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助学21年 他为数百个孩子照亮求学路
△黄启雄
人物名片
“与其将钱花在享受上,不如去帮助那些和自己有着相同经历的贫困学生。”
黄启雄,福建人,在重庆做服装生意。从1997年起,黄启辉在市慈善总会捐助“一帮一助学”,21年来从未间断,目前已资助数百个孩子。他也是在市慈善总会助学时间最长的。
△八月八日,在市慈善总会,记者看到黄启雄连续资助5年的贫困生韩克金寄来的信件和照片。记者 张锦辉 摄
重庆日报消息,8月8日下午,黄启雄走进市慈善总会,熟门熟路找到财务部,对财务人员李华荣说:“小李,这个月再推荐4个贫困娃娃给我。”
这一次,黄启雄选择了永川的4个孩子进行“一帮一助学”,他们是9岁的王丹、11岁的毛艺龙、13岁的林世巧、11岁的付家银。
每个孩子的助学金是500元。黄启雄掏出2000元现金,李华荣开具了“公益事业捐赠统一票据”。
在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没有不认识黄启雄的,“他是我们这里献爱心助学坚持得最久的。”
一则新闻触发善念
开始漫漫助学路
56岁的黄启雄衣着朴素、笑容温暖。
1995年,黄启雄所在的福建制衣厂为拓展业务,派他到全国各地考察。
来到重庆,黄启雄发现,重庆人不欺生、不排外,对外地人很热情。有心闯荡一番的他辞掉工作,留了下来。
1997年11月初,黄启雄在电视上看到巫山县庙堂乡一所乡村学校因年久失修倒了一面墙,学生们顶着寒风读书。
电视里那几个镜头牵动着黄启雄的心。11月7日,他辗转寻到位于渝中区大溪沟人民路小学里面的市慈善总会,找到当时的财务工作人员、现任市慈善总会筹募一部部长聂品,提出想给那所乡村学校捐钱。
聂品抱歉地告诉他,会里暂时没有捐款途径。“如果你真想为孩子们做点事,可以考虑‘一帮一助学’。”
那天,在市慈善总会,黄启雄从一大堆贫困学生档案中,选中了他认为最需要帮助的韩克金。
这个孩子当时只有7岁,是万州区红光街道茅尖村9组人,父亲触电身亡,家中只有母亲陈春兰一个劳动力。
在黄启雄收藏的韩克金“一帮一助学”登记表上,他记录下了5个时间:97.11.7、98.7.2、99.7.12、2000.2.13、2001.5.8,这是黄启雄资助韩克金的日子,每年300元助学金,雷打不动。
黄启雄还保留着韩克金寄来的几封信。记者一一打开,孩子的字迹逐渐从凌乱变得端正——
“敬爱的黄启雄叔叔……我慢慢的长大了,现在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把老师规定的作业完成……您给我邮来的钱已经收到了。”
“我向您汇报一下这学期我的成绩,语文92数学97,我的成绩又上升了几分,不过还是没有达到我心里满意的分数……”
随信寄来的,还有两张照片,一张是小韩克金手持奖状,一张是更大一点的韩克金双手叉腰,一副小大人模样。
黄启雄坦言,韩克金是他资助的孩子中情感交流最多的一个。2002年,因韩克金母亲改嫁,家中条件改善,资助停止。
资助韩克金的第二个月,黄启雄又去市慈善总会,向两名贫困生捐助“一帮一助学金”。从此以后,这成为他每月的生活习惯,“一帮一助学”少则一两个,多则十来个。
助学豪爽对己吝啬
全身行头顶多两百元
做服装生意20余载,黄启雄对自己却很吝啬。
他笑着告诉记者,自己是居家型,不抽烟不喝酒不应酬。“我要求不高,买裤子不超过50元、衣服不超过150元,全身行头加起来顶多200元。”至今,黄启雄还没买车。
黄启雄认为,自己豪爽助学和家庭有关。
他的父母都是武夷山下的老实庄稼人,没啥文化,但父亲常用福建土话教育几个孩子:路边种花不种刺,做人要厚道善良。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吃了很多苦。现在与其将钱花在享受上,不如去帮助那些和自己有着相同经历的贫困学生。”
然而,就在2007年,黄启雄险些中断他的慈善事业。
那一年,妻子一场大病花去了几十万元。经济上的困窘让黄启雄想暂时停止资助。
谁料,病榻上的妻子却强烈反对:“我的病不是一点点钱能治好的,也不在乎你每月资助那几百块(钱)。”
“你对我的爱是小爱,对社会的爱是大爱,嫁给你,我不后悔。”妻子临终前这句话,让黄启雄这个在生意场上杀伐决断的汉子嚎啕大哭。
从那以后,哪怕生意偶有周转不灵,但黄启雄从未起过停止资助的念头。
不用知道我是谁
只需明白为了谁
21年来,市慈善总会搬了4次家,每次搬家,黄启雄都如影相随。
更巧的是,黄启雄一家于2009年住进观音桥拓展大厦24楼。没想到8年后,市慈善总会搬到了同一栋大厦26楼。“这真是一种缘分呀!这样一来,我每个月上楼两三次,做起善事来更方便了。”
至于资助了多少学生、支出的爱心款有多少,黄启雄称自己真不知道。
虽然黄启雄没在意,李华荣却打开电脑上的一张表格告诉记者,市慈善总会从2011年开始为“一帮一助学”进行电子存档。从2011年到目前,黄启雄已资助217个孩子,其中很多是反复捐助。
“一定不要告诉他们这钱是谁捐的,就说是来自社会的爱心吧。”临走时,黄启雄再一次叮嘱李荣华。
这样的叮嘱,源于黄启雄慈善理念的转变。
他说,很多受助孩子常给他来信,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一个中学生的来信让他很吃惊:“黄叔叔,我妈妈干活时摔伤了手,家里没钱治病,你能帮助一下我妈妈吗?几千元钱对你也许不算什么,但对我们就像雪中送炭……”
黄启雄渐渐发现,个别孩子在信中不时会透露出对他的依赖,同时还有一些心理失衡。
“资助孩子还应关注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从2002年起,黄启雄嘱咐市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不要让受资助的孩子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黄启雄认为,一方面不能让贫困生或其家庭对慈善资助产生依赖;另一方面不能因为长期资助,强化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在他看来,不和贫困生见面和交流,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和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也可以让他们把对某个人的感谢之情转化为对整个社会的感恩,“不用知道我是谁,只需要明白我为了谁。”
尽管如此,黄启雄依然视若珍宝地保存着每个孩子的“一帮一助学”登记表。看着上面的照片,他甚至常常畅想:这些孩子已长大成人,走上工作岗位,用自己的热情、才能和爱心回报社会。
重庆日报记者 张莎
原标题:坚持助学21年 他为数百个孩子照亮求学路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