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重庆商务盘点回眸之十二——我市国际物流发展态势良好

21.02.2019  13:22

2018年,我市围绕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口岸高地建设,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多措并举发展“枢纽+通道+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着力拓展国际物流通道,“Y”字形物流大通道体系基本形成,物流供给能力持续优化。

——突出拓展国际贸易物流通道,“Y”字形国际物流大通道体系基本形成

发力构建物流枢纽,继续推进“Y+N”对外立体国际贸易物流通道建设,线路和功能不断延伸和拓展,实现“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在重庆无缝衔接。东向的长江黄金水道出海通道功能进一步发挥,巩固外贸货物三峡优先过闸机制,基本保证每天3班通行,全年累计开行快班轮953艘次,还开行渝甬沿江铁海联运班列,基本满足了外贸进出口需求。西向的中欧班列(重庆)发力,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渝新欧线路、班列,全年开行1442班,其中去程714班、回程728班,比上年翻了1番多,回程超过了去程,装载11.7万标箱,开辟“渝满俄”班列并常态化开行。南向的新通道突飞猛进,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铁海联运、跨境公路运输、国际铁路联运三种运输方式加速发展,渝黔桂新铁海联运开行609班,31196标箱,累计657班;东盟公路班车发车505车次,货物总重3266吨,总货值5.5亿元,累计发车661车次,服务网络延伸至越南、泰国等地;国际铁路联运(河内)班列开行55班。航空的货邮呑吐量19万吨、增长13.2%,货运航线14条。

——突出完善枢纽功能,提升物流供给服务贸易能力

着力做热通道,做优平台,做实口岸,做强产业,念好筑平台、畅通道、建网络、构体系、聚产业、强贸易、优服务的“三字经”,从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物流供给服务能力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去年全市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出口货物贸易636.9亿元,增长10.6%,占全市总额的12.2%;物流服务贸易37.9亿美元,增长18.7%,占全市的12%。一是内增平台。涪陵综合保税区、果园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至此形成“4+4”保税平台体系。铁路保税物流中心为中欧班列(重庆)、渝桂新铁海联运开行服务,获得整车进口资格,开立铁路提单信用证,实现进出口35.1亿元。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拓展市场,加密东盟公路货运班车,实现进出口1809万元。万州保税物流中心为加工贸易企业办理进口物料保税业务,开展国际商品展示展销。二是外扩功能。用好通道,强化集货功能,中欧班列(重庆)形成“1+N”的集货分拨体系,境外集散分拨点超过40个,抵达“一带一路”沿线15个国家。南向通道在新加坡、越南、香港设立3个国际货物集散分拨中心,覆盖全球71个国家和地区、155个港口。三是促进贸易发展。通道的“磁场效应”凸显,有力推动了内陆开放和经贸合作,外贸格局和产业布局逐渐改变,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零部件、原材料、整机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同类项产品、同类企业集群和物流运输、销售结算等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三大集群,去年加工贸易增长26.9%,占全市外贸总值的50.4%。一些品牌制造、国际物流企业都成为通道上的常客。跨境电商、国际邮包、整车、冷链等领域、业态得到了较快发展,还带动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

——水公铁空四种运输方式共生共长、各具特色

去年,重庆列入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5  种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促使通道的点面线结合、全方位集成、无缝衔接、互联互通,推进国际物流高效畅达。全市国际物流量819.3万吨,进出口集装箱(重箱)53.7万标箱,增长4.9%。四种运输方式运送外贸货值在全市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结构改善,水运优势进一步凸显,其货值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47.4%,增长7.2%。航空成为第二大外贸货物运输方式,其货值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41.9%,且保持高速增长,增幅为27.6%。公路、铁路货值分别占比19.5%、9.3  %,增长6.9%、3.8%。