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群英谱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吴昊:战“疫”老兵的“硬”仗和“巧”仗
吴昊(左三)正在武汉泰康同济医院检查患者收治准备工作。(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重庆日报消息,治愈出院患者已经超过2000人,在收治量和治愈率等方面都排在前列。这是武汉泰康同济医院一份工作报告上的数据,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4月7日,记者电话联系上还在武汉的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吴昊,他也是武汉泰康同济医院分管医疗护理工作的副院长,他向记者讲述了这背后的“急”和“难”。
2月13日,医疗队到达武汉泰康同济医院后,没有休整就投入到战斗中,24小时内接管该院原有的方舱病房的同时,又紧锣密鼓地投入到新病区的筹建中。
当时的武汉泰康同济医院,病房主体修建刚完成,医疗仪器设备还没有布设,医院四周遍布大大小小数十个施工场地。“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病房布设,为批量患者救治抢抓时间。”吴昊立下军令状。
按照院党委统一部署,吴昊带着医护部门骨干,从区域划分到病房布置,从接诊流程到人员配备,一步一步推进落实。2月16日凌晨2点多,在多次实地摸清医院地形、拟制规范详细的患者入院路线和流程后,吴昊召集病区骨干,模拟患者收治。
一次模拟演练中,他发现患者有按错电梯楼层、误入清洁区的可能性后,他立即请来电梯工作人员,将电梯固定停留在当日收治病区,避免一切增加污染的可能。“批量收治患者时,轻、中、重症患者如何安置,医护力量如何配备,都必须提前妥善安排。”吴昊说,在合力奋战48小时后,医院顺利收治患者,单日最高收治量达383人。这期间,吴昊忙得连睡觉时间都没有。
“急事打‘硬’仗,难事打‘巧’仗。”医院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收治率一度超过33%,为了提高患者救治率、降低死亡率,吴昊提出了“综合评估,早期预警,体系作战,精准施治”16字方案。
提早发现并及时干预,防止患者由普通型转化为重症型、由重症型转化为危重型,是提高救治率的关键之一。为此,吴昊和专家们仔细研究了上百个病例,总结提炼了6个核心指标和10余个外围指标,形成疾病转化早期预警体系,一旦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医疗信息系统就会实时报警,医护人员可及时进行干预,有效防止患者病情恶化。
3月15日凌晨1点,一名90岁的危重症老年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吴昊立即召集感染一科值班专家进行会诊抢救,紧急实施心肺复苏,20分钟后,患者恢复呼吸和心跳,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护目镜里都积满了汗水。
“在危重患者最多的时期,医院成立了由10人组成的专家突击队,分两组每隔一日留院值守,加上科室实行的三级值班制度,确保患者在病情发生变化时,都能第一时间得到迅速有效的救治。”吴昊说,此外,由“干细胞治疗、托珠单抗治疗”等5类创新方法构建的医疗技术“工具箱”,为一人一案精准救治提供支撑;由“插管分队、护肝分队、护心分队”等7支队伍构成的专业救援队,为身心并护体系作战提供了保障。
“无论是‘硬’仗还是‘巧’仗,上了战场就要坚决打胜仗。”这是吴昊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重庆日报记者 李珩
原标题: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吴昊 战“疫”老兵的“硬”仗和“巧”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