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博物馆 让优秀历史文化活在当下
2018年,重庆有12家博物馆建成开放,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100家,接待游客超3300万人次;新增国家等级博物馆5家,全市等级博物馆达16家。基本形成了以央地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
“看到梅花,我就会想起《红梅赞》,想起那段父辈们经历过的岁月。”沙区市民熊女士边调整镜头边对重庆日报记者说。
1月10日,重庆主城细雨霏霏,天气湿冷,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下辖的红岩村却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这里的红梅盛开了。
据了解,包括红岩村在内的红岩联线各大景区,2018年接待游客首次超过一千万人次,占到了2018年重庆各大博物馆接待游客总数的近1/3。
过去一年,重庆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100家,接待游客超过3300万人次。其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通过“文物+大数据智能化”,发力智慧博物馆建设,让文物“活”起来,吸引了大量游客走进博物馆。
在博物馆中欣赏展览、在传统风貌街区中品味巴渝文化、感受文化遗产的当代魅力……
拼创意
讲好重庆红色故事
“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铸就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在参观完位于红岩村的“千秋红岩——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陈列”展后,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学生秦林枫在留言簿上写下这样的感受。
这个让青年大学生感触颇深的展览,是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改陈工作历时2年,数易其稿,于2018年9月开放。这是该馆品质提升工程的一个缩影。
2018年,重庆提出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打造为弘扬红岩精神的“一号工程”、献给建党100周年的“精品工程”、红色文化国家5A级景区的“典范工程”进行重点打造,让红岩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光彩。
该博物馆还在智慧博物馆建设方面发力。“千秋红岩——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陈列”展中的红岩记忆数字体验厅,在全国文博系统首创了双曲面三维超大穹幕,集成3D数字、全息数字、VR等技术于一体,带给游客全新的视听感受和参观体验。
“今年,我们将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并启动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红岩魂陈列馆的展览改陈前期工作。”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比气质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重庆各大博物馆接待游客3300万人次,新推出专题展览310个。“2018年全市各大博物馆游客接待数量较2017年增加300余万人次。”重庆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游客接待数量为何会在2018年大幅提升?上述负责人介绍,这和我市量质并举推动博物馆发展有关——2018年,重庆有12家博物馆建成开放,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100家;新增国家等级博物馆5家,全市等级博物馆达16家。基本形成了以央地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
“开馆不到一年,忠州博物馆已经接待了50万人次游客。”该馆宣教科负责人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去年2月开馆以来,忠州博物馆已经成为展示忠县文化的窗口,增强了忠县市民的自豪感。
博物馆已经成为一间温暖的“城市客厅”。“对万州市民来说,接待亲朋好友,万州区博物馆已经成为不二之选。”该馆馆长岳宗英说,2018年晋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对该馆是一种鞭策,“我们将深度挖掘万州历史文化,让更多游客走进博物馆。”
一系列精品展览的推出也是大量游客走进博物馆的原因。
2018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年度原创大展“盛筵——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举行,让人印象深刻。“‘盛筵’展览把西南地区五省区市的青铜重器集于一堂,真是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市民杨玉红说,去年她参观了全国各地的30多家博物馆,“希望重庆推出更多展品精、形式精的展览。”
市民对博物馆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是我市博物馆发展的推动器。
今年,重庆自然博物馆将推出“大熊猫的前世今生”展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推出“建国的生活——重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生活变迁物证展”“张大千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等精品大展,重庆工业博物馆、沙坪坝区博物馆、江津区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将建成开馆,市民的文化生活将更加精彩。
接地气
文创根植传统风貌街区
1月10日下午,重庆龙门书院院长钟谷菁坐在书院二楼窗前,边品茶边处理书院事务。“龙门浩老街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讲述着时间的故事,来这里品读重庆历史文化的游客越来越多了。”她说。
龙门书院位于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和街区一道在2018年9月开放。这里可俯瞰长江奔流东去,近观地铁从东水门长江大桥穿梭而过。据了解,南岸区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巴南区丰盛古镇传统风貌街区、沙坪坝区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等是我市重点保护的7条传统风貌街区。这7条街区将在2020年前全部对外开放。
“书院的藏书以重庆文史类图书为主,大部分是朋友或机构捐赠的。”钟谷菁说,书院受到青睐,原因之一就是它所处的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蕴含着开埠等文化元素。她向重庆日报记者展示了来访作家的留言册,其中,著名作家李元胜留下了“书即龙门,卿可作鲤鱼之想”的感言。
其他传统风貌街区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不少游客发现磁器口古镇正在悄然变美。据介绍,从北碚方向、西门、滨江路等进入磁器口景区的区域在提升环境上下功夫,整治边坡绿化带、拆除违法搭建的彩钢棚、推动推墙透绿等工程让古镇给游客的第一印象越来越好。今年,磁器口古镇将重点鼓励发展文化艺术类业态,引进和扶持本土非遗项目发展,让古镇更有文化气息。
丰盛古镇传统风貌街区则在2018年对景区内的十全堂、仁寿茶馆、义全居等文物古迹进行保护修缮,还对竹编技艺、四合胡豆、烟熏豆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扶持,推动古镇传统手艺向经济收益方向转换。
挖潜力
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合理利用
遍布重庆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重庆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
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重庆首个、目前唯一一个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由重庆出版集团和大足石刻研究院历时14年打造的《大足石刻全集》正式出版,《全集》约1200万字,被业界专家誉为“迄今为止大足石刻最全面、最权威的考古研究报告”。
“保护好、传承好世界遗产刻不容缓,若干年以后,无论是研究,还是文物修复,都可以将《全集》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说。
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还要合理利用。
2018年5月,“回望百年——大足石刻历史影像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展,这是大足石刻“四百工程”(即在全球举办大足石刻百场展览、百场讲座、百馆赠书和百集微视频展播活动)首站。“工程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让大足石刻活在当下、服务当代。”黎方银表示,“四百工程”将在今年继续深入开展。
在文化遗产申遗方面,重庆还有两个潜力股——钓鱼城遗址、白鹤梁题刻。重庆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成立了申遗工作协调小组、优化了申遗专家团队,深入挖掘突出普遍价值,深化完善申遗要件,扎实推进合川钓鱼城、涪陵白鹤梁申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