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号数十年创作即兴号子十余首 85岁老船工守护川江号子
85岁的林春荣曾是船工领号人,自创了十余首即兴号子。 秦莎摄
华龙网消息,“走起!走起!呃唻!呃唻!6月间的太阳红似哟火哦~咳嗨,嘉陵江水闪哟星波哦……”走到珞璜社区中心门口,耳边传来一阵激昂的川江号子,只见几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肩上搭着手掌宽的白布条,身后拖着手腕粗细的麻绳,弯曲着身子,领号人喊一句,后面的船工就迎号和应,做着向前拉船之势。站在最前面领号的,就是重庆市江津区珞璜镇的林春荣,85岁的他曾是一群船工的领号人,如今,他不愿意川江号子失传,时常组织老工友一起来喊号。
△拉船的缰绳 秦莎摄
少年上船 耳濡目染自创号子
“嘿咗、嘿咗、嘿咗~桥头站定人两个,怀抱步枪两头缩,狗班长大吼一声不准过,老张开言叫老何,去到幺店打个平伙……”站在江边喊号的林春荣,仿佛回到了拉船喊号的那段岁月。
1949年,16岁的林春荣跟着大人上船当纤夫,20岁当了号子的副手,21岁作为领号人喊出了第一声川江号子,这一喊就是几十年。船工工作强度大,生活单调艰苦,只有靠着抑扬顿挫的川江号子,缓解疲劳和艰辛。
生在长江边,林春荣从小在水里泡着,听着船工号子长大,耳濡目染自然而然也就学会了,从事船工生活的几十年里,林春荣前后创作了十余首即兴号子。
谈及自己的号子,林春荣引以为傲,“主要通过看川剧学川腔,在自己的摸索中慢慢编唱出来的,原汁原味,那可不是抄袭别人的。”
“在行船中,遇到不同的水势水性,喊号是不一样的。”打开了话匣子,林春荣随着手势,带着老工友给我们展示了一段:作为号头的林春荣站在最前面,大家弯屈着身子,将绳子斜背在一边肩膀上,双脚丁字步站立,号头起号,其余的人帮号应和,拉着船在号声中步态艰难地往前迈。
在堤坝上,会喊“走起!走起!呃唻!呃唻!”,在乱石头倒板时会喊“哎!呃……哦……咳啰咳……倒下来……呃咳”,林春荣说,“这些词看起来没有意义,却表现出船工们昂扬的斗志、闯滩的勇气,这样可以更加集中用力,安全顺利地完成船运工作。”
林春荣一共有五个孩子,四个各自成家在不同地方,家里还有一个小时候发烧得了脑膜炎的儿子,儿子今年53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老伴也84岁了,有气管炎需要照顾,家里大大小小的活计都靠他一个人打理。
尽管如此,生活的劳累并没有磨灭他对号子的坚持与热爱。平日里没事,他就喜欢跟老工友们一起唱唱号子,回忆行船喊号的日子。
现在的林春荣尽管满头银发,可声音洪亮,满脸笑意,看起来精神矍铄,走起路来身板仍旧挺拔,85岁的年龄,却活出了25岁的心态。
△林春荣不愿意川江号子失传,时常组织老工友一起来喊号。秦莎摄
坚守号子 盼能找到传承人
学术界普遍认为,川江号子是长江水路运输史上的文化瑰宝,是船工们与险滩恶水搏斗时用热血和汗水凝铸而成的生命之歌,体现了自古以来川江各流域劳动人民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粗犷豪迈中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征。同时,在音乐形式和内容上,其发展也较为完善,具有文化历史价值。
遗憾的是,伴随着动力船只的出现,船工号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如今更多地成为一种文化记忆,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濒临传承即将断层的困境。
林春荣感慨说,“已经很少有年轻人对这个感兴趣了,就算是教他们也唱不出原来的味道,甚至都听不懂我们唱的是什么词。”听到这里,我们跃跃欲试想要学一段,在一句一句的教唱下来发现,真的很难唱出那种韵味了。
对于传承的困境,珞璜镇政府也正在采取积极措施,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已委托江津区传统文化促进会对珞璜船工号子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林春荣作为资深的“号头”,自然成了主要负责人。
“我们希望船工号子不会因为没了土壤而枯萎,像林春荣一样昂扬向上的船工精神,能够作为遗产永远地留在历史长河中。”工作人员表示。
“只要我还活着一天,就要将号子喊下去。希望能找到真心喜爱的年轻人来传承。”跟随林春荣走到长江边上,江水平缓流向远方,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沉淀已久的历史。
华龙网记者 佘振芳 记者 王春光 通讯员 温顺容
原标题:领号数十年创作即兴号子十余首 85岁老船工守护川江号子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