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区建立“3+1”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04.11.2016  03:06

南川区委、区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第一民生,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视程度、投入强度、工作力度前所未有。制定“1+12”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到村到户到人精准落实脱贫措施,整合资源突出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培育、住房改善、社会救助“四件大事”。今年将全面实现“区摘帽、村销号、人越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一手抓脱贫、一手抓巩固,探索建立了“3+1”防止返贫长效机制。“3”:即从脱贫次年起,实施三年救助、三年稳收、三年帮扶等3个“三年计划”;“1”:即实施农村居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

      一、“兜底”抗风险,实施三年救助防止脱贫返贫

在脱贫攻坚启动时,南川区扶贫办对全区建卡贫困户进行了摸底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多数农户致贫的原因是因灾、因病、因学,“三年救助计划”由此出台。除了医疗救助帮助应对疾病的冲击,南川区还分别建立了兜底救助机制、困难救助机制和灾害救助机制和教育救助机制,给予实打实的资金支持和保险保障。

(一)医疗救助机制。将原投保的建卡贫困户大病医疗补充保险、贫困户扶贫小额保险和区财政自筹购买的医疗救助保险,“三险”合一为“南川区建卡贫困户医疗救助险”治病根。新的医疗救助险将全区建卡贫困户作为参保对象,每人保费70元由政府买单。在保险期间内,如果被保险人意外身故或疾病死亡均按保险金额100%赔付,意外残疾参照《人身保险伤残评定标准》的残疾评定等级对应赔付比例分段给付保险金。意外伤害住院及疾病住院和特病门诊医疗费按分段赔付比例给付保险金,每人每年起付线标准为100元,最高可以给付50万元。建卡贫困户住院结束后由医疗机构先行垫付保险应赔金额,再由保险公司给付给医疗机构,既便民又惠民。为防止因病返贫,对农村建卡贫困户连续三年实施新的医疗救助险救助。

(二)兜底救助机制。将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缺乏自我发展能力,无法通过生产扶持、就业发展、搬迁安置或其它措施脱贫的农村建卡贫困户,纳入低保兜底,实行差额救助。对纳入低保兜底的农村建卡贫困户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实施分类重点救助;将低保审批从每季度一次调整为随时申请、随时审批,及时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建卡贫困户开展低保“兜底”救助;除发生死亡、迁出等家庭人员变化,或家庭收入、财产等经济状况明显超标外,纳入低保兜底的建卡贫困户连续三年享受低保兜底政策。

(三)困难救助机制。家庭成员身患危重疾病,在扣除各种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其他社会帮困救助资金后,自付医疗费用在3万元以上的,视家庭困难程度,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1万元的救助;家庭成员遭遇火灾、交通事故(案件终结后)等意外事件,在扣除各种赔偿、保险、救助补助资金后负担仍然较重,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基数,视家庭困难程度,一次性给予1-6个月的救助;其他临时性特殊原因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经其他救助措施帮扶后,基本生活仍然难以维持的,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基数,视家庭困难程度,一次性给予1-3个月的救助。

(四)灾害救助机制。资助参加农房保险。在保险期限内,由于暴雨洪涝、雷击、雪灾、风雹、山体滑坡、泥石流、崖崩等自然灾害,火灾、爆炸、地面沉陷、不名飞行物坠落,外来不属于被保险人所有或使用的建筑物和其他固定物体的倒塌等意外事故,造成农村住房倒塌或损坏,承保机构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理赔。因自然灾害(含火灾)致使农房损毁的,每间房屋最高赔付金额2000元,每户农房最高赔付金额8000元;资助参加公众责任险。在南川辖区内和在保险期间内,由于暴风、暴雨、崖崩、雷击、洪水、龙卷风、飑线、热带风暴、泥石流、突发性滑坡、冰雹灾害导致的第三者人身伤亡的,每人死亡责任赔偿最高限额50000元;造成残疾责任的,按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予以赔偿。

(五)教育救助机制。对农村建卡贫困户子女就学,除享受已有教育资助政策外,连续三年由社会扶贫捐赠资金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给予每生每期100—400元的额外救助。同时,募集105.57万元建立“山水·亿森励志基金”,设置优秀学生奖、高校深造奖、扶贫助学金、杰出教学贡献奖四个奖项,全区成绩优异的中学毕业生、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就学、建卡贫困户或者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就学、教学业绩特别突出且师德师风优秀的教师可获1000—10000元奖励。

截至目前,实现低保兜底建卡贫困户4555人;资助困难学生6万名、资助金额4800余万元;医疗救助惠及城乡困难群众46835人次、救助金额676.5万元;临时救助困难群众874户、救助金额193万元;发放灾害救济资金1412万元。

      二、治标更治本,实施三年稳收助推脱贫致富

      要实现实现根本脱贫,既要做好对抗风险,更要靠培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为了避免个别领导为实现短期目标,搞一些不切实际的“短、平、快”项目,以急功近利“输血式”的扶贫解决眼前的问题,南川区的对策是连续跟踪监测,开展五大行动,实施“三年稳收计划”。

      (一)脱贫村支柱产业培育行动。因地制宜,结合贫困村实际指导选择一个能长远致富的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电商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下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行动,即1个市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10个贫困户、1个区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5个贫困户,纳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的必备条件;鼓励贫困农户以土(林)地经营权作价入股方式,参与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贫困户创办的家庭农场和有贫困户参与的合作社,区财政将重点给予资金扶持;从贫困村脱贫次年开始,对在脱贫村实施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项目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连续三年进行贷款贴息,每年贴息比例根据当年市下达的贴息资金情况确定,贴息资金在企业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贷款贴息资金、农业产业化贴息资金中解决。

      (二)脱贫户特色产业发展行动。进一步加大扶持、指导和服务力度,鼓励脱贫户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形成脱贫户“一户一业”。从脱贫次年开始,连续三年为脱贫户发展特色产业送种苗、送技术、送信息、送销路、送岗位,免费提供“一对一”帮扶服务和科技信息支撑保障,送种苗所需资金在市扶贫集团捐赠资金中解决;坚持“农旅结合、一三(产)互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力争每年新发展200户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辐射带动贫困人口1000户;按照“金佛山”、“大观园”统一包装农产品品牌,延伸到贫困户,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电商扶贫网络,力争每年新培养200名贫困村电商带头人;脱贫户发展特色产业在各类金融机构贷款,连续三年进行全额贴息,贴息资金在扶贫小额贷款贴息资金中解决。

    (三)脱贫户产业配股分红行动。2015年7月以来,按照“资金入股、配股到户、保底分红、脱贫转股、共享收益”原则,为了改变边远高海拔贫困地区因产业弱,资产收益扶贫推行难,贫困群众无法就近就地从产业收益中获取红利的状况,南川区资产收益扶贫由最初的村级配股分红阶段,发展到现在的组建区级配股平台、跨乡镇跨区域配股分红阶段,采取“加强统筹协调、组建区级平台,加强项目管理、形成利益联结,加强资金监管,防控运行风险”措施,全区累计整合涉农产业资金3408万元跨区域跨乡镇投入到66个“成长性好、产出效益高、履约分红能力强”的合作社(企业),由受益乡镇代辖区贫困户持股,分红收益全部用于2682户贫困户、9432名贫困人口。累计保底收益204.5万元,人均收益217元,实现资产收益扶贫对低收入人群的全覆盖。

      (四)脱贫户培训就业创业行动。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对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分期分批全覆盖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引导鼓励有创业意愿和一定创业条件的贫困户自主创业,确保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转移就业,实现“培训1人、就业1人、致富1家”目标。计划年培训困难群众35000人次以上,推荐新增就业4000人以上;引导有创业意愿和一定创业条件的脱贫户进行自主创业,对脱贫户成功创办微型企业的,优先给予微型企业创业补助和后续扶持资金补助。对脱贫户创业涉及的行政事业收费,连续三年按相关政策规定给予减收、缓收、免收。加强农村电商培训,对有基础、有能力、有意愿的脱贫户青年,优先纳入农村电商带头人培育计划。

    (五)金融扶贫机制创新行动。对金融扶贫对象逐户建立服务档案,量身定制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探索实行差异化的风险控制和授信审批措施。创新开发“免抵押、免担保、三年期、五万元、财政贴息、风险分担”的扶贫小额信贷产品,满足建卡贫困户脱贫后生产发展需求。发挥邮政储蓄银行作为金融扶贫主办行的作用,对脱贫村、脱贫户实施“保姆式”金融扶贫跟踪服务,切实加大对脱贫村、脱贫户金融扶贫的倾斜力度。

      三、脱贫不脱钩,实施三年帮扶巩固脱贫成果

    (一)实行“双包”责任制。实行工作队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的“双包”责任制,坚持帮扶工作队与贫困村、结对帮扶干部与贫困户脱贫不脱钩、协调有关单位整合政策和资金,推进项目建设,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扶上马送一程”。

    (二)建立“党员+贫困户”机制。建立“党员+贫困户”机制和“村村有项目、社社有特色、家家有打算”基层党建项目,引导基层党组织做好关爱“三留守”人员、扶贫解困等服务活动,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

    (三)把脱贫攻坚作为锻炼选用干部的主战场。所有贫困村“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必须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引导其在基层一线培养感情、丰富经历、增强本领、历练作风。把脱贫攻坚开展情况和效果作为换届考察、选用干部的重要内容,与干部的“乌纱帽”紧密结合起来,今年已有16名“第一书记”从脱贫攻坚一线得到提拔重用,并向已销号的贫困村继续选派“第一书记”,主要负责巩固和发展脱贫成果。

四、扶贫先扶志,实施素养提升激发脱贫动力。

    (一)从清洁家园开始。南川区实施农村居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从推动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开始,花大功夫解决群众的素养问题。据统计,通过实施与利益分配挂钩的“洁净家园”文明户、清洁户、致富户、公益户等评比,评选出表彰典型200余人(户),弘扬了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优良传统,提升了农民文明素养。

    (二)从思想蜕变发力。各贫困村将扶贫与扶志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加强思想层面的教育帮扶。如水江镇山水村,专门组建“文明标兵”评选活动领导小组,通过积分的方式,对村民遵纪守法、勤劳致富、村风村貌、平安建设、公益参与5方面30余项指标实施量化考评,对村民行为和综合表现进行考评,积分名次与每年参军、贷款、评先挂钩,提升了村民的自我管理意识,探索形成了南川区首个村民自治管理模式;东城街道黄淦村每季度评比“卫生户”、“文明户”,并颁发奖牌,提高了村民争做文明新农民的积极性。在全区范围,开设“梦想课堂”、“道德讲堂”、“山村夜话”等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宣讲进农村等活动5000余次;深化“家风润万家”活动,大力倡导乡风文明,多维度立德,实现了贫困户思想蜕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推动脱贫攻坚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从技能培训落脚。精神层面的提升,最终要落脚到行动上。“要我脱贫”逐渐转变成为“我要脱贫”,贫困户寻求脱贫路子的意愿非常强烈。对于在家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各驻村工作队通过工作队包村、干部包户机制,为贫困户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指导,确保其产业顺利发展。对于更多外出打工的贫困户,南川区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及帮扶力度,实施技能培训。继续实施脱贫攻坚就业创业培训“一免两激励”计划,针对性免费组织开展电工、焊工、车工、保安、烹饪、缝纫等专业技能培训,提供贫困户就业能力,引导自主择业,实施就业帮扶。截至目前,累计开展贫困群众技能培训10220人;发布招工信息1397条,推荐就业8331人,其中贫困人口2015人;发放创业担保1373万元。对于留守妇女,打造“金佛山巧媳妇”培训品牌,帮助其创业就业。一方面,按需定制培训项目。面向具有创业意愿、具备基础条件、综合素质较好的中青年返乡女性,发放3000份创业就业意愿和技能提升需求调查问卷,梳理出农家乐、家政、缝纫等三大需求类别,分别制定从业标准、设计培训班次,安排培训内容。如“农家乐版”巧媳妇,按照“善经营、懂管理、讲诚信、会做农家菜、会制土特产”等十条标准设置课程,确保参训人员掌握实实在在的技术。另一方面,分段举办教学演练,采取“培训机构+企业一线”的两段式培训方式,择优从重点企业、高校和酒店选聘授课老师,演练实操则进车间、酒店和农家乐厨房,取得了明显成效。“金佛山巧媳妇”成为一个市场抢手的品牌,定向推荐到主城的家政公司,月薪最高可达2万元。截至目前,“金佛山巧媳妇”培训的1342名学员,就业率达80%,其中贫困人口达20%,有效解决了部分留守妇女劳动力闲置问题,提升了脱贫致富能力。

为确保“3+1”防止返贫长效机制落到实处,南川区建立形成区领导牵头巡查,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会同区纪委、区委组织部不定期督查机制。34个督查组对各乡镇(街道)脱贫攻坚开展常态性督查,每月形成书面报告并至少提出3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每2月进行一次情况通报,把脱贫攻坚纳入行政效能问责重要内容。实行最严厉的脱贫攻坚考核办法,把脱贫攻坚纳入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领导班子、驻村工作队、贫困村“第一书记”、村支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并在脱贫攻坚中发现、培养和选拨干部。对脱贫工作不力、任务未完成的,建立书记谈书记责任制,对第一书记没有吃住在村工作在村的及时调整。(南川区扶贫办  王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