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加价涉嫌多种违法 诉讼可讨回加价款

05.03.2015  11:36
      奔驰加价卖涉嫌多种违法

  你可通过诉讼讨回加价款

  购买心仪的车型,却被告知不仅没有优惠,还要另外加数额不菲的装饰、配置费甚至直接是加价费,否则就无法买车——这种汽车销售中的加价行为,应该是最让购车者气愤和头痛的事。昨日有读者致电重庆晚报反映:他去汽博中心购买一款奔驰CLA200型轿车时被告知,没有现车,如购买需提前预定,并且价格要在厂商指导价基础上加价4万元。

  这种加价售车行为是否违法?购车者应该如何应对?重庆晚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要加多少钱?

  同一款奔驰轿跑

  两家4S店均加价4万元

  “网上查询到该车价格是28万多元,结果4S店非要加价4万元才卖车,太霸道了。”昨日,家住渝北区的裴先生称,他近期希望换新车,看中了奔驰GLA200。网络上查询该车指导价格是28.58万元,他在汽博中心一家4S店咨询时,对方告诉他必须指导价基础上加价4万元才能订车。裴先生对此想不通。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赶到汽博中心重庆星顺汽车进行咨询。销售顾问承认,该款车型必须加价4万元才能订车,并且即使加价,预计也需要3个月左右才能提车。

  该销售顾问解释,作为奔驰最便宜的轿跑车型,全球消费者都比较青睐,货源十分紧张。他们店内有时一个月仅有1台左右的货源。若原价销售该款车型,4S店利润很低。为保证一定利润只好加价售车。该销售顾问表示,加价部分会开具发票,但具体是哪种发票未详细解释。

  随后,重庆晚报从网络了解到,我市另一家4S店在一家汽车门户网站上标明:店内这种车型充足,价格为28.6万元。记者随后向该4S店进行咨询,该店销售顾问同样给出了“必须加价4万元才能提车”的说法。

  重庆晚报记者随后走访了汽博中心多家汽车销售店面,均表示该车型没有现车销售。记者走访多位购车者后了解到,买车加价并非单一品牌或车型的行为,去年重庆销售的多款车型都曾有过加价提车行为。

  钱去哪儿了?

  加价款进经销商腰包

  厂家多采取默认态度

  “这基本上已形成潜规则。”汽博中心某4S店内部人士向重庆晚报记者透露,加价售车,根本原因是供需关系:一旦某款车型有大量消费者想买而库存量不足,经销商就会提高价格,有利润商家不会放过。这部分加价所得,通常都是进了经销商腰包。

  该人士介绍,随着近年来加价提车情况越来越普遍,一些经销商为营造车型紧俏假象,甚至刻意声称没有足够库存、产能不足等情况,从而加价销售。汽车生产商(厂家)虽然没有直接受益,但对这种加价行为往往采取默认态度。对厂商而言,自己车型紧俏,能为经销商带来更多利润,是对车辆销售有利无害的事。

  违了哪些法?

  违反价格法消法

  还易造成偷税漏税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咨询了我市工商部门。据工商执法人员介绍,这种加价订车或加价提车属于违法行为。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经销商并没有强买强卖,加价更多属于供需关系的调配,想尽快提车的消费者,多半会接受这种方式。从执法层面来说,执法部门难以取证,缺乏处罚的相关证据。据了解,加价情况多出现在进口车型上,合资车型与自主车型中情况好一些。

  重庆晚报记者随后查阅了全国各地对加价售车的相关报道:2011年,包括北京、上海等21个城市的消费者协会(消委会)联合发布维权观点,认定汽车经销商针对紧俏车型的“加价售车”系违法行为,不但违反了国务院价格监管法规,而且侵犯了正常排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收取加价款实际上是收取商业贿赂,强制搭售汽车装饰则涉嫌不正当竞争。

  有法律专家指出,此举违反了《价格法》规定:经营者销售、收购商品和提供服务,应当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规定明码标价……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

  另外,国家征收车辆购置税的核定依据是厂家指导价,即使加价部分开具装饰费或维修服务费发票,税种也不同,前者税率只有5.5%,而车辆购置税税率约10%。一些经销商不开发票也不上税加价提车款,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流失,涉嫌偷税漏税,违反《税法》。

  重庆晚报新闻律团成员、重庆华立万韬律师事务所陈艇律师称,车辆销售不属于政府指导价,但通常车辆都会有厂商指导价,在公开宣传中大都会遵循这个价格,它对于购车者来说相当于一个邀约。消费者若被告知加价购买,销售商就是单方面定价嫌疑,有违双方交易平等原则,破坏了交易公平与交易习惯,有违《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可以界定违法。消费者可以就此向工商执法部门投诉。

  该怎么办?

  物价工商加强监管

  消费者要习惯维权

  市场经济下,商品价格受市场供求影响,涨价降价本也正常。但加价部分必须向消费者明示,且应依法开具发票、入账交税,这才构成正当的市场交易行为。

  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四庭法官陈启辉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对于加价提车,相关物价、工商等部门应加强监管,使汽车销售公平有序,而消费者遇到商家强制消费或者“价外价”时,也可以向价格监管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投诉并要求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目前,提车加价的花样不断翻新,也更为隐蔽,这样加大了相关部门的监管难度,所以面对加价提车、强制搭售等不合理行为,除了监管部门要加大力度进行监管外,消费者要学会说“”,并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进行投诉。

  河南文丰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登巍说,即便已经被加价,完成了购买合同,消费者依然可以要求退还加价部分。目前有以下3种维权途径:直接向经销商提出自己的退款要求;如果经销商拒绝,消费者可向消保委投诉;再者就是直接向法院起诉。

  如何取证?

  注意收集证据

  通过诉讼追讨加价款

  重庆晚报新闻律团成员陈艇律师称,对于已经加价购车的消费者,可以通过诉讼方式讨还相关费用,但要注意取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1、如果汽车销售商加价部分仅提供了收据,没有发票,那就属于乱收费或价外收费,不仅违反《合同法》规定,还违反《税收征管法》及《发票管理规定》,消费者可以此作为要求对方返还加价款的依据。

  2、如果汽车销售商对加价部分,开具的是维修发票、装饰发票,那么消费者可以举证其没有进行真实交易,比如不存在维修、装饰情况,那么这部分费用收取就没有依据。如果销售商提供了一定的装饰或维修服务,消费者也可以根据市场价格进行核价,若能证明其没有达到相应价值,也可以作为讨还加价费用的依据。

  3、交易过程中消费者可以通过录音等方式取证,如能证明支付、购买装饰、配置并不是主观意愿,而是商家绑定和强制要求的消费,也可以作为诉讼理据。

  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彭光瑞 见习记者 李璐 实习生 任忠

  本期嘉宾】 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四庭法官 陈启辉 河南文丰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登巍

  背景新闻

  提车加价成车市潜规则

  最近,郑州市民卢先生准备换车了,在网上精心比对、挑选一段时间后,最终选定了一款都市越野车。他兴冲冲赶到一家销售此车的4S店。当卢先生表示马上订车时,被告知:“没有现车,你先下订吧,等到明年初就可以提车了。如果加价4万元,可以帮你加急提到现车。

  20多万的车光提车就要加4万,这也有点太狠了吧。卢先生决定托托朋友,把这加价减少点。朋友陆续回话,有的说可以少两万,但得在店里做装饰、办保险,还得是全险。卢先生算算,全险加上装饰,其实等于没减什么。另一朋友说,可以少一万,但多出的三万不给发票。一生气,卢先生放弃了这款车。

  杨先生早几个月就通过某4S店预订了一款车。当时销售人员告诉他,该车一直热销,厂家产能跟不上,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并暗示加装一定金额的车内装饰,可以提前提车。杨先生当时并不急于提车,就决定再等一段时间。一个月后,杨先生因故急需用车,又询问卖家。销售人员告知,恐怕还要再等3个月,但如果能加价的话,可将别人预订的现车先给他。心里虽觉不平,但和销售人员几经协商,杨先生还多掏了一万元提车。

  记者询问了一些购车的朋友,很多都遇到过加价提车的问题,加价方式从直接现金加价、配售汽车装饰、强行购买全险到购买售后服务卡等,形式多样,数额从5000元至数万元不等。提车要加价,已经成为车市的一项潜规则。

  厂家“产能不足”的解释,经销商“订单太多”的理由,让被迫加价提车的消费者愤怒而又无奈。因为商家多半打着自愿的旗号,“我加我的价,你买你的车,没人强迫你”,而且声称这实质上是一种市场供不应求的正常经济现象。然而,在这个“自愿”的面纱之下,加价提车里藏着多少违法的本质?

  说法一 提车加价涉嫌违反《价格法》、《合同法》、《税法

  最常见的提车加价,是在汽车标价之外需另付数千到数万元不等的费用。如一辆原标价24万多元的都市越野车,消费者的实际购买价格可能是27万~28万元。

  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四庭法官陈启辉认为,经销商在标价之外加价已经违反《价格法》。

  我国《价格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经营者销售、收购商品和提供服务,应当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注明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计价单位、价格或者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情况。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

  陈启辉法官说,经销商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故意营造紧张气氛,进而要求消费者支付“提车费”,这种“提车费”属于上述法律规定的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或收取未标明的费用,是一种变相涨价的行为。经销商在销售车辆时只说指导价,其实质也是未按有关规定明码标价。这些行为都是《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明令禁止不标明价格的或是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或者收取未标明的费用的行为。

  加价同时也违反了《合同法》,因为消费者从经销商那里购买汽车是一种合同行为。消费者是看到了经销商各种类型广告后前去购买车辆,而广告中明确标出了各款车型的售价,并没有提及加价的事情,如果消费者支付完车款之后,又被要求支付“提车费”、 “加急费”、“装潢费”等费用,经销商就违反了《合同法》相关规定。按照《合同法》的规定,经销商的一些宣传广告,包括经销商网站上的宣传信息均为要约,消费者同意按照广告的价格购买即构成了承诺,如果在消费者承诺之前,经销商没有撤销或者宣布要约无效,那么,一经消费者承诺,合同即成立。如果商家单方面加价,即违反了合同,消费者便可以对其进行起诉,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另外,国家征收车辆购置税的核定依据是厂家指导价,即使开具装饰费或维修服务费发票,税种也不同,前者税率只有5.5%,而车辆购置税税率约10%。一些经销商不开发票也不上税加价提车款,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流失,涉嫌违反《税法》。

  河南文丰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登巍认为,很多消费者在购车前就听说可能会加价,然后就认同了这种加价行为,表面上好像是你情我愿,但事实上,这种行为属于法律禁止性行为,“价外价”不仅违反了《价格法》,也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有霸王合同的嫌疑,消费者有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说法二

  加价款应作为延期提车消费者的补偿款

  除了违反《价格法》、《合同法》,以搭售方式增加汽车装饰与保险等加价方式也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所谓搭售商品,指经营者利用其经济优势,违背购买者的意愿,在销售一种商品时,要求购买者以购买另一种商品为条件,或就商品的价格、销售对象、销售地区等进行不合理的限制。搭售装饰是强迫消费者以畸高价格购买装饰,推出高配版、搭售保险、强制贴膜、加装GPS导航系统、倒车雷达等变相加价的做法,既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的规定。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

  对不愿加价的购车者“暂时无货”,对愿意加价者“立等可取”,经销商提供的信息明显不真实,虽然有的购车者同意加价,但毕竟不是心甘情愿的。也许有人会说,对于加价提车,消费者可以不买。但消费者已经处在要么接受不合理加价要求要么忍痛放弃的两难境地,根本不是一种真正的自愿。

  陈启辉法官认为,愿意加价的消费者可以提前拿到车,而不愿加价的人则需无限期地排队等车,如此一来,加价款应该是急于提到紧俏车型的消费者为优于其他购车者先行提车而额外支付的费用。因为这种加队行为导致了正常排队等候提车者的等候时间无限延长,并使其使用权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所以加价款应作为对正常排队不能及时提车的消费者的“补偿费”,其权益属于正常排队的消费者。经销商将这笔费用塞进腰包,变相侵害了消费者的财产权,是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行为。

  说法三

  消费者遭遇“价外价”可投诉

  市场经济下,商品价格受市场供求影响,涨价降价本也正常。但加价部分必须向消费者明示,且应依法开具发票、入账交税,这才构成正当的市场交易行为。

  陈启辉法官认为,对于加价提车,相关物价、工商等部门应加强监管,使汽车销售公平有序,而消费者遇到商家强制消费或者“价外价”时,也可以向价格监管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投诉并要求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目前,提车加价的花样不断翻新,也更为隐蔽,这样加大了相关部门的监管难度,所以面对加价提车、强制搭售等不合理行为,除了监管部门要加大力度进行监管外,消费者要学会说“”,并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进行投诉。

  河南文丰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登巍说,即便已经被加价,完成了购买合同,消费者依然可以要求退还加价部分。目前有以下维权途径,直接向经销商提出自己的退款要求,如果经销商拒绝,消费者可向消保委投诉;再者就是直接向法院起诉。事实上,消费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益的成功案例不少。如2004年10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北京丰汇通顺汽车贸易公司退还消费者购车的加价款2.6万元。2011年4月,上海市民唐先生为讨回自己买车时支付的2万元“加急提车费”,将汽车销售公司告上法庭。最终,唐先生与被告达成庭外和解。

  因此,只有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消费者自觉抵制,才能还购车者公平的消费环境。

  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彭光瑞 见习记者 李璐 实习生 任忠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
第二届轨道交通摄影大赛优秀奖《穿梭城市间》
  为重温重庆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