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产传说(325) | 喜欢“玩泥巴”吗?可以试试始于三国时期的万州泥塑
泥塑,俗称“彩塑”“泥玩”“捏泥人”,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到距今7千年左右,延续至今。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一直没有间断过,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
在重庆,也少了不这一艺术品种。比如万州泥塑,始于三国时期,发展于唐代,兴起于清末。2016年6月,万州泥塑成功入选重庆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程启燊,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州泥塑的传承人。他正式从事泥塑工作要自1989年算起,但实际上程启燊在小时候,就是一个爱玩泥巴的小孩儿。受母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美术和泥塑,时常蹲在河边和妈妈一起捏泥巴。也就是从13岁时开始,在母亲指导下学习绘画和捏制人物、动物、汽车、手枪等泥塑作品。18岁后,他便将小件泥塑作品拿到鸽子沟、南门口、水码头去销售,挣些小钱补贴家用。后来从事专业雕塑和捏泥人彩塑,特别是捏塑肖像最为擅长。人到中年时,开始承接大件业务,主要是寺庙的佛像。迄今已完成泥塑作品逾1000件,专业从事泥塑工艺长达40多年,足迹遍及三峡库区各区县、天津、云南西双版纳、缅甸等国内外许多地方,在万州工艺美术界小有名气。
泥塑的制作程序繁杂,周期较长,就算是最简单的卡通泥塑,也要用上近一个月的时间。
首先要选好粘性强、无杂质的深层土,这是制作泥塑很好的材料。他根据万州土质的特点,特制出的泥土可塑性强,可以随意弯曲、拉长,干后不易裂口,这为塑形模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捏泥塑的手法讲究捏、塑形、挖补、粘贴,轻重要适度,再借以泥塑雕刀等辅助工具,修饰细节。
泥塑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现在只是完成了最基础的步骤,晾干定型后需要多次上光打底、抛磨,最后用专属颜料上色、彩绘。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于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没有一定美术功底,这事也干不了。
泥塑通常有大件和小件之分,大件主要是塑菩萨、造佛像、做盆景等,小件主要是捏制泥人、走兽、家禽、瓜果等。且看程启燊的泥塑作品,有动物群雕、名人群雕、神像佛像、戏剧人物、唐代仕女、少女雕塑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接触泥塑已有60多年,小至10厘米高的泥塑,高至10米的雕塑,程启燊一辈子都在和泥土打交道,一直乐在其中。用泥土捏出人生的千般滋味、塑尽人间的万种风情,用一辈子做一门手艺,这是他对泥塑不变的承诺与坚守。
来源:微万州微信公众号、秦韵非遗文化微信公众号、无话不说123微信公众号、胜利丫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