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哈密瓜的南方人,还得感谢这位从西南大学走出去的88岁老人

18.04.2018  21:04

△在18日的校友分享会中,吴明珠院士推出了她的新书《吴明珠传》。学校供图

母校112周岁生日,88岁的她回来了,还送给了年轻学生两个字,她就是有着“中国甜瓜大王”之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知名校友吴明珠。4月18日,吴老返校分享了她甘于寂寞科研的故事。

求学:

她认真刻苦态度严谨

再一次回到母校,吴明珠院士格外高兴。吴明珠院士出生于1930年,23岁时从这里学成并踏上工作岗位,曾经的那个安静好学的小姑娘,如今已是满头银发。

1953年,吴明珠毕业于原西南农学院园艺系,也就是今天112岁生日的西南大学。

翻开吴明珠院士的简历,在她的身上汇聚了如园艺学专家、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她先后攻克了西甜瓜栽培难关,选育30度个新品。

这些荣誉和成就背后,是吴明珠院士一生辛勤、坚守与执着所铸就。

正如西南大学官网上记载的那样,吴明珠院士的大学恩师刘佩瑛对她的评价:当年吴明珠在学校认真刻苦学习,坚信科学并投身实践,对待科学态度严谨。

志向:

以我所学不该待在机关

追忆往事,吴明珠院士依然记忆清晰。1953年,23岁的她从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北京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在当时,这工作可谓是很多农学专业毕业生的梦想。

那时候的大学生,毕业是包分配的,接到这一工作安排,吴明珠心里却总有一个念头在涌动:“我是学园艺的,学的是果蔬专业,应该到一线搞科研,不该坐机关。

在机关待了2年,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找中央要干部,吴明珠主动请缨,到新疆吐鲁番盆地鄯善县工作。

甘愿守在一线,耐得住寂寞搞科研而拒绝“坐在机关”的还不止一次,到了新疆鄯善县农村,吴明珠先后任农技站站长、吐鲁番地区科委副主任、吐鲁番行署副专员。1985年,她辞去领导职务,调到新疆农科院园艺所专门从事甜瓜、西瓜育种工作。

科研:

与瓜结缘,瓜就是我的孩子

在18日与校友们的分享会中,吴明珠院士推出了她的新书《吴明珠传》。“这本书主要反映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逐渐锻炼和成长为一名边疆农业战线科技工作者的心路历程。

吴明珠一生与瓜结缘。按照她的说法“瓜就是我的孩子,创新是我哺育孩子的乳汁。

在18日首发的这本《吴明珠传》中,记录了吴明珠院士到新疆工作、科研的众多故事细节。她一块地一块地地普查,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地跑,用整整3年时间,走遍了全地区300多个生产队,将全地区的甜瓜资源分类整理成44个品种,为吐鲁番地区的甜瓜建立起基本档案。 

65年来,在吴明珠的主持下,吐鲁番地区选育出经过省级品种审定的甜瓜、西瓜配套品种30多个,推广面积覆盖新疆主要商品瓜区的80%,涌现出一批甜瓜致富村。维族老乡给她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阿依木汗,把她比喻成“聪明、坚强的月亮姑娘”。

突破:

实现哈密瓜的南繁北育

在吴明珠院士所取得的众多科研成果中,有一项成果,我们应该感谢她,尤其是那些喜欢吃哈密瓜的南方人。因为,正是吴明珠院士的辛勤努力,让哈密瓜实现了南繁北育,并创造了一年四季快速育种的方法。

正是基于这项成果,南方也可以种植和就近品尝到美味的哈密瓜。

说起这项成果,那还是吴明珠院士42岁时的一个决定。和袁隆平、戴景瑞以及我国著名棉花专家郭三维他们一样,吴明珠去海南“南繁”,进行甜瓜的南部育种。

当时,吴明珠追赶榜样奔赴海南,致力于甜瓜育种的科学研究,探讨培育并利用生态差异攻克了技术难关,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填补了我国北瓜南移的空白。

回想那时,吴明珠院士说:“南繁就是创新,初期困难一个接一个,质疑声也不绝于耳,可是一切困难、质疑都因为坚持而被各个击破。

感悟:

只要坚持,任何奇迹都可以创造

回忆起自己的科研历程,吴明珠院士颇有感悟:“只要我认为是好的事情,我就会努力地去完成!我觉得要把瓜弄成什么形状,什么味道,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遇到任何困难,我都不会屈服和改变!

讲述完自己为了理想而奋斗、科研故事,吴明珠院士说:“在新疆,像我一样的科技工作者,有千千万万,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工作在农业第一线,工作在田间地头,我只是沧海一粟中的一滴水。

现场,吴明珠希望青年师生们能够继续发扬奋发建设祖国的精神,在校努力学习,毕业后勤奋工作,对得起我们的时代!“坚定自己的理想,努力脚踏实地干下去!只要坚持,任何奇迹都可以创造!

上游新闻记者 杨辛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