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大巴山动物“救护神”
24.04.2015 11:33
本文来源: 林业厅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几十年如一日对动物行善心做好事,恐怕更难了。护林员陶海峰,从“而立”到“不惑”,将火热的青春奉献在伤残动物的康复上,用行动诠释了他对大自然的真情与挚爱。 不务正业 护林员当起动物急救医生 1991年,时年19岁的陶海峰参加工作,来到城口县东安镇,走上护林岗位。正因为如此,注定他将与动物结下不解之缘。
“陶同志吗?我们这里有一只断臂的猕猴,快要不行了,你快来!”陶海峰第一次救助野生动物是在2000年3月的一个周末,他正在家休假,突然接到城口县青龙峡村民吴勇打来的求救电话。
“那个时候自己也不懂,但是村民找到我,我又是个热心肠,不能不管呀。”陶海峰说,当时自己没想太多,径直开车赶到了村民吴勇的家中。
赶到现场发现,猕猴的手臂被猎人猎捕动物的铁钳子夹住了,血流不止。“那时候几乎没有兽医的概念,懂如何救治动物是吹牛,我就是了解一点医学常识罢了。”陶海峰回忆称,自己当时找来止血药和纱布,对猕猴进行了临时包扎,止住流血,随后将它带回东安镇进行照料。
“大概过了两天,眼看猕猴受伤的部位感染越来越严重。”陶海峰说,意识到自己的简单包扎也许会害了猕猴的性命,他想到一位在修齐镇当医生的好友,于是拨通电话向他求助。
“救人和救动物是一样的道理吧。”抱着这样的想法,陶海峰请来朋友,查看完猕猴的伤情后,决定立刻进行截肢手术。
如果当时猕猴死了,在救助动物的这条路上,或许他不会坚守到现在。陶海峰说,让人欣慰的是,截肢手术很成功,猕猴活了下来。这个消息很快在当地传开,在村民心中,陶海峰的名字便与野生动物救助挂上了钩。
称赞同时,也有人说他不务正业。一个护林员,把林子看好就行了,救啥动物?但陶海峰并不在意,自己的职责是守护山林,动物是山林中的一份子,自然也是自己的守护对象。因此,平时护林,不管走得再远,只要接到村民电话,再忙都要赶去。
不厌其烦 救助站3年搬了4次家 一只受伤的动物,从救治到放生,可能需要1至2年时间。从2000年开始,但凡遇到受伤的动物,前期治疗后,陶海峰要么将其寄养在村民家中,每月付给村民生活费,要么自己带回家中,每天单位、家里来回跑,单边也要两三个小时。
建个伤残动物的疗养场所,让它们能有个舒适的地方静静养伤,成了陶海峰最大的愿望。“那些时间,我做梦都在想能有一个给动物疗养的固定地方。”陶海峰回忆说。
因为动物越来越多,2003年,陶海峰决定自己修建一个救助站。他掏出几乎全部积蓄,在城口县东安乡租下一个百余平米的养鸡场。从那之后,果子狸、野鸡、蛇,村民只要遇到的受伤动物,都往这个简易的救助站送。交给老陶治,成为一项约定俗成。
好景不长,因工作调动,陶海峰不得不离开东安,前往城口县青龙峡工作。而当时,救助站里已有100多只动物。
“那是我最无助的时候。”陶海峰说,搬迁救助站吧,需要钱,但自己已经没有多少积蓄。把动物放生吧,但很多动物正在疗伤,放生后,没人照料,很可能恢复不好,甚至危及性命。
怎么办?
无奈之下,陶海峰只好厚着脸皮,找所有认识的人挨家挨户借钱。但是当时,陶海峰每月的工资只有700元。担心他还不上,很多人都不愿松口。
“我也理解,毕竟大家经济条件都不宽裕。对于动物救助,一些人也不理解,觉得这是浪费钱。”说到这里,陶海峰笑了笑。但同事、朋友中,也有脸皮薄的,不好意思拒绝的。大家你出一百元,我出四五百元,东拼西凑,还是借到了近五千元。
有了这些钱,陶海峰总算是硬着头皮咬着牙,在县城去青龙峡的路边租了一块空地,将救助站搬了过来。
救助站是保住了,但陶海峰肩头的担子并没有卸掉。为了救助动物,他每年少则花费五六千元,多则上万元,几乎用掉了所有工资,有时候甚至还要为生活费发愁。近五千元的借款,该怎么还?只能从每年的年终奖金里,拿出一部分,一人还一点。“感觉很愧疚,对不起相信我,借钱给我的人。”
世间好事多磨难,2004年年底,因青龙峡要发展旅游,要将租地回收,用作修建宾馆,刚刚落脚没多久的救助站,再一次面临搬迁。
“那段时间,几乎是把自己逼到了绝境。”陶海峰说,拿着退还的租金,他将救助站搬到距离青龙峡不远的城口县厚坪乡。
万一发生变故,救助站又要搬,咋办?陶海峰期盼着,能有一个固定的,像模像样的场地。直到2005年年初,城口县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情况之后,决定出资在青龙峡修建一处救助站,不但免去场地租金,还免费提供动物口粮。
那年6月,陶海峰带着1条娃娃鱼、1只断臂猴、2只红腹锦鸡、2只飞虎、2只夜鹭,兴奋地住进了“新家”。站在“新家”里,陶海峰感觉,两个肩头都轻松了,压力减轻不少。他说,这不仅是金钱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救助动物的行为得到了社会认可。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不离不弃 “熊爸爸”养了两个“熊孩子” 2005年冬天,陶海峰在护林巡山的途中,发现了两只黑熊。当时,他正在岚天乡护林巡逻,突然听到熊叫。“声音很微弱,不像是大熊。”四处寻找,在一个山洞中,他发现了两只仅有七八斤重的亚洲小黑熊。
“我等了很久,始终没有看到大熊出现。”由于那时候偷猎的人很多,陶海峰担心大熊已遭不测。“熊有自己的地盘,如果将两只小熊放到其他大熊身边,会被咬死。”看看小熊尚未足月,又瘦又小,饿得呜呜直叫,陶海峰心一软,将两个小家伙抱回了家。
这下,陶海峰当起两只小熊的奶爸,买来优质奶粉,一口一口将小家伙喂大,一喂就是整整一年,花费了七千多元。
把小熊一直养在家里,也不是办法。陶海峰原本打算将它们喂大后,放归自然,没想到两个小家伙却从此粘上他,先后5次将这对黑熊“赶走”都失败了。
“有次,我将黑熊赶到了半山腰,然后躲在旁边,观察了一天。”陶海峰说,两只熊始终不愿意离开,还发出凄厉的叫声,仿佛在呼唤“熊爸爸”。受不了那股可怜劲,陶海峰一跺脚,又将它们抱了回来。
不惧苦累 “熊孩子”离去他第一次流泪 长期坚持,无偿照顾伤残动物,一次次从死神手中夺过生命。就是这样一个好人,老天却和他开起玩笑。
2005年,陶海峰经人介绍认识了覃冬英,并发展成为恋人。2008年,两人喜结连理。结婚那天,亲戚朋友前来道喜,陶海峰很高兴,喝了不少酒。第二天醒来,突然感觉肚子很痛,“痛得在地上打滚”。在城口县人民医院,他被诊断为慢性胰腺炎,随后送往西南医院,一住就是两个多月。
住院期间,陶海峰每天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受佣照顾动物的老罗打电话,每次都是问那几句,“熊还好吗?”““动物有没有生病?”
一天,陶海峰接到老罗电话,说其中一个“熊孩子”已经两天没有进食,急得他直接叫来护士,拔掉输液管,就要赶回城口。为此,他还和妻子争吵起来。
“身体还要不要了!”拗不过妻子,陶海峰只能上网查阅资料,然后打电话给老罗,教他处理。万万没想到的是,那一次与妻子的妥协,却成了陶海峰生平最悔恨的决定。
因为长时间未进食,一只小黑熊失去了生命。生病期间,再痛苦也不吭声的陶海峰,第一次流下了眼泪。他说:“这些年,我不怕苦,不怕累,就怕动物死去”。
不忘初心 将终生坚守对动物的爱 今年年初,大巴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找到陶海峰,决定将野生动物救助站收回由国家管理。
得知这个消息,陶海峰既欣慰,又不舍。欣慰的是,自己15年来的付出没有白费,终于让野生动物救助的事业得到官方认可。不舍的是,另一个“熊孩子”,自己整整养育了10年,已由幼小呆萌的小熊仔,长成50公斤重的威猛大熊。
“我没有孩子,早已把黑熊当做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不在身边,就会牵挂。”陶海峰担心,没有自己的照顾,黑熊是否能够健康地活下去。
说到今后的打算,陶海峰平静的语气中,透着一股子坚毅。他说,生命是平等的,动物虽然不会说话,但和人类一样,拥有喜怒哀乐,懂得感恩。看着一只只动物摆脱虚弱,重回活泼健康,甚至和自己变得亲昵,便是最好的奖赏。
尽管不用再救助受伤动物,担任它们的“救护神”,但陶海峰说,自己仍会用满腔真诚善待大巴山里的每一只动物,不忘初心,终生坚守。
链接:http://cq.cqnews.net/cqztlm/2015-04/23/content_34031129.htm
本文来源: 林业厅
24.04.2015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