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重庆小伙创新养蛙技术 生态特色种养业闯出致富新路

17.10.2017  13:58

稻田蛙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动物,每到夏季,农村的沟边路边经常可见。稻田蛙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但是人工养殖稻田蛙的驯化技术又很难,因而养的人不多。

重庆85后小伙张孝君看准市场上稻田蛙少,需求量大这个商机,投身养蛙行业8年,创新了一种新型高效的稻蛙生态高效种养的新技术。将水稻种植和稻田蛙人工养殖混种混养,充分发挥稻田蛙的生态作用,向市场即提供生态稻田蛙、也提供绿色稻米,一箭双雕。

生态链里出生产,对于农事也是一样,懂得生态种植才能科技致富。张孝君不仅打开了市场,实现了自己的创富梦想,还切实带动返乡农名工增收创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古人描写丰收年景的千古名句,将在张孝君规划建设的2000亩稻-蛙生态高效特色种养示范基地内再次得到实现。

绿色养蛙  创新蛙稻共生新模式

初秋,夕阳西下,阳光打在渐黄的稻谷上,甚是壮观;微风吹过,稻香扑鼻。

张孝君和技术人员娴熟地将蛙食撒在稻田的土垄上。田间只听到稻田蛙进食的“呱啦呱啦”声此起彼伏,大约一刻钟后,饱餐一顿的稻田蛙纷纷返回稻田,转身回到池塘张  “消食”了。

1986年出生的重庆小伙张孝君是个很有胆识的人,他打过零工、学过挖掘机,彼时刚满24岁的他对稻田蛙“一见钟情”,返乡搞特色养殖,经历洪水阻挠、天敌侵袭,一路走来,起初对养殖一窍不通的他,逐渐成为了业内的“养蛙专家”。

稻田蛙俗称“害虫天敌”、“庄稼卫士”,它能捕捉农作物中的飞蛾等有害昆虫多达30多种,是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在传统稻田种植体系中,人们通过滥捕自然生长的稻田稻田蛙让蛙肉进入餐桌,这导致稻田生态系统中稻田蛙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稻田害虫数量增加,农民为了防治病虫害滥用滥施农药,进一步削减了稻田系统内自然生长的稻田蛙数量,对稻田系统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稻田蛙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和良好的农田环境,国家及很多的地方都出台了保护野生稻田蛙的法律、法规及规定,并制定了对非法猎捕野生稻田蛙的处罚条款,增加了禁止非法捕杀、买卖野生稻田蛙条款。

因此,进行稻田蛙人工养殖是解决人们餐桌上的需求和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平衡的必由之路。人工饲养稻田蛙,即满足市场对蛙类的需求,改善人们的生活,又能增加自然资源,促进生态平衡。

谈起稻-蛙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戴眼镜,斯斯文文的张孝君立马变了一个人,滔滔不绝。

据他介绍,稻-蛙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是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能实现水稻种植和稻田蛙养殖的组合开发利用,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

在稻田蛙养殖上,利用稻田水稻遮阴、水层浅,可提供稻田蛙良好的栖息场所,尽可能还原稻田蛙自然生活的环境,保持稻田蛙原有体表自然色彩、色泽以及口味。

在稻田种植中,稻田蛙又是水稻田中的捕虫能手,且稻田蛙的排泄物还是水稻很好的肥料,这样养蛙的稻田完全可以不施用化肥和农药,避免农田土壤板结,通过稻田蛙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

这样种植出来的水稻是无公害的,形成一种小的生态链,稻田蛙也是绿色环保的,销售也不用愁。”张孝君笑呵呵地说,这种模式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也打破了粮食生产的单一方式,创新利用了稻田生态空间,效益自然成倍增长。

据悉,按照这种模式,他所在的重庆市稻田蛙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现有稻田蛙人工养殖基地330亩,其中位于巴南区石龙镇境内的种蛙基地30亩,年产蛙苗4000万尾,位于大足区宝兴镇的商品蛙基地300亩,年产商品蛙300余吨,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稻-蛙种养殖近2000亩。

图为种蛙基地

带动致富  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

师傅,又来讨教了。”张孝君正在给稻田蛙喂食,他的徒弟请教来了。

2016年,经重庆市水产总站评估、重庆市农委批准,他的稻田蛙养殖技术顺利申报农业部2016年“新型农民创业创新成果项目”; 2016年7月,张孝君的坎坷养蛙路经央视第七套《农广天地》栏目组采编成“兄弟情、养蛙路”,并于当年9月首播,播出以后影响广泛,吸引了一大批返乡农民工养蛙致富;2017年8月,央视第七套《致富经》栏目组耗时半月对张孝君的稻田蛙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采编,该节目将于今日(17日)首播。

重庆市林业局成立了野生动物虎纹蛙养殖协会,就在8月,张孝君当选为会长。

他不是重庆第一个养蛙的,却是最早取得合法手续经营蛙的人,手头有两证:《重庆市陆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和《重庆市陆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经营许可证》。

来自四川和重庆其他区县的养殖户纷纷加盟,还有一些创业梦想者找他学技术,这样面对面的“技术培训”,学员不要一分钱。

“这两年在农业政策利好的情形下,当地农名工返乡创业逐渐升温,但是务工农民如果返乡创业,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比如经济实力较弱、管理能力不足、现代农业技术不精等‘硬伤’,想找一个适合的创业项目实在是不容易。

在有情怀的张孝君看来,当他在稻田蛙人工养殖道路走出经验以后,一心一意的在摸索适合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点,这样一方面解决了返乡农名工增收的硬需求,另一方面解决了返乡农民工照顾家里老人小孩的长远需要。

目的就是想将‘稻蛙’模式尽快推广,能让更多农民致富,让更多消费者吃上生态米、绿色蛙。”这样的话可不是说说而已。

眼下,他正在申请规划建设稻蛙生态高效特色种养示范基地。按照他的规划,从2017年到2020年,通过示范基地的良好示范效应,带动重庆市5至8个贫困区县广大农户发展稻-蛙种养殖,形成万亩稻-蛙生态高效特色种养产业。

张孝君埋头为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公司核心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能直接带动600户农户发展1700亩稻-蛙种养基地。

按每户发展2~3亩,亩均纯收入1.6万元,与每亩单一种植水稻纯收入1000元相比,亩均增收1.5万元,600户农户总计可增收2550万元。

扩宽渠道  打造高效农业生态圈

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起了个人的养生保健,尤其对食物方面更显得挑剔,对那些高蛋白、绿色、有机食物更是情有独钟。

张孝君明白,除了产品结构、种养模式创新给农业带来的喜人嬗变外,新的营运模式,也能将农业带入新的境界。

于是他不仅养蛙,也开餐馆卖蛙。在重庆市南滨路、冉家坝等地,张孝君建立了3家稻田蛙餐饮实体店,产品供不应求,吃过的顾客说道,他做的泡椒蛙、卤稻田蛙、椒盐蛙很有风味。

当然,他的产品价值链除了包括“稻田蛙”特色餐饮连锁店外,目前该公司  “稻田蛙”、“蛙田稻”商标正在注册中,并在菜园坝设立了稻田蛙批发销售中心,还形成以稻田蛙为核心的产品价值链和开发农村要素资源的产业价值链,融合了旅游、教育等产业的农业体验和乡村旅游等项目。

不仅如此,该公司还实现了重庆地区虎纹蛙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探索出了一整套虎纹蛙常见病症的预防方法、创新出了蛙池的动态管理法、优化了幼蛙饲料驯化措施等,积累了一系列风险管控、统筹计划安排等成熟的技术和经验,使得虎纹蛙人工养殖的成活率和品质得到了较大提升和改善,探索出一套中药防治稻蛙病害的高效种养方法。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其中提出:“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而在《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指出,在“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转型升级,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构建特色效益农业全产业链。可见,项目发展政策优势明显。

张孝君通过一个产业带动一片,一个项目帮带一方的模式,打造重庆市扶贫新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实现精准扶贫,这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点不谋而合的意味。

“下一步,我们还将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规划建设2000亩稻蛙生态高效特色种养示范基地。”谈到今后的发展,年轻的张孝君信心满满,带动周边经济发展辐射,带动广大贫困农户发展稻蛙种养殖,形成万亩稻-蛙生态高效特色种养产业,他的梦想,已不止养蛙这么简单。

图为餐饮门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