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赞歌 | 他一边写下玫瑰色的诗句,一边抢回战友腐烂的遗体
英雄档案:
邓璧虹 90岁 中国人民志愿军60军180师539团卫生干事。他曾经带领一个担架排,冒着炮火在敌人的封锁区内拉回多名伤员和27名烈士遗体。他在战壕内写下数十篇诗歌和日记,以乐观的心态真实记录了真实的战争。因炮弹导致听力永久受损,目前接近失聪。荣立三个三等功。
他年轻时必定是个浪漫的人。说起七十年前那次残酷的战争,老人的开场白是:“那天夕阳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敌人打出一颗红色信号弹,像礼花一样散开……”
但真实的战争并不浪漫。由于炮弹多次在身旁爆炸,致使邓璧虹目前丧失了95%的听力。但他说,无悔入朝,这是一场正义之战,战得光荣!
“红色信号弹像是升起的礼花”
1951年3月,邓璧虹从璧山出发,在学习了朝鲜语和卫生知识之后,于农历8月15日跟随部队渡过鸭绿江。
在新义州,沿途都可以看到前几次战役留下的千疮百孔的民居、坦克的残骸,但邓璧虹起初只觉得好奇,并不感到害怕。他此前仅参加过征粮剿匪,还没经历过真正的战争。“那跟朝鲜战争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后来他说。
邓璧虹胆子还很大,看见敌机飞来,在头顶上盘旋,开玩笑地跟战友说,“这像不像是在欢迎咱们的到来啊!”敌人发射了红色照明弹映亮了天空。“这好像是为庆祝中秋节而燃放的礼花呢。”他心想,敌机发出的“嗡嗡”声响就像是音乐一样。
他在日记中写下打油诗:“入朝巧逢中秋夜,月圆星明浮云散。新义坦途是平原,坦克尸骸沿途见。嗡嗡机歌庆节,迎宾挂上照明弹。接连不断火箭弹,深浅身后泥土沾。高炮出膛礼花艳,五彩缤纷真好看……”
作为180师的补充部队,他们在谷山郡进行了近一年的整训。之前180师在五次战役中受挫,几乎全师覆灭,因此战士们有一个深深的信念:一定要打翻身仗,雪五次战役之耻!
邓璧虹的心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他看到敌机炸死炸伤大量老百姓,“连小鸟都被炸死了!”这个心思细腻的年轻军人,从一个浪漫主义者,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
有一次他和战友早上起来上厕所,突然飞来一颗炮弹,强大的气流把他俩推下了厕所。“在厕所遇袭真是好狼狈啊,幸好身上没被弄脏,因为前天下雨,露天厕所被雨水冲刷了一道。”说到这里,老人哈哈大笑,像是在讲一件趣事——乐观的心态是战场上不可或缺的。
在离前线不到一公里的八一站
1953年5月初,邓璧虹奉命前往前线“八一站”。这是之前181、179师建的包扎所,内部宽大,可以储存一个月的物资。有弹药库、粮食储藏库、后勤仓库,后勤中心、卫生队都设在这里,成为他们的大本营。八一站主要负责一线部队的粮草和弹药供给,向后方转移伤员、安葬烈士等工作。
邓璧虹调过去后,负责管伤员的处理、登记、包扎、发负伤费。每次看到被送来的战友流血呻吟,他心里都很难受。
有一次他们接待了一名运输弹药和送伤员的担架员,他从包里掏出一匹红绸,打开后,大家的眼泪都流了下来。原来,里面包的是牺牲战友的尸骨。后来,那位担架员积极申请上前线,得到了批准,让他去了连队。他表现良好,非常英勇,在多次负伤的情况下,每次都圆满完成了任务,被评为二级战斗英雄。
“八一站”离前线不到一公里,敌人的炮弹每天都会打过来。好几次,炮弹在他的身旁爆炸,泥巴、碎石砸到身上,造成听力受到严重损伤。导致战争结束后,老人的听力每况愈下,逐渐失聪。
方形山战斗中临危受命
1953年5月27日,著名的方形山战斗打响。敌人打出三发红色信号弹,发起猛烈进攻。
当时坚守阵地的5连伤亡惨重。在敌军疯狂的炮轰和严密封锁之下,一批伤员和烈士无法转移到二线进行处理和救治。
6月10日,当时的后勤处处长抽调一个担架排共32人,交给邓璧虹一个任务:“小邓,上面下了死命令,无论如何都要把伤员和烈士通通找回来!”
这位曾经的红军老战士眼中满是期待和信任。于是邓璧虹和排长一起等到晚上9点,待天黑透了,披着伪装沿着五号环形阵地前进,他们离敌人直线距离不过500米。
在接近5连指挥部约200米的山梁,发现交通壕已被敌人炮弹铲为平地,而且每分钟就有一次炮轰。战士们计算了一下,封锁区长120米,决定趁打炮间隙迅速通过。然而,刚跑了2、30米,炮弹就飞了过来,瞬间血肉横飞,担架兵牺牲了4人,重伤3人,轻伤5人。于是他们只有先暂停任务,将伤亡的战友运回八一站。
没能完成任务,后勤处长把邓璧虹骂了一顿,再调拨了28人,叮嘱无论如何要让战友和烈士“回家”!
邓璧虹再次出发。这次不能走那条封锁线了,他们选择了两山之间的一条斜坡,可以避过封锁线,但要多绕一公里多,山路崎岖,需要拿刀砍去树枝和荆棘开辟出一条路。衣服被挂得稀巴烂。身上也划出一条条伤痕。
一公里路他们走了一个小时,眼看离连部只有2、30米了,有一名担架员工踩到了地雷,腿被炸断,于是他派出两个战友把伤员送回八一站,剩下的人继续行进,安全到达连部。在这里,找到了7名重伤员。两名担架员负责一个伤员,背回了去八一站,剩下的十多个担架员,来到防空洞外的阵地继续寻找烈士。
带着27名牺牲战士遗体“回家”
“绝不能让牺牲的战友们落入敌人那里!”邓璧虹暗暗发誓。
那一晚,月亮挂在枝头,微微泛黄。敌人的炮火把树的枝桠都打秃了,可以想象之前战斗的惨烈。两三百米外的对面山头就有敌人驻扎,不能打电筒,也不能用火把,只能沿途用脚踢,用手摸,在黑暗中地毯式搜寻战友的遗体。
那时天气炎热,牺牲的烈士大部分已腐烂。邓璧虹俯身低头一摸,摸到一张嘴,再抬起手来,手上沾满了尸水。但邓璧虹来不及害怕,更多的是悲愤。他和战友们摸了一个多小时,一共找到31具遗体,其中4具是敌人就地掩埋,其他的是我军同志,用担架一个个抬了回来,他们来回跑了四趟,回来时已大汗淋漓,近乎虚脱。
幸运的是,他们在阵地上时,敌人一直没有打枪或者开炮。27具遗体送回八一站后,他又挨着登记,用塑料袋一个个将遗体装上。
用弹药箱和五层白布“厚葬”战友
上战场前,每个战士在衣服上都用笔做了记号,写上身份:叫什么名字,是党员还是团员,部队番号——倘若牺牲了,大家会知道这是谁。然而当遗体运回来后,一拉开衣服,里面严重腐蚀,皮肉相连,根本就看不清写的什么字。
见如此惨状,战士们都忍不住落泪。
6月12日,雷雨交加,在一个叫做泉里沟的地方,他们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掩埋战友,用五层白布将遗体裹好后放进去。知道名字的在立一块牌子,大部分不知道名字的就直接用土盖上。
他还记得其中有一位3营的教导员姓安,团长专门写了一张条子交代“一定要厚葬”。因此掩埋他时,除了五层白布覆盖,还找来一个狭长的弹药箱,将遗体放进去。他在木板上匆匆写了几行字:“营长老大哥,你壮志未酬身先去,不禁让人叹息。不要闭着眼,看一看即将到来的胜利,战友们将踏着你的血迹冲向敌人阵地!”
因成功找回伤员和烈士,上级给担架排记了一个集体三等功,也给邓璧虹个人记了一个三等功。
而那些不知道名字的战友,就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听力虽受损 但无悔入朝
现在跟邓璧虹说话,必须贴近他的耳朵,用很大的声音,才可以勉强听到一点。
“这根本不算什么。跟牺牲的战友们比起来,我算是非常幸运了。”邓璧虹说,能够参加志愿军,是一生的光荣,无悔入朝!
“在战场上,我只是敲敲‘边鼓’,做点后勤工作,没有直接面对打敌人。”邓璧虹谦逊地说。他写得一手好字和好文章,在战场上记回了满满一本日记和战地诗歌。
在抗美援朝胜利五十周年时,他还提笔写下了一首《满江红》述怀:“抗美援朝豪气壮,出征壮士离乡、辞国、别爹娘。寒雨浮烟征途路,遍地荆棘行足苦,更兼冰雪铺,机歌、弹舞迎宾曲。黑夜茫茫无处。国际主义英雄胆,沙场鏖战生死关,杀洋兵、斗伪顽,挥戈破敌钢铁志,碧血溅。千万儿郎立战功,力无穷……”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纪文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