家讲的是《无臂男儿陈星银》,“我没有双手,我还有双脚”,这是陈星银不向命运低头的自信。年幼时碰到高压电失去双臂,为学会切菜等家务,他不得不借助右脚,用脚趾夹住菜刀切菜,由于力道难以把握,伤口密布;为学会干农活,歪头,在下巴和锁骨间固定住锄头把,依靠头部的甩动,下巴和锁骨早已伤痕累累;85岁高龄的母亲摔倒后卧床不起,他就“衔勺喂母”。隐形的翅膀,闪烁着自强不息、孝老爱亲的美德画卷里,温暖着你我。也让吴银意识到,与爱同行,与时代同行,新闻于我,是责任,是担当,我们一路同行。
从逐梦非洲的重庆人到重庆匠心故事
来自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的郭金铭给大家讲述了《逐梦非洲——他们是重庆最闪亮的名片》的故事,去年夏天,他参加了《逐梦他乡重庆人》在非洲五国的寻访。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先后去了西非的利比里亚;东非的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以及北非的苏丹。
在非洲采访,不仅要面临着埃博拉疫情,还有冲突中的战火。在寻访过程中,在非洲的重庆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霄女士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傅良权先生参与了一场国家行动——承担中国援建埃博拉诊疗中心的任务,第一位在非洲从事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中国人星巴,“无论身在何处,逐梦人永远是重庆最闪亮的名片。”
自2015年2月起,重庆市以“中国梦”主题宣传为契机,启动“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一直持续到2017年5月,累计刊播482期522位“逐梦他乡重庆人”的精彩故事,展现了重庆人热情豪爽、吃苦耐劳、勤劳智慧、敢作敢为,勇于战胜任何困难和挑战,创造辉煌业绩和美好生活的可贵精神。
同样来自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的郭蓓蓓讲述的是匠人匠心的故事,从去年夏天开始,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她和同事采访了三十位重庆手艺人,通过采访,她感受到,“重庆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工匠不曾消失,他们在乡村,在大山深处,在背街小巷,在工厂车间,一辈子琢磨一件事,坚持、专注;谦恭,自省;敬畏,入魂……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匠人精神。”
信念和初心激励着他们前行
巴南区广播电视台的张瑞为大家讲述《背着公公去改嫁》的故事,重庆的孝心媳妇封孝利不离不弃照顾着前夫的养父,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洗衣、做饭、下地、外出打工、照顾好老人和子女、省吃俭用还债,成为她生活的全部。直到2005年,村民许世禄被封孝利的孝心打动,毅然和她重组家庭一起承担照顾老人,偿还债务的重任。
节目播出后,媳妇带着公公改嫁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有很多好心人想给封孝利提供帮助,但都被拒绝了,她说,我还能扛得住。
来自于綦江区广播电视台的王程程为大家讲述的是一个老兵的故事,18岁光荣入伍,19岁初上战场,22岁前线入党,60岁当义务社长。
党龄62年,驻藏22年,立功3次。这组不一样的数字注定有着不平凡的人生。老人是王昌元,曾是一名团级转业干部,如今也是綦江齿轮社区的普通居民。1993年,王老转业到了綦江齿轮厂工作,直到2004年退休。王老退休后,从曾经的团长变成了綦齿社区的“社长”,从一个硬朗峻拔的军人变成了一个有温度的“志愿者”。
王老发现社区里的报纸没人送,于是,就干起了义务送报的差事,一送就送了13年。王老常常一边送报一边推送新闻:“綦江要通高铁了”、“张家大儿子考上飞行员啦”……
老人讲述了这一生中光荣的志愿军、志愿兵和志愿者的身份,他说:“生命里有了当兵的经历一辈子也不后悔。”如今,十年如一日的送报纸也让他开心。这不单是见证了一段传奇,重温了一段历史,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种崇高的信念,一份不忘的初心。
没有坚定的付出
就无法体现生命的厚度
重庆商报的李子君为大家讲述了《你了解90后吗?》的故事,为了反击网上对90后的不解和盲目的贴标签,她讲述了一个关于竹子的故事。杨少博,一名河南的大学生,创办了一个竹文化品牌,这个品牌主要是用竹子编制的工艺品,比如茶具,摆件什么的。不以赚钱为目的,而是想为快要被工业化生产而替代的民间手工艺人的制作工艺做点什么。
他开始深入民间各地,亲自拜访那些善于竹编的老艺人,从学徒做起,用篾刀把竹子切成很薄的篾条,因为是新手,手上一开始总是伤痕累累。“要想有最后的成品,这些是必须要经受的。竹子一身傲骨,想要让它屈服哪这么容易。”他很乐观。
渝北新闻社的记者刘恋恋讲述的是《用脚步丈量生命的厚度》,她说刚从事新闻工作时,很多亲朋好友都不理解,问她为什么放弃顺手的工作,去做码字这样的苦差,而且还得从零开始。
她在工作中寻找到了答案:2013年,颜其培老人病危之际作出捐献遗体的决定,但遭到了儿女们的一致反对。老人却十分坚定,说服了儿女。他说,“把遗体捐了,生,没有遗憾;死,也没有遗憾了。生命要有长度,更要有厚度”。
2015年,老党员柴德礼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向党组织缴纳了7000元特殊党费,老人的精神支柱,是不变的信仰和对事业的忠诚。
颜其培老人和柴德礼老人的精神鼓舞着她,爱岗敬业并战胜病魔,“脚步轻,才能走得快、走得远。脚印深,才会有所为、有所获。没有坚定的脚步,就无法拓展生命的厚度!”
她们帮扶老幼
记者在采访中感动
怎样做一名有情怀的记者?来自万盛经开区新闻中心的记者刘文佳讲述了她的采访故事。万盛青年镇陈富碧阿姨,鞋帮、鞋底、布料、针线、一切与做棉鞋有关的东西堆了一屋子。长时间的做鞋,千针万线地缝制,纯手工制作,陈富碧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上有了厚厚的一层老茧。
陈富碧每月退休工资不到3000元,但她却舍不得吃和穿,把钱省下来买做鞋的材料。图个啥呢?陈富碧阿姨说:“我的梦想就是为万盛全部敬老院的老人都做一双棉鞋。只要我还没倒下,我都会坚持做。这是我微不足道的一点心意吧!”
陈富碧的事迹感动着大家,她也被评为重庆好人。
身边的人,在平凡岗位上做着令人感动的事,还有潼南区太安镇鱼溅村妇联主席瞿晓容。
一个平凡的人在平静的生活中带给留守儿童的却是世间难得的温暖。
潼南区广播电视台记者谢倩如分享的故事是《歌声与微笑》,讲述了瞿晓容和丈夫2015年从新疆打工回到家乡探亲,在偶然得知村里贫困家庭的情况后,她决定留下来帮助他们。
瞿晓容对许多缺失母爱的孩子说过“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她带着他们到家中做客,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唱歌。到如今,鱼溅村无论老少,都亲切地称呼瞿晓容为“瞿妈妈”。
评委根据每位参赛选手演讲情况,分别为选手打分,去掉1个最高分和1个最低分后,总得分的平均分即为该选手的最终得分。
每一位记者的演讲都很精彩,让评委难以取舍。最终的评选结果是:
获得一等奖的选手是:2号选手重庆日报周尤、14号选手渝北新闻社刘恋恋。
获得二等奖的选手是:1号选手开州区广播电视台宋善乐、3号选手梁平区广播电视台方艳、6号选手巴南区广播电视台解昊翔、9号选手重庆电视台郭金铭。
获得三等奖的选手是:18号选手潼南区广播电视台谢倩如、15号选手华龙网周盈、12綦江区广播电视台王程程、11号选手巴南区广播电视台张瑞、10号选手重庆电视台郭蓓蓓、8号选手丰都县广播电视台吴银。
获得优秀奖的选手是:4号选手视界网张蓝兮、5号选手长寿区广播电视台黄夏、7号选手万盛经开区新闻中心马成骁、13号选手重庆商报李子君、16号选手璧山区广播电视台李超凡、17号选手万盛经开区新闻中心刘文佳。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钱也 实习生 谭永红 摄影 胡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