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中国医疗队身边有这样一群志愿者
志愿者与中国政府医疗队队员跳起了欢快的舞蹈。首席记者 陈维灯摄
尼泊尔当地时间5月19日16时,中国政府医疗队门急诊处外的空地上,伴随着极富尼泊尔特色的旋律,在门急诊处帮忙的当地志愿者们围成一圈,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这些志愿者,还将暂时空闲的医疗队医护人员拉进了跳舞的队列中。随着舞蹈的进行,不仅是志愿者和医护人员,许多当地民众也加入了队伍中。他们用音乐和舞蹈,抚平地震带来的伤痛,共同为灾区人民祈福。
中国政府医疗队在杜力克进行震后医疗救援的这些日子里,杜力克当地的志愿者们为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交流提供了必要的帮助,更传递着中尼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10岁的奥比芭莎为医疗队当翻译
从5月16日带着1岁半的小表妹到门急诊处看病开始,10岁的奥比芭莎就成了医疗队年纪最小的志愿者。
从那时起,凡是急诊处有儿童患者,奥比芭莎就成了医护人员和孩子们沟通的最好帮手。奥比芭莎的英语发音很标准,虽然词汇量有限,但基本上能将儿童患者的感受准确地告诉医护人员。
“小孩子很难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病痛,奥比芭莎很会哄小孩子,这样可方便我们进行比较细致的检查。”医疗队中来自市三院的心血管内科医师付永昕介绍,在诊断结束后,奥比芭莎也能将药物的用法用量较为准确地告诉孩子的家长。
“当然,涉及到医学专业术语,他们翻译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付永昕说的“他们”,包括了奥比芭莎在内的众多志愿者,就连在南京留学4年、汉语不错的维维克也不例外。
“比如说‘指浅屈肌腱’,我不知道用英语怎么说,也不知道用尼泊尔语怎么说。”5月11日晚,一位中指肌腱断裂的病人来到医疗队求助,主治医师罗小辑说出的“指浅屈肌腱”,让担任翻译的维维克抓耳挠腮半天也不知道该怎么向病人解释,最终还是当地军医官出面解了围。
文化交流:筷子里面有学问
在医疗队帮忙的志愿者,最多的时候有10多人,他们中有些曾在中国留学,有些是当地的导游,甚至还有一些高中生。
他们对中国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在帮忙之余,还经常向维维克、尼特或医疗队医护人员打听中国的一切。
“我和他们说过火车,他们都觉得很新奇。”尼泊尔没有火车,维维克对火车的描述是“很长、很长,可以坐几千人,速度也很快,很平稳。”让没有见过火车的小伙伴们惊奇不已。
维维克和尼特还趁着在医疗队午餐的机会,向其他志愿者讲解筷子的使用方法,并告诉他们:“筷子看起来就是两根小棍子,但蕴含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维维克告诉伙伴们,筷子两根为一双,一根主动,一根被动才能夹住菜。
“在中国,筷子的长度一般为7寸6分。”尼特补充着。
除了向其他志愿者讲述中国文化,维维克和尼特也会向医疗队队员介绍尼泊尔的历史和文化:“尼泊尔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很久很久以前,加德满都还是一个大湖,湖面上生长着一朵奇异的莲花……”
“杜力克人民感谢你们”
从4月27日到达杜力克,并在此安营扎寨,前后两支中国政府医疗队的努力工作,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广泛赞誉。
中国政府医疗队能够在此扎营,杜力克当地居民白苏迪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是政府官员,但却是杜力克当地最有号召力的人之一;他也不是志愿者,但他为医疗队所做的事,却是很多志愿者无法做到的。
医疗队营地所在地,是白苏迪花70万尼币向政府租借10年的一处坡地。他向政府租来后,将其改造成为露营地和森林公园,并向到此游玩的游客收取一定的费用。从4月27日第一支中国政府医疗队到达杜力克开始,白苏迪就将其免费提供给医疗队,用于建设营地和帐篷医院。“你们不远千里,翻越雪山来帮助我们,杜力克人民感谢你们,我做的这点事微不足道。”白苏迪说。
白苏迪不仅为医疗队免费提供场地,医疗队在当地采购的几乎所有物资,也是白苏迪在帮忙联系。他总是向当地民众介绍:“中国人民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他们是真心实意来帮助我们重建家园的。”
这些天来,当地民众对医疗队都十分友好,并心怀感激。一位当地老者曾经这样表示:“中国和尼泊尔是兄弟。地震后,你们千里迢迢来帮助我们,这是兄弟间的情谊,我们十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