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挂丨十年前走进地震灾区,这些孩子们让他永远都忘不掉
面对镜头,汶川大地震的重庆志愿者那崇翰,虽不愿再触碰太多关于十年前那场灾难中的伤痛,但记忆却如潮水般涌出。5月7日,上游新闻记者见到那崇翰时,他正在整理汶川大地震的一些旧照片。
十年前,那崇翰和20多位志愿者一起,去到北川任家坪村,参与救援服务工作……
念念不忘的6岁孩童杨青寿
“人呢?人呢!!”
“那老师,杨青寿已经没了……”
泪水滴落在沾满泥浆的手上,那崇翰还在使劲刨,拼命刨,一直刨。“我们分开还不到24小时,这样一个活鲜鲜的小生命,怎么突然连同他的母亲一同被泥石流淹没了……”
那崇翰既不敢相信,却又不得不接受余震后这一残酷的现实。
“杨青寿,和我接触一天的6岁孩子,却是我这辈子都忘不掉的孩子。”记忆回到2008年9月23日,那崇翰作为志愿者,带着补给品去到杨青寿家探访。过程中,那崇翰了解到,杨青寿的父亲和姐姐已经在地震中遇难,现在就剩下他和母亲,但那崇翰眼里看到的杨青寿,却是有着大人的成熟,给母亲帮忙,安慰伤心的母亲,那崇翰在探访后当天拿着申请表,希望经济上的支持能够让这个脆弱的家庭少一些困难。
就在当天夜里,泥石流发生了!
“我颤抖过,我绝望过,我想把他从昨天给拽回来。”那崇翰说,事后,原本为杨青寿争取的筹款转移给了另外一名奶奶患有精神病、父亲在地震中遇难的11岁男孩,“我看到这个男孩,就好像自己也在对杨青寿好一样。”
面对太多的离去又无能为力
让那崇翰同样挂怀十年的,还有2008年6月,北川一处原为超市的废墟冒出了黑烟,一楼的超市,已经随地震陷入了地下十米深处。
“是否还有生还的人在发信号?”
与那崇翰同行的20岁出头的志愿者刘世海,还是选择与一名村民系上简易的绳索,进入到地下,就在即将抵达埋在地底的超市时,村民因为缺氧昏厥,救援工作中断。
从发现希望到经历失望,那崇翰忘不了当时的感觉,也记得刘世海眼里的不甘和愧疚。那崇翰还记得:“后来刘世海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他就自己去其他灾区修复马路,去重建一条马路,而我们继续坚守在任家坪村支援。”
当时,我们都在追寻生,但面对太多的离去又无能为力,我们常常问自己,生的意义是什么?
“前几天,胡大姐给我通了电话,她的第一句话是问我还好吗。”那崇翰所说的这位胡大姐,在地震中失去了读高中的儿子,却又和丈夫主动承担了志愿者们的饭,“听说胡大姐夜里哭,白天又微笑着给我们志愿者做饭,或许这就是生的意义吧!”那崇翰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胡大姐与丈夫的第二个孩子现在已经读三年级了,希望他们能够过得很好。
二次折返只为带给生者希望
在那崇翰的家里,仍然存放着很多十年前的照片。地震前一个月,那崇翰辞掉了不喜欢的工作,当上了志愿者,还有了自己的扶苗义工群团队,穿梭在大山小巷,去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这是有意义的事,给受助者希望,给自己自由。
就在此时,汶川大地震发生了。那崇翰收拾好行李,带着40台救援用的风扇,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奔赴北川任家坪村。
道路阻断、没吃的没喝的,现实让那崇翰只能往回走。然而,当他踏上返回重庆的火车之时,“希望”却又再次将他召回。“这条路进不去,那就换另外的路。”历经艰险,那崇翰与10多位志愿者,终于带着‘给人希望’的志愿者服务宗旨到达北川任家坪村。
虽然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当进入灾区,成片成片的废墟肆无忌惮地钻进那崇翰眼里的那一刻,那崇翰还是震撼了。痛失亲人的哭泣声和亡者的遗骸,让那崇翰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一时竟陷入迷茫。
这或许是很多参与地震救援志愿者的最初处境。
家人的担心,稍稍平复的那崇翰虽然满是愧疚,但他要在这里践行他做志愿者立下的誓言——带给别人希望。那崇翰当即对随行的志愿者朋友说:“我在这边如果出了事,后事就麻烦你了。”
心与帮助过的孩子们在一起
距离悲伤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年,但无论走在哪里,很多回忆依旧会清晰地呈现在那崇翰眼里,有悲伤,却也有感动;有痛苦,温暖却又并不会迟到。5月初,那崇翰刚刚从北川回到重庆。
这一次,又回到北川,那崇翰见到了已经23岁的赵欣梅。
当年,赵欣梅失去了父亲。十年间,赵欣梅得到了一份来自重庆,来自那崇翰等志愿者的牵挂。这个悲伤的女孩一步步走来,已经成为当地一名优秀的护士。
“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联系,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帮助她好好学习,找一份好的工作,毕竟路还很长,我会与当年帮助过的孩子们永远在一起。”
和上游新闻记者近2小时的交谈,那崇翰的双眼已然湿润,“人生没有预设,灾难到来的时候,它会让很多人痛苦,但同样,幸福也会来敲门,因为这世界总会有那么多的人眼睛为你下着雨,心却为你撑着伞……”
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 摄影 张锦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