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 千年古镇磁器口在明朝一片萧条?
过飞浪子
(清)赵熙
山楼尽处苇初花,
大段江程取势斜。
行过慈溪秋更远,
一丛林影退公家。
有着”晚清第一词人“之称的赵熙
用这首《过飞浪子》
为我们描绘出位于
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昔日繁华的景象
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沙坪坝属巴国。秦汉时期,属巴郡。西晋,成汉玉衡元年(311年)置荆州,让其地位直线上升,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1955年,这里被正式定名为重庆市沙坪坝区。
那么,
沙区的第一首诗究竟为谁所写?
众多文人墨客所作的诗歌中,
蕴含着怎样的秘密?
今天区县君就为你揭秘。
明代才有第一首诗?
作为重庆市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区,相信不少读者都会认为,沙区的诗歌创作史一定可以追溯到很早之前,但当记者翻阅1995年出版的《沙坪坝志》时,却发现其中记载的描写沙坪坝区的第一首诗歌创作于明正德年间。
难道沙区的第一首诗真的诞生于明朝?
在原沙坪坝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张建中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早在上古时期,这里的古人就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了。”张建中说,特别是在齐梁时期,这里诞生的民歌竹枝词成为唐代《竹枝词》《杨柳枝》的母本之一,在文学史上意义重大。
为何这些诗歌都没能流传下来?
张建中表示,这主要和战乱有关:“在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由于长时间的战乱和军阀割据,导致沙区诗歌大量失传。”
“不过,随着明清时期巴渝地区的政局日益稳定,特别是在‘湖广填四川’的影响下,大量移民进入巴渝地区,促进了沙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尤其是在清代,随着磁器口的发展,沙区的诗歌创作出现了高潮。”沙坪坝教育博物馆筹备工作室工作人员张南介绍。
那么,有记载的描述沙坪坝区的第一首诗歌究竟为何人所写?
“明正德年间,因得罪权臣被贬到巴蜀担任四川按察司提学佥事的王廷相,是现有文献记载的吟诵沙坪坝的第一位诗人。”张建中说,王廷相是明“前七子”之一,他在担任四川按察司提学佥事期间,路过磁器口时创作了《发白崖》一诗。《发白崖》是有文献记载的,描写沙区最早、最完整的诗作,而白崖就是磁器口的旧称。
“白崖的称呼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巴人建国后在这里建立市场,称其为巴市,因山顶上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又被称作巴岩,后因古音‘巴’‘白’同音,逐渐就被传为白崖。”张建中介绍,王廷相的《发白崖》主要借自己路过磁器口时看到的风景,抒发一心为国却遭排挤的郁闷之情。
在此之后,陆续有诗人在诗中提及沙坪坝,明代的刘道开,清代的张兑和、王尔鉴、赵熙等人都留下了与沙区有关的诗作。
反差巨大的磁器口
作为明朝“前七子”之一的王廷相,他笔下的磁器口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读完此诗,我们不难发现,在王廷相笔下,磁器口可谓一片萧条。”张建中说,特别是该诗开头:“霜青沙塞欺我衣,蛮方岁暮还思归。苍山冥冥落日尽,古渡渺渺行人稀。”为我们呈现了这样的景象:近500年前的一个傍晚,王廷相坐船路过磁器口码头,抬头一看,却见这白崖之外,“苍山冥冥”,“落日”将坠,古渡口行人稀少,一派萧瑟。
本报记者 苏思 摄
人们印象中的磁器口多是一片商贾云集、百舸争流的景象。为何在王廷相的笔下,磁器口却如此萧条呢?
“造成这样差别的原因主要和磁器口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况有关。”张建中说,元明时期,由于战争和政局的影响,磁器口古镇远没有现在繁华,明末清初的战火更是让这里毁于一旦。直到清朝中期,大量外地移民拥入磁器口,把各地的地方文化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小产业带到这里,使其从战乱中恢复了元气,才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这样的变化也体现在描写磁器口的诗歌之中。“塔尖遥望笋班齐,白鹭群飞拂水低……”赵熙用一首《慈溪口》为我们描写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磁器口。
“瓜皮一叶乘空下,指点中流望白崖……”曾在乾隆年间担任巴县知县的张兑和则以一首《大水过白崖》,为我们研究嘉陵江的水文情况提供了宝贵资料。
暗藏玄机的宝轮寺
在众多描写沙区的诗歌中,被提及最多的景点是哪里呢?
“我认为是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宝轮寺。”张建中说。
据张建中介绍,宝轮寺始建于西魏年间,原名白崖寺,由西魏大都督尉迟炯所建,后于宋咸平年间改名为宝轮寺。
“名山大川、佛寺道观历来都是古代文人墨客热衷的游览之地,而宝轮寺受到诗人们追捧,也许还与这里的一个民间传说有关。”张建中说。
相传,明建文帝由滇入川后,只剩监察御史、法号“雪庵”的叶希贤随侍左右。建文帝来到重庆后,在磁器口宝轮寺隐居5年之久。正因如此,原寺庙大门前有“龙隐禅院”大匾,白崖镇也改名为龙隐镇。
“虽然现在已经证明,早在汉代,磁器口就因是水陆要冲,被称为龙隐镇,宝轮寺也早在宋朝就改名为龙隐寺,和建文皇帝没有丝毫的关系,但这却没有影响诗人们创作的热情。”张建中说,清乾隆年间举人陈廷訚就有诗云:“蹋遍空王界,深篁闢草莱。”清康熙年间举人周开封称赞这里:“疏钟出烟寺,落叶瘦秋山。”
值得一提的是,王尔鉴的《重宿白崖宝轮寺》一诗共28句196个字,是现有文献中,最长的描写沙磁地区的诗歌。
歌乐灵音有望再响?
漫步沙区,除了磁器口外,最为出名的莫过于歌乐山了。
在清代巴县知县王尔鉴拟定的“巴渝十二景”中,排名第五的就是歌乐灵音。对于歌乐灵音,王尔鉴是如此形容:“讵迓吹笙客,俨来御鹤仙。昔曾广雅调,云顶响流泉。”
那么,王尔鉴诗中所写的“云顶响流泉”究竟是写的哪里呢?
“诗中的云顶就是曾经屹立在歌乐山之巅的云顶寺。”张南称。
“云顶寺原名二郎寺,是重庆有名的佛教古寺。”张南说,据史料记载,该寺始建于秦代,扩建于明朝宪宗成化年间。
“相传寺庙内有铜钟一口,高4米、重3000余斤。昔日,僧众做法事鸣钟,远在20里外都可听到嘹亮的钟声,大殿屋檐上还挂着12个铜铃,风一吹,铜铃就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和着阵阵松涛翻滚十里,动听之极,这也是歌乐灵音最早的来源。”张南说。
歌乐灵音到底是天籁之音还是自然之音?这个问题不仅我们不太清楚,连古人也不太清楚。除了王尔鉴之外,周开丰、姜会照这两位清代诗人也以《歌乐灵音》为题,谈了他们对歌乐灵音的看法。
周开丰曾写下“天乐传虚梦,真灵奏妙音”的诗句。在他眼中,歌乐灵音是此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而姜会照所写:“万树松篁振响遥,一天风雨奏箫韶”,则表明在他看来,歌乐灵音来源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正儿八经的自然之音。
“无论是自然之音,还是钟鼓之声,随着云顶寺的消失,我们都再也听不到了。”张南说,上个世纪50年代,云顶寺因故被毁,松涛没了铜铃相伴,也没了那种味道,真可谓灵音依然在,云顶无处寻。
“沙区已准备重新启动云顶寺的建设工程。”沙区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重建工程中我们会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按照明代云顶寺的样子对它进行重建,寺庙建成之后,会挂上铜铃,让更多人体会到‘崖呜风度壑,松韵雨霏天’的美妙意境。”
(区县头条)
原标题:千年古镇磁器口在古人的诗歌中蕴含着怎样的秘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