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你的名字丨周发春:敢于亮剑的“指挥官” 鼓励病人“雄起”
在武汉,最惊心动魄的主战场就在重症病区。
10月19日,重庆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副领队、重症病区主任,重医附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发春在重庆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言。
他向在座人员汇报,在武汉的46个日夜,医疗队共治愈新冠肺炎患者113人,其中危重症75人。3月29日,大家圆满完成了抗疫任务,160名队员“零感染”,全部平安返渝。
▲周发春
“武汉人民以性命相托,我们必然全力以赴!”他的话音刚落,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场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不可松懈。他和队友们将继续坚守战疫最前线,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面临巨大挑战:3小时接收70名重症患者
▲出征
周发春的出征很仓促。出发前,他甚至没来得及回家。
时间回到2月12日23时,正在值班的周发春,手机铃声突然响了:“明天你随医院组建的医疗队驰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
“好!没问题!”
这个夜晚,周发春连夜交接工作,作为重庆市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副组长,他已在4个定点救治医院之一的重医附属永川医院整整驻守了15天。
2月13日上午,他从永川直接赶回了医院,随队出征。
“从集结到抵达武汉,不到24小时。在从武汉机场到驻地途中,看不到一个行人,队员们神色凝重。但大家知道,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保卫武汉!”周发春在重庆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讲述了这段难忘的经历。
这支按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组建的医疗队,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两个重症病区,周发春便是医疗队临床医疗救治方面的“指挥官”,第一时间开展医疗、管理、指导等多项工作。
▲周发春在雷神山医院ICU巡查指导
“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规章制度建立到人员调配,都是从零开始。”周发春说,在医院设施不完备、防护物资相对不足,加之短时间内大量病人涌入的情况下,队员们在技术、知识、体能等各个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
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医护操作系统,隔离区内外、医护人员紧密配合,3个小时便收治70名患者,所有病床全满。
很快,主任负责制、组长医师包区、责任医生包床、协调补位负责等医疗制度被确定,尤其是三级医生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感染防控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保证了医疗救治顺利进行和医疗质量。
敢于亮剑:“我们不要在走的时候留下遗憾”
▲武汉,周发春冒雨雪走在前往医院的路上
在面对危重病人救治难度大、风险高的情况下,周发春比谁都着急,也比谁都淡定。
“大家不要忘了我们来的目的,我们从出发就已经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要敢于啃硬骨头,尤其对于危重病人救治要敢于亮剑!”这是周发春在医疗组长例会上说的话。
在武汉支援时,医疗队收治的重症及危重症病人比例高达76%,且还有瘫痪、痴呆和许多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的患者。
其中,重症患者年龄基本都在60岁以上,尤其是危重症患者一半以上70岁以上,年龄最大者93岁。个别患者甚至自我放弃,不肯配合治疗。
作为在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方面的专家,为了救治患者,周发春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
▲加油武汉
那时,每天都在上演无数感动。
他记得,一名老年患者曾一度想放弃,老人哭着说:“周医生,你们太辛苦了,我这把年纪,不能再劳累你们,也不想再拖累子女,让我自己了断吧!”
在周发春劝说下,这位老人家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恢复得很好。
他记得,每天都有无数患者向医护人员说“感谢”,即便恢复后走出隔离病房,也要在隔离病房外鞠躬,告别。
一名50多岁患者,无创呼吸机治疗半月仍难以脱机,情绪悲观,对治疗没有信心。为鼓励患者,周发春教他说了一句重庆话——“雄起!我们在重庆等你!”
康复出院时,这位患者含着泪说:“感谢重庆医疗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刚到武汉时,我和队员们同时许诺,我们不要在走的时候留下遗憾。”周发春说,当时的诺言,而今想起来已实现。
周发春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琅 摄影 刘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