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化内陆开放 “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

07.01.2016  18:41

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提出,抢抓国家开放发展机遇,以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实施,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迈上新台阶。

如何深化内陆开放?近日,重庆日报邀请到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区县主要负责人,就此进行探讨。

嘉宾

重庆海关关长  严  楠

市外经贸委主任  徐  强

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汤宗伟

重庆日报: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重庆深化内陆开放应抓住哪些要点?

严楠:深化重庆内陆开放,应紧紧把握当前有利形势和国家战略发展给予重庆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就开放而言,首先,建议进一步发挥好重庆已经构建形成的大平台建设成果。我市拥有西部领先甚至放在全国看也比较不错的开放平台载体,如进出口贸易值排名全国第6位的西永综保区、第13位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其政策叠加功能优势明显。

其次,建议进一步提升口岸枢纽服务功能,把握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点,“东联西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丰富口岸内涵,推动重庆成为我国内陆重要的铁、公、水、空多式联运口岸,在服务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显示口岸城市功能定位。

再次,建议重点做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承接和政策落地。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为具有良好加工制造基础的重庆,安上了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腾飞的翅膀,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带动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以外向经济为基础,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徐强: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深刻分析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对201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特别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迈上新台阶作出了科学的谋划和具体的部署。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情况下,我市深化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应着力抓好开放型经济发展“12345”重点工作。“1”是抓好一个项目,即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2”是抓好两种贸易,即转口贸易和总部贸易;“3”是抓好三项机制,即“3  N”工作机制、外资管理机制、改革工作机制;“4”是抓好四类平台,即自贸试验区平台、综合保税区平台、国家级经开区平台和口岸平台;“5”是抓好服务贸易“5  1”专项工作。

汤宗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重庆深化内陆开放应把握六个要点:一是依托重庆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的枢纽优势,进一步推进全面开放,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对此意义重大。二是要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立足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建设好金融、物流、航空等开放平台。三是要构建内陆开放的国际通道,利用好“渝新欧”、长江黄金水道等开放通道。四是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推动汽车、笔电、装备等支柱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五是要深入开展国际合作,抓住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生效的机遇,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推进的机遇,全面开展重庆对欧、对美、对亚太区的国际合作。六是要围绕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大力推进贸易多元化试点、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等促进自由贸易的相关改革,构建重庆开放型的政策体系。

重庆日报:如何抢抓国家开放发展机遇,把握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培育重庆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新优势?

严楠:下一步,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进一步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不断向高度、广度、深度上拓展。要在“”字上做文章,进一步提升重庆开放的层次,完善重庆的开放平台,支持重庆做大口岸规模,推动形成铁、公、水、空完备的口岸开放体系和多式联运市场体系,打造智能口岸,大力发展临江产业、临空产业、通道经济和旅游经济。要在“广”字上下功夫,将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开放格局拓展至城市发展新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重庆加工贸易产业对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支撑作用,进一步统筹产业规划、发展布局、物流配套、政策协调,推动各区县全面开展加工贸易,积极利用两种资源、融入两个市场。要在“”字上花力气,把握好当前机遇,提升开放的水平及效率,加快由简单加工向研发与贸易转变,加快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以“双轮驱动”模式提升重庆对外开放的含金量,在做好传统笔电产业项目基础上加大日用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轻工类项目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均衡发展。

徐强:要形成新优势,首先要完善内陆开放大平台。包括建设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成“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重点示范项目等。积极对接国家自贸试验区战略,加快复制推广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自贸试验区改革事项,探索具有内陆特点的自由贸易创新举措。推动重庆形成水运、铁路、航空、公路等形态完备的“四个三合一”开放体系。其次,要进一步提升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完善渝新欧铁路口岸建设运行机制。加强与海关总署等国家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争取选择性征税、进口汽车保税展示、启运港退税等10项政策需求逐步落地。加快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大力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等多元化业务;推进特殊区域综合监管改革,探索建立运作更便捷、管理更高效的特殊区域监管新模式。落实“三互”大通关改革,深入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五是深化内陆检验检疫制度改革,优化转口贸易检验检疫通关流程。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推动口岸部门尽快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努力推动“三个一”向“三互”和“单一窗口”转变。

汤宗伟:目前,重庆迎来了国家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落户,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生效等开放发展机遇,重庆应从六个方面把握机遇,培育优势。一是畅通大通道——抓住国家发展机遇,加快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渝新欧”等水陆空国际大通道打造,创造内陆开放区位新优势。二是筑牢大平台——加快构建水陆空三个保税区,完善通关模式和监管体制,搭建服务内陆开放大平台。三是建设大口岸——完善水陆空三个国家一类口岸,争取设立国家一级对外开放公路口岸,促进内陆对外贸易便利化。四是构筑大产业——创新内陆产业发展路径,构建重庆产业大集群。五是实现政策体制创新——在深化东西双向开放,构筑东西南北全方面开放体系过程中,积极引进先进理念,完善市场化体制、不断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六是构筑与内陆开放相适应的人才保障体系。

重庆日报:如何进一步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推动内陆开放高地迈上新台阶?

严楠:我认为加快培育新型服务贸易,积极转换发展动力是重庆下一步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键。要用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物流中心及贸易功能区有利政策,推动“特殊监管区多式联运”、“加工制造服务贸易”、“互联网  电子商务渝新欧”等业态模式发展,促进跨境电商、保税展示展销、融资租赁、转口贸易等新兴业态,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的开放和发展。

徐强:要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领域,探索增值电信领域扩大开放举措,加大对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兴金融业态吸收外资的支持力度;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贸易五大专项、总部贸易和转口贸易,开展专业化、精准化、集群化和产业链招商;积极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完善重大项目“并联审批、特事特办、一站式办结、保姆式服务”,进一步优化引进外资环境。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走出去”工作平台,充分发挥“3  N”战略合作工作机制作用,促进海外并购基金境外并购项目落地;进一步优化对外投资合作财政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鼓励企业抱团投资建设境外产业园区。

汤宗伟:把“引进来”“走出去”,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中,重庆要统筹好国内产业升级和对外产业输出的关系,从过去的接受为主,转向“结构优化,动态平衡,承上启下”,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承上,指在“引进来”的过程中,需要引进高新技术、创新产品和先进管理经验,不断优化传统产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逐步迈向高端。启下,旨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重庆要利用比较优势,依托我们的优势产业,不断深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和产能合作。

来源:重庆市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