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儿子不孝老夫妻要捐出房子 受捐人已找到
7月30日本报10版
7月30日,南岸区,受捐赠后,杨龙菊紧握陈孔凤、张尧海夫妇的手表示感谢。 重庆晨报记者 雷键 实习生 谭淼 摄
认为儿子不孝 父母要捐房子 后续>
重庆晨报记者 廖怡飞 报道
之前,本报报道八旬老人认为儿子不孝,想把房子捐赠给外人(详见7月30日10版)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应。目前,两位老人已经找到了合适人选。受捐人名叫谭明尧,是名身患帕金森病23年的病人,家庭贫困。
“既然我们不想让他得到(房子),如果能帮助别人,我们肯定更愿意。”陈孔凤说道。
A受捐人
丈夫瘫痪 每月靠几百元过日子
B捐赠人
没啥子要求 要卖要住随便他们
“我从来没想过,真的会有这种好事落在我头上!”受捐人的妻子杨龙菊说道。
杨龙菊今年55岁了,丈夫谭明尧也已经58岁了,身患帕金森病已经23年。杨龙菊和丈夫原是南岸区涂山镇红星村人,因修建洋人街农转非后,就一直居住在弹子石康田龙腾湾小区。
1992年,一场灾祸降临到这个不幸的家庭。
“当时啥子预兆都没得,就莫名其妙的得了这个病。”杨龙菊说起丈夫的疾病,有些伤心。丈夫患病后,病情逐渐恶化,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家庭瞬间濒临破碎。
两人之前以务农为生,虽然日子过得不算好,但一年靠着种菜,也还是有1000到2000元的收入,在90年代勉强还过得去。
丈夫患病后,杨龙菊的身体状况也出了问题。“我蹲久了,一站起来就要晕,而且心脏都跳得很快。”身高1米5出头的杨龙菊左眼长期淤青,患有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每个月药费就要几百元。
随后,两人申请了低保,一个月就靠着几百元过日子。
两人育有一子,今年35岁,在外地打工,还没有成家。“娃儿在外地打工收入也不高,有时候能拿个两三百元回来就不错了。”杨龙菊说,“娃儿寄钱回来我就给他买好点的药,连药盒子我都要捡起来去卖钱。”
前天中午12点过,杨龙菊端着一盆洗干净的李子站在家门口,迎接张尧海和陈孔凤老两口。
房子不大,50㎡左右,杨龙菊把沙发让给了陈孔凤、张尧海一家坐,自己坐在小板凳上。丈夫谭明尧坐在沙发的一角,右手半抬,左手放在大腿上,不断的颤抖。
“确实有点造孽。”陈孔凤刚刚坐下,就对着杨龙菊说道。
杨龙菊的情况,是陈孔凤、张尧海的女儿张容告知父母的。“他们家的情况我一直都觉得很造孽,就建议父母把房子捐赠给他们。”张容在电话里说道。
望着桌上摆放的两份捐赠协议,杨龙菊有些惊喜。“我一直都不信天上掉馅饼这回事,刚开始通知我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在开玩笑呢。”杨龙菊说道,“哪里有这种好事嘛,白送一套房子。”
她说,自己仅仅是和张容有过数面之缘,两人也谈不上多熟悉。
接着,双方拿出笔,张尧海和陈孔凤坐在沙发上,杨龙菊坐在小凳子上,在捐赠协议上签署了双方的名字。“我们对他们没得啥子要求,要卖要住都随他们。”陈孔凤说道。
目前,杨龙菊还没有想好该怎么处理这套60㎡的房子。“只有等房子修好了再看,毕竟现在还没修起来嘛。”当着老两口的面,杨龙菊有些不好意思。
在签下捐赠协议后,由于双方没有印泥,他们打算下周一前往公证处公证时,再把手印补上。“哎呀,真的太感谢他们了……我真的不晓得该啷个报答他们。”杨龙菊握住陈孔凤的手说道。
热度> 央视要来采访做节目
7月30日,本报10版《认为儿子不孝顺,父母要把房子捐他人》的报道刊登后,引起强烈的反响,不少市民拨打重庆晨报966966热线发表自己的看法。市民杨才勇表示,他觉得老两口这60平方米的房子毕竟是自己的,应该留给家里人,为了避免儿女扯皮,可以采取立遗嘱的方式。
当天下午3点03分,中央电视台某栏目组编导联系上晨报记者,试图获取当事人陈孔凤和张尧海的联系方式。“我们对这个选题很感兴趣,希望能联系到当事人。”这位编导在电话里说。晨报记者在征求老两口家人的同意后,将联系方式告知了央视。
据悉,央视方面正准备带领栏目组来重庆,对此事作进一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